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初中历史教学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
【作者】 古历梅
【机构】 四川省内江市隆昌市第一初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初中历史课程也属于一门极其重要的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观和辩证观具有积极的作用。通过学习历史,不仅能够厘清国家与社会的发展脉络,还能总结出一些潜在的规律,比如: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朝代的更迭,利益(经济、政治)的不均衡引发了诸多历史性的矛盾。本文就初中历史教学中,增加校本课程的作用、价值和方法进行简单分析,旨在能让初中生享受更多文化盛宴。
【关键词】 初中历史;校本课程;教学分析
早在1973年,菲吕马克和麦克米伦两位学者首次提出“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校本课程凸显了教育民主化的发展趋势。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为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以学校教师为主体,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各学校可以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尝试开发校本课程,从增加校本课程素材开始,逐渐摸索规律,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校本教学体系。通常,校本课程开发包括:课程引入、课程改变与延伸、课程整合、课程创新等几方面的内容。
一、剖析学校环境,做好铺垫工作
通过分析成功案例不难发现,出色的校本课程都离不开对环境的客观分析。有教育学者认为:无论什么科目、理论,学生都能慢慢悟出抽象知识的内涵。事实上,各学校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开发校本课程更不能全盘复制成功案例。各个学校环境要素众多,比如说:办学目标、校园文化、价值理念、生源特征、学生(心理、智力、能力)发展状况等等。总的来说,环境因素可以划分为校内与校外两个方面。这两方面又涵盖了众多要素,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开发学校历史学科校本课程,需要认真分析学校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考虑到历史学科的特点,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基础上,要强调德育教育的作用。如果学生知识面开阔,并有强烈的史学探究欲望,可以设置一些有争议的话题,比如说:慈禧太后飞扬跋扈,生活奢靡腐化。我们怎么评价她呢,是残暴还是宽容,是主战还是求和,是保守还是革新?同样,作为晚清时代的代表人物,李鸿章也因为多次签订卖国求荣的对外协约,而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那么,他真的是“卖国贼”吗?
清史在我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学生们也会在众多影视剧,读本中接触到相关知识。部分学生会对一些有较多争议的问题主动出击,此时增加这部分的校本课程,可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特别是批判性思维。有关历史校本课程,必须尊重“环境”,尤其是学生感兴趣,且能提升学生能力的相关内容。
二、细化教学目标,明确校本课程的核心
分析学校环境,明确校本课程后,就需要细化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如果编制校本课程需要考虑到以下两方面内容:德育教育功能和历史思维的培养。可以说,学习历史并掌握历史知识并不是最为重要的,而是需要培养学生的历史观与历史思维能力。从本质上看,历史学科能够发挥人文教育的作用,能够净化学习者的心灵,提升学习者的人文素养。比如说,在编写晚清相关的校本课程时,需要明确如下两个目标,第一,对晚清社会史有初步的了解,基本掌握当时社会转型的“无奈”;第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对比、概括,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与批判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第一,设置若干子课题,让学生慢慢学会如何开展史学研究;第二,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1)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围绕问题进行深入分析;(2)独立完成调查报告,撰写历史小论文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研究树立家国情怀,培养初中生的现代公民意识。
比如,在教材的基础上设置如下研究专题,(1)重新审视鸦片战争;(2)再谈林则徐与郭嵩焘;(3)用现代的眼光看待曾国藩和李鸿章;(4)洋务运动的利弊;(5)戊戌变法与慈禧势力的对决;(6)清末新政说;(7)晚清社会转型的方方面面。
三、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几个原则
(一)一致性
开发校本课程是为了更好地补充国家课程,在尊重学校环境、师生差异性的基础上,发挥校本课程的“个性”优势。所有校本课程的内容与目标,都不得偏离国家课程,杜绝开发的随意行为。
(二)针对性
要充分考虑到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特点,充分考虑到学科特点,发挥“以校为本”的指导价值。从德育教育、历史思维能力为立足点,充分体现出历史学科的特点。教学过程中要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灵活性
一旦编制好校本课程,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适当微调,体现出校本课程的灵活性特点。在一所学校内,学生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校本教材需要不断改变、拓展、延伸、整合,特别是有关史学动态知识方面,可以优先选择讲座形式,适当增加思辨性问题。针对观点相反或存在严重分歧的问题,可以设置辩论课,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用现代思维方法去思考历史性的问题。
(四)以人为本
前面提及的“以校为本”其真正的内涵是“以人为本”,尤其是“以生为本”。校本课程的服务对象是学生,是为了培养学生个性化的性格,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校本课程要考虑到学生的“普遍性”特征,更好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差异化需求。教材中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比如说:清王朝的没落与科举制度的穷途末路。让学生们自己查阅资料,了解科举制度的兴衰,对于不同朝代的影响,以及为何会终止于清王朝。再比如,清朝男子留辫子,有关辫子的来由,以及清末剪辫子的原因。类似这些问题,属于相对独立的子课题,但与清王朝的衰落又存在必然的关系。
总结
总之,开发校本课程的核心是建立新的学校课程文化。我们要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立足于学校环境,开发出针对性的校本课程,真正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逐步提升初中生的学科素养。
【关键词】 初中历史;校本课程;教学分析
早在1973年,菲吕马克和麦克米伦两位学者首次提出“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校本课程凸显了教育民主化的发展趋势。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为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以学校教师为主体,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各学校可以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尝试开发校本课程,从增加校本课程素材开始,逐渐摸索规律,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校本教学体系。通常,校本课程开发包括:课程引入、课程改变与延伸、课程整合、课程创新等几方面的内容。
一、剖析学校环境,做好铺垫工作
通过分析成功案例不难发现,出色的校本课程都离不开对环境的客观分析。有教育学者认为:无论什么科目、理论,学生都能慢慢悟出抽象知识的内涵。事实上,各学校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开发校本课程更不能全盘复制成功案例。各个学校环境要素众多,比如说:办学目标、校园文化、价值理念、生源特征、学生(心理、智力、能力)发展状况等等。总的来说,环境因素可以划分为校内与校外两个方面。这两方面又涵盖了众多要素,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开发学校历史学科校本课程,需要认真分析学校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考虑到历史学科的特点,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基础上,要强调德育教育的作用。如果学生知识面开阔,并有强烈的史学探究欲望,可以设置一些有争议的话题,比如说:慈禧太后飞扬跋扈,生活奢靡腐化。我们怎么评价她呢,是残暴还是宽容,是主战还是求和,是保守还是革新?同样,作为晚清时代的代表人物,李鸿章也因为多次签订卖国求荣的对外协约,而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那么,他真的是“卖国贼”吗?
清史在我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学生们也会在众多影视剧,读本中接触到相关知识。部分学生会对一些有较多争议的问题主动出击,此时增加这部分的校本课程,可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特别是批判性思维。有关历史校本课程,必须尊重“环境”,尤其是学生感兴趣,且能提升学生能力的相关内容。
二、细化教学目标,明确校本课程的核心
分析学校环境,明确校本课程后,就需要细化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如果编制校本课程需要考虑到以下两方面内容:德育教育功能和历史思维的培养。可以说,学习历史并掌握历史知识并不是最为重要的,而是需要培养学生的历史观与历史思维能力。从本质上看,历史学科能够发挥人文教育的作用,能够净化学习者的心灵,提升学习者的人文素养。比如说,在编写晚清相关的校本课程时,需要明确如下两个目标,第一,对晚清社会史有初步的了解,基本掌握当时社会转型的“无奈”;第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对比、概括,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与批判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第一,设置若干子课题,让学生慢慢学会如何开展史学研究;第二,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1)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围绕问题进行深入分析;(2)独立完成调查报告,撰写历史小论文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研究树立家国情怀,培养初中生的现代公民意识。
比如,在教材的基础上设置如下研究专题,(1)重新审视鸦片战争;(2)再谈林则徐与郭嵩焘;(3)用现代的眼光看待曾国藩和李鸿章;(4)洋务运动的利弊;(5)戊戌变法与慈禧势力的对决;(6)清末新政说;(7)晚清社会转型的方方面面。
三、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几个原则
(一)一致性
开发校本课程是为了更好地补充国家课程,在尊重学校环境、师生差异性的基础上,发挥校本课程的“个性”优势。所有校本课程的内容与目标,都不得偏离国家课程,杜绝开发的随意行为。
(二)针对性
要充分考虑到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特点,充分考虑到学科特点,发挥“以校为本”的指导价值。从德育教育、历史思维能力为立足点,充分体现出历史学科的特点。教学过程中要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灵活性
一旦编制好校本课程,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适当微调,体现出校本课程的灵活性特点。在一所学校内,学生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校本教材需要不断改变、拓展、延伸、整合,特别是有关史学动态知识方面,可以优先选择讲座形式,适当增加思辨性问题。针对观点相反或存在严重分歧的问题,可以设置辩论课,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用现代思维方法去思考历史性的问题。
(四)以人为本
前面提及的“以校为本”其真正的内涵是“以人为本”,尤其是“以生为本”。校本课程的服务对象是学生,是为了培养学生个性化的性格,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校本课程要考虑到学生的“普遍性”特征,更好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差异化需求。教材中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比如说:清王朝的没落与科举制度的穷途末路。让学生们自己查阅资料,了解科举制度的兴衰,对于不同朝代的影响,以及为何会终止于清王朝。再比如,清朝男子留辫子,有关辫子的来由,以及清末剪辫子的原因。类似这些问题,属于相对独立的子课题,但与清王朝的衰落又存在必然的关系。
总结
总之,开发校本课程的核心是建立新的学校课程文化。我们要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立足于学校环境,开发出针对性的校本课程,真正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逐步提升初中生的学科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