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作者】 李玲燕
【机构】 广西那坡县龙合镇初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初中历史课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中学生的历史学习效果,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对于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健全人格有着重大的积极意义。该文重点研究了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教育中渗透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分析并提出了在初中阶段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 新课改;中学;历史课;心理健康教育
新课程改革对初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与学生交流互动,关注学生心理变化。本文从初中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入手,研究和分析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思想观念等因素。
一、转变观念,重视学生心理健康
随着现代社会的日新月异,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断出现。我们时常说:父母是孩子第一位老师,父母言行影响着孩子成长过程,所以家长在教育中学生方面应转变观念,重视与孩子之间的交流,给予他们更多地关注。初中历史教师要以积极开放、健康向上的心态面对学生。首先要了解初中生在历史课堂上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由于历史学科本身与初中政治、语文等学科有一定区别,部分初中教师认为历史不需要教师过多地关注和讲解,认为学生只要把课堂上老师讲过的内容掌握就可以了。但是,历史是一门比较抽象的课程,如果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上没有及时与学生交流互动,就无法关注到学生心理变化。例如教学《君主立宪制的英国》时,一些学生可能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在中国实行较为困难而选择学习西方制度和文化;也有一些学生认为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实行更加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还有一些同学对“普世价值”理解不够深刻。这就需要教师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等多种方式与学生交流互动,在第一时间能够了解到学生心理变化,积极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
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促进老师在课堂上更好地渗透心理健康教学,也有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情感体验。第一,要重视学生。教师人际关系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状况和情感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与教师关系融洽时,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老师对自己的尊敬与认可。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公平看待每一位学生,不但要关注他们的学习成绩,而且还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健康状况。其次,要鼓励学生表达自我。初中阶段学生思维活跃,乐于发表自己想法和见解,教师应给予学生一定的信任空间和自主空间,鼓励每个孩子在课堂上勇敢的分享个人的想法。第三就是要营造出轻松欢快的课堂环境。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有效提高教师教学的进度与成效。教师是传授知识、启迪智慧、交流情感、沟通心灵的重要角色之一,教师应积极引导初中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学习互动中建立良好关系和相互信任关系以及师生间相互尊重与信任关系等。
三、积极创设情景,发挥情境育人功能
历史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积极创设情景促进课堂教学有效开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情景。首先,教师应该带领学生积极参加多种历史学习活动。比如,可以让学生课前先预习新课文,课后再巩固复习。让学生在预习和复习的过程中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教师也可以在学习新课文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材内容,并组织一次小组讨论活动。其次,教师应充分发挥情景教学的作用,以情感为主线组织教学内容。比如在讲解“鸦片战争”时,让初中生进行小组讨论:“英国侵略中国的原因是什么?”“鸦片战争后中国与外国交往的过程中又出现了哪些问题?”“鸦片战争之后又发生了哪些事件?”等。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最后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为课堂教学提供背景资料和素材,让学生了解更多历史知识或历史人物事迹等。
四、加强师生情感沟通,形成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学生与教师的一种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在初中阶段很重要。历史教师有必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关注学生情感世界,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在师生互动中,只有尊重学生个人意愿和思想情感,才能有效引导他们的思维与认知发展。作为初中生,更需要得到教师的尊重和理解。另一方面,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心理需求。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时刻关注初中生的心情变化,给予他们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对有心理困扰和困惑的初中生给予关心和帮助;及时发现并消除他们心中的苦闷与困惑;对那些有一定心理障碍与情绪低落或情绪高涨的师生关系给予疏导等。
五、树立学生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积极乐观的生活
在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帮助他们养成积极乐观的心态。首先,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讲述革命先辈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付出的努力与牺牲。通过让学生切身体会到革命先辈勇于斗争、不(下转第77页)(上接第78页)怕流血牺牲、敢于探索新道路的精神和品格,引导他们身上可贵的精神品质,从而树立正确信念,坚定理想信念。其次,教师要让学生明白生活是美好幸福和光明的一面镜子,只有正确对待现实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才能健康成长。面对挫折与困难时应该积极面对、勇于挑战,通过自己勤劳和实干来提升自己的生活水平、创造美好未来。最后,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历史综合素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不断增强其心理适应能力。
六、学校积极举办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起到预防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作用。如组织开展知识竞赛、板报比赛、演讲比赛等,让学生积极参与,通过这些课外活动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在平时教学中,教师也应激励学生多参加集体活动。在课堂之外,还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学课堂,进入到社会大舞台里。比如组织他们去参观纪念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可以让孩子们认识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学习历史知识,同时还能了解历史发展过程中发生过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形象;在节假日时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革命纪念馆等,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爱国热情;还可以利用寒暑假组织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等,让孩子们感受关爱他人和奉献社会的精神。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是符合新课改教育背景的,也是初中历史教学工作的教学探索。以上的几种教学措施仅仅是整个教学体系中的一部分,为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仍需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郭春兰.初中历史课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渗透[J].教书育人,2019(11):75.
[2]林秀清.历史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策略[J].高考,2020(31):45+47.
[3]陈金凤.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9.
【关键词】 新课改;中学;历史课;心理健康教育
新课程改革对初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与学生交流互动,关注学生心理变化。本文从初中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入手,研究和分析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思想观念等因素。
一、转变观念,重视学生心理健康
随着现代社会的日新月异,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断出现。我们时常说:父母是孩子第一位老师,父母言行影响着孩子成长过程,所以家长在教育中学生方面应转变观念,重视与孩子之间的交流,给予他们更多地关注。初中历史教师要以积极开放、健康向上的心态面对学生。首先要了解初中生在历史课堂上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由于历史学科本身与初中政治、语文等学科有一定区别,部分初中教师认为历史不需要教师过多地关注和讲解,认为学生只要把课堂上老师讲过的内容掌握就可以了。但是,历史是一门比较抽象的课程,如果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上没有及时与学生交流互动,就无法关注到学生心理变化。例如教学《君主立宪制的英国》时,一些学生可能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在中国实行较为困难而选择学习西方制度和文化;也有一些学生认为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实行更加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还有一些同学对“普世价值”理解不够深刻。这就需要教师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等多种方式与学生交流互动,在第一时间能够了解到学生心理变化,积极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
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促进老师在课堂上更好地渗透心理健康教学,也有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情感体验。第一,要重视学生。教师人际关系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状况和情感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与教师关系融洽时,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老师对自己的尊敬与认可。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公平看待每一位学生,不但要关注他们的学习成绩,而且还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健康状况。其次,要鼓励学生表达自我。初中阶段学生思维活跃,乐于发表自己想法和见解,教师应给予学生一定的信任空间和自主空间,鼓励每个孩子在课堂上勇敢的分享个人的想法。第三就是要营造出轻松欢快的课堂环境。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有效提高教师教学的进度与成效。教师是传授知识、启迪智慧、交流情感、沟通心灵的重要角色之一,教师应积极引导初中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学习互动中建立良好关系和相互信任关系以及师生间相互尊重与信任关系等。
三、积极创设情景,发挥情境育人功能
历史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积极创设情景促进课堂教学有效开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情景。首先,教师应该带领学生积极参加多种历史学习活动。比如,可以让学生课前先预习新课文,课后再巩固复习。让学生在预习和复习的过程中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教师也可以在学习新课文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材内容,并组织一次小组讨论活动。其次,教师应充分发挥情景教学的作用,以情感为主线组织教学内容。比如在讲解“鸦片战争”时,让初中生进行小组讨论:“英国侵略中国的原因是什么?”“鸦片战争后中国与外国交往的过程中又出现了哪些问题?”“鸦片战争之后又发生了哪些事件?”等。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最后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为课堂教学提供背景资料和素材,让学生了解更多历史知识或历史人物事迹等。
四、加强师生情感沟通,形成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学生与教师的一种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在初中阶段很重要。历史教师有必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关注学生情感世界,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在师生互动中,只有尊重学生个人意愿和思想情感,才能有效引导他们的思维与认知发展。作为初中生,更需要得到教师的尊重和理解。另一方面,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心理需求。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时刻关注初中生的心情变化,给予他们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对有心理困扰和困惑的初中生给予关心和帮助;及时发现并消除他们心中的苦闷与困惑;对那些有一定心理障碍与情绪低落或情绪高涨的师生关系给予疏导等。
五、树立学生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积极乐观的生活
在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帮助他们养成积极乐观的心态。首先,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讲述革命先辈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付出的努力与牺牲。通过让学生切身体会到革命先辈勇于斗争、不(下转第77页)(上接第78页)怕流血牺牲、敢于探索新道路的精神和品格,引导他们身上可贵的精神品质,从而树立正确信念,坚定理想信念。其次,教师要让学生明白生活是美好幸福和光明的一面镜子,只有正确对待现实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才能健康成长。面对挫折与困难时应该积极面对、勇于挑战,通过自己勤劳和实干来提升自己的生活水平、创造美好未来。最后,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历史综合素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不断增强其心理适应能力。
六、学校积极举办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起到预防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作用。如组织开展知识竞赛、板报比赛、演讲比赛等,让学生积极参与,通过这些课外活动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在平时教学中,教师也应激励学生多参加集体活动。在课堂之外,还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学课堂,进入到社会大舞台里。比如组织他们去参观纪念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可以让孩子们认识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学习历史知识,同时还能了解历史发展过程中发生过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形象;在节假日时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革命纪念馆等,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爱国热情;还可以利用寒暑假组织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等,让孩子们感受关爱他人和奉献社会的精神。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是符合新课改教育背景的,也是初中历史教学工作的教学探索。以上的几种教学措施仅仅是整个教学体系中的一部分,为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仍需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郭春兰.初中历史课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渗透[J].教书育人,2019(11):75.
[2]林秀清.历史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策略[J].高考,2020(31):45+47.
[3]陈金凤.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