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作者】 李中华
【机构】 四川省广安市武胜县嘉陵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和一项基本任务。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只有充分融入在学校教育活动中,才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发挥出教学效力。结合教学实际,笔者就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谈几点看法。
一、更新观念,转变角色
小学语文教学要创新,首先要更新观念。没有创新的意识,没有新的教学观念,创新只是空话而已。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首先教师必须有创新意识,不墨守成规,敢于向传统挑战。课型要创新,设计要创新,课堂组织形式要创新,教学方法要创新,教学手段等也要创新。语文教育只有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上有所突破,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育。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促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并针对语文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选择最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求知欲中学习,在主动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要树立新的学生观,要摒弃单纯重视“教”,把视点转向“学”,真正使学生通过“学”来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力,即课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发扬课堂民主,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创设生动活泼、民主协商、主动探索和大胆质疑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自己读书、自己作文、自己领悟,使学生能够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
创新教育要求教师要转变角色,重新定位。一要变“一言堂”为“群言堂”。传统的教育方法,教师唱独角戏,坚持填鸡塞鸭式的满堂灌是一种硬性的灌输方式。教与学分离,“传道,授业”不“解惑”。因此,教师应明确自己的角色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启发式、诱发式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这样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愉快,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二要变“传授知识”为“生产知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应满足于传声筒、过滤器的作用,每一个教师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前提下,更应注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发展,使学生既是一名:消费者,又是一名生产者。三要变“单向传递”为“双向交流”。一改过去单纯由教师板书,学生抄笔记和师讲生听、师问生答的教学方式。要强调教与学的双边交流、教师不是就事论事的做法,而是启发学生,使问题由浅入深,由现象深入本质。
二、营造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和谐、活泼的气氛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专制、压抑的课堂氛围则给师生、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带来障碍。作为课堂组织者)教师自身要把自己作为普通的一员置身于学生主体中。与学生和平相处,感情上会更融洽,心理上会更沟通。如课堂上多用“我们一起来学习好吗?”“小朋友,你认为这句话应该怎样读?请你给大家读一读行吗?”“XX同学,大家都很想听听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我们大家知道你能行!”这样就能常常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教师的及时赞扬更能使学生受到鼓舞,一句“你真棒!”“你的说法有新意!”“你真聪明!”……把这一声声赞扬送入儿童的耳际。流入幼童的心田,给他们以亲切感。学生就更愿意把自己的奇思妙想说给老师、同学听,创设美好情境的同时如果把“微笑教学”的艺术带人课堂,让每个孩子都有一种美好的心境,创新意识就蕴涵在这种心境之中。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不只是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如何去获取知识,为了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营造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浓厚的创造兴趣和创造欲望。引导学生多思多问。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首要工作。例如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时,其中一名学生问道:工人是怎样由外洞到内洞的呢?我和蔼地告知学生,当时工人是仰卧在小船上,用手扒着岩石过去的。之后笔者又抓住这一点以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氛围寻问学生:工人还有什么办法过去呢?学生议论开来,有人建议可以趴在木板上划过去,有人提议可以弯腰涉水过去,有人说可以潜水过去。虽然这些办法不一定是好办法。但确实锻炼了他们的思维。
三、发掘素材,激励创新
语文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大量存在。凭借课文。紧扣语言,在教材中发掘创新因素,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语言、思维、德育、美育之中蕴涵的创新因素。如教学《司马光砸缸》一课,教师应发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引导学生认识救人不仅要有勇,而且要有谋,进而从这一故事引申到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方式。按定式思维方式救人,得想办法让人离开水,而司马光运用逆向思维方式,把缸砸破,让水离开入。如果教师发掘出了这一创新因素,通过训练,既使学生受到了见义勇为的思想教育,又得到创新思维的锻炼。又如在教学《草原》一课时,笔者组织学生们领会“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奔而来”这句话的含义。学生们踊跃发言,有的说写得生动传神,很有美感,表现了蒙古人的热情好客:有一个学生利用日常积累讲述了一个关于彩虹的传说,说明彩虹实际上是一座桥,一座象征着蒙汉两族友谊的桥梁。
四、组织活动,提高能力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课外活动具有实践性、趣味性、灵活性等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助于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开展导读活动,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课内学得的知识得到印证和拓宽,在课内培养的能力得以巩固和提高。放手让学生创办自己的报刊、广播站吧,让他们能够独立地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浓厚的兴趣、主动的参与意识和成就感,加之教师不遗余力的培植,我们的校园将盛开创新的奇葩。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的要求,语文教学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善于挖掘教材中蕴涵的创新素材,把创新教育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的每一环节,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培养。
一、更新观念,转变角色
小学语文教学要创新,首先要更新观念。没有创新的意识,没有新的教学观念,创新只是空话而已。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首先教师必须有创新意识,不墨守成规,敢于向传统挑战。课型要创新,设计要创新,课堂组织形式要创新,教学方法要创新,教学手段等也要创新。语文教育只有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上有所突破,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育。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促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并针对语文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选择最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求知欲中学习,在主动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要树立新的学生观,要摒弃单纯重视“教”,把视点转向“学”,真正使学生通过“学”来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力,即课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发扬课堂民主,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创设生动活泼、民主协商、主动探索和大胆质疑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自己读书、自己作文、自己领悟,使学生能够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
创新教育要求教师要转变角色,重新定位。一要变“一言堂”为“群言堂”。传统的教育方法,教师唱独角戏,坚持填鸡塞鸭式的满堂灌是一种硬性的灌输方式。教与学分离,“传道,授业”不“解惑”。因此,教师应明确自己的角色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启发式、诱发式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这样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愉快,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二要变“传授知识”为“生产知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应满足于传声筒、过滤器的作用,每一个教师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前提下,更应注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发展,使学生既是一名:消费者,又是一名生产者。三要变“单向传递”为“双向交流”。一改过去单纯由教师板书,学生抄笔记和师讲生听、师问生答的教学方式。要强调教与学的双边交流、教师不是就事论事的做法,而是启发学生,使问题由浅入深,由现象深入本质。
二、营造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和谐、活泼的气氛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专制、压抑的课堂氛围则给师生、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带来障碍。作为课堂组织者)教师自身要把自己作为普通的一员置身于学生主体中。与学生和平相处,感情上会更融洽,心理上会更沟通。如课堂上多用“我们一起来学习好吗?”“小朋友,你认为这句话应该怎样读?请你给大家读一读行吗?”“XX同学,大家都很想听听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我们大家知道你能行!”这样就能常常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教师的及时赞扬更能使学生受到鼓舞,一句“你真棒!”“你的说法有新意!”“你真聪明!”……把这一声声赞扬送入儿童的耳际。流入幼童的心田,给他们以亲切感。学生就更愿意把自己的奇思妙想说给老师、同学听,创设美好情境的同时如果把“微笑教学”的艺术带人课堂,让每个孩子都有一种美好的心境,创新意识就蕴涵在这种心境之中。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不只是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如何去获取知识,为了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营造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浓厚的创造兴趣和创造欲望。引导学生多思多问。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首要工作。例如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时,其中一名学生问道:工人是怎样由外洞到内洞的呢?我和蔼地告知学生,当时工人是仰卧在小船上,用手扒着岩石过去的。之后笔者又抓住这一点以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氛围寻问学生:工人还有什么办法过去呢?学生议论开来,有人建议可以趴在木板上划过去,有人提议可以弯腰涉水过去,有人说可以潜水过去。虽然这些办法不一定是好办法。但确实锻炼了他们的思维。
三、发掘素材,激励创新
语文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大量存在。凭借课文。紧扣语言,在教材中发掘创新因素,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语言、思维、德育、美育之中蕴涵的创新因素。如教学《司马光砸缸》一课,教师应发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引导学生认识救人不仅要有勇,而且要有谋,进而从这一故事引申到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方式。按定式思维方式救人,得想办法让人离开水,而司马光运用逆向思维方式,把缸砸破,让水离开入。如果教师发掘出了这一创新因素,通过训练,既使学生受到了见义勇为的思想教育,又得到创新思维的锻炼。又如在教学《草原》一课时,笔者组织学生们领会“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奔而来”这句话的含义。学生们踊跃发言,有的说写得生动传神,很有美感,表现了蒙古人的热情好客:有一个学生利用日常积累讲述了一个关于彩虹的传说,说明彩虹实际上是一座桥,一座象征着蒙汉两族友谊的桥梁。
四、组织活动,提高能力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课外活动具有实践性、趣味性、灵活性等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助于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开展导读活动,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课内学得的知识得到印证和拓宽,在课内培养的能力得以巩固和提高。放手让学生创办自己的报刊、广播站吧,让他们能够独立地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浓厚的兴趣、主动的参与意识和成就感,加之教师不遗余力的培植,我们的校园将盛开创新的奇葩。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的要求,语文教学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善于挖掘教材中蕴涵的创新素材,把创新教育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的每一环节,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