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德育教育之我见

【作者】 王 志

【机构】 湖北省恩施州建始县业州镇第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识、道德行为即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构成的。这四个要素在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既表现出各自的特点,又彼此密切联系。而“行”是德育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由此可见,小学各科教学中的行为训练是十分重要的,直接指向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德育目标。能否使学生把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并使之科学化、持久化,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 行为训练;规范化;训练形式;多样化;素养提升

  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识、道德行为即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构成的。训练要求具体化。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目标要注意整体性、层次性。整体性即体现课程标准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总内容的要求(学科目标)。层次性则体现在把总目标分解成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各个年级的教学目标上(年段目标、课时目标),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把握好“度”,不随意提高或降低要求。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行为训练,要求要具体明确,不能笼统抽象,这样学生才记得牢,学得会,做得到,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刚刚接触到学校这个大家庭不久,他们所掌握的道德行为都是机械的和被动的,问题往往是片面的、表面的和不稳定的,他们不善于把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联系起来,容易出现言行脱节、道德行为不稳定等现象,他们的感知和思维活动都依赖于具体形象。
  训练要求规范化。道德习惯是道德行为通过反复实践而形成的一种动力定型,是自动化的行为。形成了习惯,能使道德行为由偶然性变为必然性。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许多要求学生形成规范行为习惯的内容,如:对人有礼貌,遵守课堂纪律,升国旗时要肃立等,对这些规范点必须以规范化的动作反复训练学生,使之形成习惯,成为不由自主的行动。例如:在教学和外国朋友在一起时,让学生排演了“外宾来到我学校”、“外宾和我们一起上课”、“外宾和我们拍照留念”等几个小品,让学生参与,在和“外宾”的待人接物中,懂得对外国客人要热情大方,有礼貌,要和世界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的道理,掌握礼貌用语和礼貌待人的具体做法。在此基础上,通过平时的生活实践加以巩固,使学生的礼貌行为慢慢形成习惯,成为自觉的行动。
  训练形式多样化。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活泼好动的天性。从心理学角度看,小学生的主要心理特点告诉我们,他们的感知觉中无意性和情绪性比较明显,容易被兴趣的、新颖的内容所吸引,如果行为训练的形成单一,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容易产生厌倦感。为此,可以这样做:让学生联系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实际“现身说法”,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自我教育是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为了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而进行的自觉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活动。学生只有具备了自我教育能力,才能按照道德规范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督促自己,加强道德修养和自觉调控自己的言行。少年儿童追求上进,向往英雄,好模仿。通过让学生收集榜样人物的故事,把抽象的道德标准人格化,使学生在形象性和现实性的范例中获得难忘的印象,用榜样示范法对学生起导向作用和促进作用。如:以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为榜样,学习老一辈革命家高尚的精神,激励学生奋进;以当代少年英雄赖宁为榜样,关键时刻冲得上;以学生接触最多、最亲切的教师、家长为榜样,以身边的同学为榜样。让榜样精神深深地烙印在学生心上,给以极大的影响,成为他们前进的动力。
  学生的认识总是从未知到已知,从肤浅到逐步深化的渐进过程。学生道德行为的形成也是一个由低到高,从简单到复杂的长期过程。荀子说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因此,衡量一个学生的道德水平主要看他能否将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能否身体力行,对学生的行为训练的内容也必须形成一个合乎逻辑的系列。
  如:低年级着重进行养成教育,训练学生学习、生活和劳动的习惯,训练学生的文明礼貌;中年级着重对学生进行集体生活行为准则的训练;高年级着重指导他们进行意志、品格的训练。训练的内容要有层次,有针对性,切合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
  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养成教育来说,它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例如: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对学生着重进行最基础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按时上学,遵守课堂纪律,对老师要有礼貌,和同学友爱互助,讲究个人卫生等。在此基础上,继续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如学会日常生活中的礼貌用语,对人要有礼貌,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不打扰别人,保持环境卫生,爱护花草树木;不说谎话,做个勇敢的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做家务活,当好值日生等。这样有条理、有坡度地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不仅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也适应了他们道德行为的发展基础,并为学生继续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需要正确的指导和反复的训练,还需要注意课内外、校内外延伸活动的开展,导好学生社会行为表现。引导学生用道德尺码去检验社会上的千姿百态,辨别美与丑,善与恶,增强抗腐能力,把个人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与社会要求挂上钩,增强道德信念,升华精神境界。课堂上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带鼓动性的问题:“你学的道德,你家中人也懂吗?请你向他们讲讲,并做给他们看看。”例如:在教学助人为乐的好少年一课时,课前我要求学生收集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的动人事迹,课中组织学生学习同学助人为乐的事例,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做个助人为乐的好少年。教育的社会职能蕴含在各科的教学之中,使学校、社会、家庭三者结合形成立体化的教育网络。充分发挥家庭、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影响,转化消极因素,优化小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内化。
  作者简介:王志,男,本科,2015年毕业于湖北工程学院,湖北省恩施州建始县业州镇第二小学教师,小学初级教师,在边远山区从教3年。6年以来,王志老师在边远小学任教,始终默默耕耘在“三尺讲台”,恪尽职守、任劳任怨、不求回报、只讲奉献。教育感言:时刻鞭策自己,用爱服务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