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高中思政课红色情境教学法运用探析——以“哲学与文化”模块为例

【作者】 王睦沛

【机构】 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花山镇花山初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红色情境教学法,是指在课堂实施的过程中,借助红色文化资源,创设恰当的情景,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的理解,体验和感悟的一种开放性教学模式。
  【关键词】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高中政治课堂

  一、在高中思政课创设红色情境的重要意义
  高中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总书记关于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的重要讲话及《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关于高中思政课“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定位,将如何在开放互动的情境中,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问题,摆在了广大高中思政教师的面前。对此,笔者在高中思政课中,运用红色文化背景下的情境教学(下文称“红色情境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践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落实新课标要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通过学习者对特定情境的感受,在教师与伙伴的帮助下主动构建的。在情境中进行学习,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新课标则明确提出“优化案例,采用情境创设的综合性教学形式”的课程实施建议。对此,红色情境教学法应运而生。红色情境教学法是在红色文化的背景下,教师基于开放、实践的课程理念,通过创设红色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体验、领悟而达到教学目标的开放性教学模式。
  2.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人民在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实践中创造的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百年沧桑的折射,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信仰、敢于牺牲、敢于胜利、开拓进取的真实写照。内容上,既有丰富的红色遗址,也有“奋斗、奉献、务实、创新”等革命品质,更有“敢为人先”、“锐意进取”的改革开放精神。红色文化这些既定内涵,使得红色情境教学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有着天然的、固有的密切联系。
  3.强化代入感,提升高中思政课堂亲和力。在红色情境教学中,师生身临其境,睹物思人,触景生情,感同身受。在强烈的场景代入、角色代入、情感代入之下,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找到了“存在感”,体验了“获得感”。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灵魂深处的自我叩问和思想深处的自我检视油然而生。学生情感在红色情境中跌宕起伏的思政课堂,一定是亲和力十足的课堂。
  二、红色情境的类型
  1、障碍型红色情境
  就是在学生原有红色文化知识储备和红色文化经验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让学生陷入新的认识困境,以形成新的认知冲突,从而唤起学生对红色文化知识的渴望和探求。
  讲授“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时,笔者制造了关于广东GDP的认知冲突和障碍。笔者展示了一张2020年全球经济体15强的图片,只显示排名,不显示GDP数值。第13、14名盖住了经济体名称,第15名显示是澳大利亚。笔者问:第13、14名,你们觉得是哪些经济体?看着排名图,学生来了兴趣。西班牙、葡萄牙、墨西哥、印度尼西亚……学生七嘴八舌的回答。笔者随即亮出答案,第14名是我国的江苏省。学生一片愕然,江苏1省居然位列全球第14名。笔者再问:那13名呢?学生迫切的惊呼向我求证:广东?是不是广东? “就是广东”,同学们一片惊呼,响起掌声。接着,当学生看到广东2020年以高达1.61万亿美元的GDP紧跟着韩国的1.65万亿美元时,惊喜、自豪、自信油然而生。笔者最后总结:1.共产党领带下的革命、建设、改革历程证明,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奋斗精神,并取得了伟大的成就。2.布置2个作业,一是了解广东省内各市GDP具体情况,就数据情况谈谈感受;二是了解一个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广州本土大型企业,讲讲它的发展史。
  2、发现型红色情境
  就是呈现一定的红色背景材料,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特征或内在规律,产生新的学科概念的一种红色情境。这要求学生能够借助红色情境,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在讲授“实现人生价值”一课时,笔者布置了居住在广州城区的同学到广州起义纪念馆参观学习,然后课堂上展示广州起义事件的过程。笔者提问:广州起义总指挥张太雷牺牲时29岁;他的大女儿参加新四军,在皖南事变中被捕,牺牲在监狱中,时年18岁。他们父女,为什么可以在花样青春年华,就勇敢的直面生死?学生回答:为了革命、为了人民。笔者再问:如果有一天,战争来临。你敢走上前线吗?课堂瞬间鸦雀无声。笔者问,“怕不怕”。有学生回答:怕,但要有人上啊。笔者总结到:我也怕,走上战场,就可能牺牲。我希望我们的民族、国家,永远不要有战争,我们能快乐生活。但是,当民族与国家危难时,我们别无选择,必须勇敢挺身而出。如张太雷及其女儿,勇赴国难,直至牺牲。在广州起义的大背景下,在张太雷事迹的感染下,人生价值观不再枯燥古板,而是生动深刻。
  3、探索型红色情境  
  在红色文化背景下,直接呈现出某个新的学科问题或设置社会现实问题,有目的地制造疑问的“徘徊路口”。教师则围绕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去组织学生在红色情境中开展学习、探求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探索型红色情境的特点是: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在讲授《社会历史的主体》时,笔者布置了花山、花东镇的同学提前参观了中共花县支部成立旧址(花山镇花城圩十三队3号)、花县第一届农民协会旧址(花东镇九湖乡王氏大宗祠)。并让这些同学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参观心得。课堂上,笔者展示了以下材料:花县农民运动在我们广东甚至全国来说,它是早期的农运酝酿地之一。在中国共产党没有成立之前,花县农民就自觉成立了九湖自治会、九湖自卫农团等先进的组织团体,曾组织农民运输队支援北伐战争,参加南昌起义、清远暴动和广州起义。花县农民自卫军的部分骨干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师,转战海陆丰。然后提问:1.作为花都人,你对这段历史有什么感受?2.对我们今天建设美丽新花都有什么启示?学生探讨以上2个问题,并分组回答。问题1,学生讲到了“花都人民不可欺、花都人敢走在前面”等答案。问题2,学生讲到了“群众力量强大,走群众路线,靠花都人建设花都”等答案。最后教师总结:1.革命的历史,体现了花都人民敢于探索,敢于创新,敢为人先的开创精神。2.包括花都人民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建设美丽新花都靠全体花都人民的努力。
  三、创设有效红色情境的基本原则
  1.情境角色创设的代入性
  社会角色指的是由一定社会地位决定的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定行为模式及其权利、义务。当一个人如果能够认同某个角色的行为规范,并付诸行动,就会在意识与行动上进入某个角色,从而形成角色认同。红色情境要让学生有强烈的角色代入感,继而有强烈的场景代入感和情感代入感,才能让学生跨越时空,感同身受。在红色情境的浸润下,在价值观上打下了革命红的底色。如何增强红色情境的角色代入感?一是做红色情境的“入境”准备,提前讲好红色情境的人物、故事,让学生做好情感准备;二是精准找到“入境”的切入点,找到红色情境中与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风土人情、情感价值最相近、相似的地方,以唤起学生内心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并继而融入红色情境;三是擦亮情境的“红色”底色,提高“融境”的效果。借助现代光电技术,创新情境表达手段,综合运用图片、音乐、视频、投影等手段营造场景,渲染氛围,带起情绪,宣泄情感。四是引导学生懂得“情境迁移”,将在红色情境中学习体验到的知识、观点、理念、价值观运用到现代生活情境中,学以致用。
  在新闻媒体报道了解放军中印边界卫国戍边的英勇事迹后,笔者在课堂上展示高中学生的人生生涯:15岁高中一年级,18岁高中毕业,22岁大学毕业……,然后问:17岁的你,可以独立自强吗?学生随意回应一句“能”。然后,笔者用图片展示了宿舍内务脏乱差与晚修趴桌睡觉的照片,同学们不好意思的笑起来。笔者严肃的说:我们的17岁,还是小孩;英雄未满19岁,已为国捐躯。随之播放了陈祥榕烈士的英雄事迹,课堂鸦雀无声。当视频播放到陈祥榕烈士入伍前夜,穿着军装腼腆的与家人合影时,在音乐的烘托下,有些女生流下了眼泪。笔者总结:我们岁月静好,是因为有这些不过大你们一两岁的战士在为我们负重前行,直至付出生命。我们感恩了吗?珍惜了吗?无人回答笔者的问题,课堂氛围低沉。但我知道同学们已经不自觉将自己代入了19岁青年为国捐躯的情境中,心灵受到了震撼,情怀得到了升华。
  2.情境内容创设的生活性
  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有兴趣。因此,创设良好的红色情境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现实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出具有较强生活性的问题。但是,红色事迹往往有年代感。如何将严肃的、久远的红色事迹,通过红色情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连接起来?既可以借助时政热点,搭建起红色文化内容与学生现代生活情境的桥梁。也可以借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用语,赋予红色文化情境现代化生活气息,让红色情境更接地气。甚至可以瞄准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运用红色情境给予解答,让红色文化真正成为学生“想听”、“爱听”的教育内容。
  比如,笔者介绍中印1962年边界冲突,用了“掐头断尾掏肚”来形容解放军的迂回包抄战术,用了“年轻人,不讲武德”来形容印军在落败后的愤愤不平,用“奥利给”来形容令人震撼的国庆阅兵场景,用“盘他”来形容我空军驱赶美军情报侦察机的霸气。学生乐于接受,也更好理解。
  3.情境人物交流的开放性
  教学的开放性原则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方向,也是创设红色情境的必备要素。教师应允许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和思维水平的多层次。否则,红色情境教学就会成为教师的“一言堂”,教师一个人的思维代替了众多学生的思考。学生无法“入境生情”,就会独立于情境之外,成为教学活动的旁观者。开放性原则,首先是交流内容的开放性,即在符合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符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尊重学生兴趣、爱好。其次是交流方式的开放性,在不违背法律、法规及公序良俗的前提下。将以往的,师——生,“单声道”模式变为:师—生,生—师,生—生的“多声道”模式。让各自观点、意见、信息得到充分的交流、融合、碰撞,继而深化对红色情境的理解与体验。
  曾有学生在课堂上争论广州被重庆赶超,“退出”一线城市的问题。或认为,重庆是直辖市,超过广州很正常;或认为,广州转型升级后,可以再发力;或认为,广州最好退出一线城市,人少点,交通通畅点。对此,笔者指导学生回去查查广州改革开放的“威水史”。同学们在课堂上展示了“广州市是全国第一个取消粮票的城市”、“广州友谊超级商场,是中国第一家超级商场”……等改革开放历史成就。老师也分析了广州高质量发展,转换发展动能的历史背景。同学们对于“一线”不再那么纠结。深刻了感受到了广州人敢为人先,开拓进取的改革开放精神,也对广州的未来信心满满。
  在红色文化的大背景下,创设红色情境,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相交汇,知识与情感相交融,引领与体验相结合。全方位提升高中思政课亲和力,立德于无形,树人于无声。红色文化未曾走远,红色精神永不过时,红色情境可以在高中思政课上大放光彩。
  参考文献:
  [1]胡兴松:《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2]濮端华:《让红色基因在情境体验中赓续传承》,知网空间。
  [3]岳婷婷:《情景教学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与实效研究—以“红色情景课堂”为例》,知网空间。
  [4]王琨:《新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亲和力提升研究》,知网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