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大思政”背景下小学语文如何渗透德育

【作者】 叶华矗

【机构】 广西那坡县城厢镇那桑村完小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大思政”背景下,“立德树人”成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文以载道”,语文教学是思想品德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没有语文参与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不可想象的。长期以来,一篇篇精美的课文,就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最佳载体,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作用,极易引起小学生共鸣。但是,有的小学语文教师只重视语文知识传授,不重视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没有充分发挥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作用。据此,本文主要探讨如何通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当地红色教育资源来渗透德育,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关键词】 小学语文;渗透;德育;现状;方法

  语文教学是思想教育的最佳载体,这是由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的,这一点不容置疑。古人“文以载道”“文道统一”之学说,早已证明语文和思想教育是不可切割的一个整体。《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基本理念”部分中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由此可见,在语文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比如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珍惜生命、孝敬父母、知恩图报、尊老爱幼等等,凡是人类美好的思想情感都包涵在精美的课文中。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目的是利用教材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道德品质、审美情趣等。文以载道,没有体现思想情感的文章都不是好文章。由此推论,不渗透思想教育的语文教学不是好的教学,不对学生施加品德教育的语文教师不是合格的教师。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从小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具有其他科目所没有的便利条件。一篇篇经过严格筛选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学生阅读之后都会受到美的熏陶,不知不觉中学生就会向优良品德看齐。除了课文,学生也能通过课外阅读来提高思想道德素养,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本有一篇文章,标题是《月亮的心愿》,借小女孩珍珍为了照顾生病的妈妈而放弃郊游的故事,赞扬了子女孝敬父母、照顾父母、体贴长辈的美好品质。课文有着童心一般清澈的童趣,非常富有人情味,把孝敬父母、体贴长辈的主题思想蕴含在精彩生动的生动感人的故事之中,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短文。学习这样的课文,就是一次生动的思想教育。
  一、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现状
  在“大思政”的背景下,各地各校都把德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德育的重要性无以复加。由于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具有极其优越的条件,因此语文学科更加得到重视,其主科地位更加突出。近年来,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成绩日益突出,在该学科中渗透德育的效果也日益明显。但是,从整体上看,通过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品德教育的作用还是发挥得不够好,还有加强的必要。
  当前,由于受到应试教育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一些学校对德育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这个问题反映在小学语文教师的身上,就是重视语文学科工具性有余而人文性不足。只重视工具性而忽略人文性,把小学语文课教成纯粹的习字课、语法课,不注重深层理解课文的德育内涵,没能更深、更透地挖掘课文蕴含的思想意义,从而没有达成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教学任务。因此,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受到一些限制,降低了“大思政”工作的效果。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加强对小学语文教师的思想教育和教法指导。只有加强语文教师的素养,培养其对德育的重视程度和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的技能,才能切实解决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充分发挥德育作用的难题。
  二、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方式
  我们都知道,语文学科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体,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既要重视人文性,也要重视工具性。二者没有大小、主次、轻重、缓急之分,不能偏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不能割裂开来;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结合是水乳交融的,不是生拉硬扯。我们应当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结合课文开展教学,多角度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在课外活动中让学生以乐观向上的态度面对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课堂上多角度进行教育
  品德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小学语文教师应当从多个角度创新思想品德教育的方式,以便于学生乐于接受不产生厌倦和逆反心理。例如,在学习声母韵母的规则时可以结合德育来进行,既增加教学乐趣,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能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目的。在识字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汉字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深层关系,通过汉字开展品德教育。以“德”为例,“德”字是由“ㄔ、十、目、一、心”所构成,也就是十方世界的眼睛都在看一个人的心和行为(“ㄔ”代表人小心行走的意义)。在词上讲道德、公德、守德、品德,在句子上就有“做人要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等句子,在文章上就有“上天有眼”“善有善报”的各种故事。还可以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通过课本中很多具有德育教育价值的素材,引导学生反复品读,结合自己生活体验讨论交流,并写出读后感,达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目的。
  (二)课外活动中渗透德育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活动的开展,可以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小学语文教师策划课外活动要有针对性,要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有目的地将品德教育渗透到课外活动中。可以开展革命故事会、革命歌曲传唱、短话剧表演、演讲比赛、朗诵比赛等等,让学生在感受语文艺术、强化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不知不觉接受思想品德教育。把德育渗透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这就是寓教于乐,是最有效的德育渗透方式。
  (三)充分利用当地的红色教育资源
  以广西某边境县为例。该县边境一线的历史古迹、革命遗址众多,是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古迹有平孟镇的弄平炮台、百南乡的百怀隘对讯署旧址和弄卜石板桥古炮台旧址、百省乡那布村对讯署旧址等;革命遗址有平孟镇孟达村弄猛坳战斗遗址和天池坳口战斗遗址、百南乡上隆村中共镇边县委旧址和老虎跳隘口战斗遗址、百省乡旧里屯妖皇山战斗遗址等;当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平孟口岸、天池哨所、旧村哨所、百岩哨所、水弄哨所等等。
  爱国主义教育是边境学校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永恒主题,该县某九年一贯制学校做得最为出色。在静态爱国教育环境建设方面,该校围绕“热爱边疆,建设边疆,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主题,在校道两旁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宣传栏,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学生宣传英雄业绩和国防知识等;在教学楼、综合楼、办公楼内外挂上英雄人物巨幅肖像,使这些场所显得庄严和富含英雄气息,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在动态爱国教育方面,该校充分利用边境一线的历史古迹、革命遗址等,这些蕴含着深厚历史底蕴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了爱国主义教育功能,使学生树立起“热爱祖国,固守边关”的理想和意志。此外,学校还聘请当地驻军、武警部队、边防检查站、边防派出所官兵担任学校法制副校长和校外辅导员,请他们到校讲授革命历史、边关风云、国防知识和法制知识,或者邀请他们指导学生搞好宿舍内务,使学校内务管理管理水平大为提高。该校曾经和越南高平省的少先队员一起开展少先队手拉手活动,通过文艺联欢、互赠纪念品、共植友谊树、共立友谊碑等活动,增进中越少年之间的相互了解,也使我们的学生体验到在外国小朋友面前担当祖国小主人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增强了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学校还利用学生享受“两免一补”和营养补助等事例,对学生进行“祖国关爱惠及边关”的感恩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这一桩桩一件件,都是师生亲身经历或者是耳闻目睹的,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来就是最生动的教材。如果作文都以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为题材,无形中就把德育渗透到了小学语文教学当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小学语文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只要方法得当、耐心细致、持之以恒,效果会显而易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