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初中生感恩意识养成教育的实施策略
【作者】 叶丽鸣
【机构】 浙江省建德市乾潭初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更是一种人生态度。感恩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感恩意识的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本文就学校如何开展初中生感恩意识养成教育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 感恩教育;感恩意识;养成教育
一、问题提出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名言名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等等,都反映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对感恩的崇尚。懂得感恩的人才会回馈社会,才能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因而感恩意识的形成,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必备条件。当下,孩子的感恩意识状况堪忧,有些孩子只知一味的索取,不知付出,只讲权利,不懂责任,有的孩子不尊重父母,对父母大呼小叫,丝毫不顾及家人的感受,甚至伤害父母;有的不珍惜生命、自我伤害;有的对得到他人、社会的帮助觉得理所当然,缺乏感恩回馈之心;有的对周围的人和事漠不关心,举手之劳也不愿意付出。种种表现都跟孩子感恩意识薄弱有关。现在的孩子是都是家里关注的中心,可父母往往只紧紧盯着孩子的学业,似乎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的父母都可以接受,从而缺乏感恩教育和引导,这是孩子感恩意识缺失的根源之一。还有,学校往往迫于升学压力,教育偏重文化课,德育重视不够也是造成孩子感恩意识薄弱的的原因。感恩不仅是美德,还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条件,感恩教育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二、理论依据
感恩意识是一种责任意识,自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有了感恩意识才会有惠泽他人、回馈社会的内源动力,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加强初中生感恩教育,培养学生感恩意识迫在眉睫。感恩教育最初源于家庭,根植于社会,是学校德育教育重要内容之一,学校是学生感恩意识养成的重要阵地。养成教育就是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训练活动,使受教育者的言行规范化,标准化的教育过程。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感恩意识养成教育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将来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笔者在长期初中班主任工作中总结了一些初中生感恩意识养成教育的实施策略和大家分享。
三、策略探究
(一)营造良好氛围,净化养成教育的土壤
学生在校时间很长,校内的宣传具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能帮助学生感恩意识的养成。学校通过校内宣传牌、黑板报、标语、手抄报评比,设感恩周等多种方式和渠道进行宣传。比如学校制作一些宣传牌,安装在学生进出容易看到的地方,宣传牌的内容可以是一些精炼简短的语录、名言名句,如、“感恩是宽容,感恩是温情,感恩是快乐!”、“吃水不忘挖井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用一颗感恩的心,温暖每一个人的心。”“用行动感恩,在传承中报恩。”等等。全校性的征集有关感恩教育的一些标语、小故事,选取一些优秀作品在移动宣传板张贴。配有插画、鲜活的的感恩小故事,很容易吸引学生驻足观看,中国传统文化里面积淀下来很多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感恩故事。如《子路百里负米》、《黄香扇枕温衾》、、《汉文帝亲尝汤药》等故事,可以做成文化墙,学生看了一定会有所感触。学校组织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各种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不仅丰富了校园生活、培养了学生演讲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感恩意识。学校广播室也可以经常播放一些有感恩内容的歌曲。比如“感恩的心”、“感谢你”、“感谢有你”等等。总之,学校全方位的营造浓浓的感恩氛围,有助于学生感恩意识养成。
(二)树立良好榜样,做好感恩教育的推手
古语“释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顺。”,告诉我们教化别人先要端正自己。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加强教师队伍德育建设,提高教师思想觉悟和管理能力,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学生感恩意识养成教育的重要条件。教师应积极参加感恩主题的各种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美德,感恩应该是社会上每个人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我们说言传身教,身教大于言传。班主任是管理班级的主体,也是同班级学生接触最多,最容易受到学生认可和接受的教师。如果班主任自身的感恩意识不足,那么即便按照感恩教育的内容与要求展开授课,也无法使学生将这些感恩教育理念与思想内化于心,这主要是由于班主任自身的一言一行,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自己的学生。所以在德育中渗透感恩教育班主任尤其需要提升自身的感恩意识,规范自身的言行,严格按照感恩教育的内涵做事。比如班主任也可以经常参加一些志愿者活动,充分发挥自己乐于助人,不求回报的感恩品质。学校开展一些募捐等爱心活动,班主任也要积极参与。如果班里面有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和学校一起对其家庭做一些能力范围内的帮助。在教师感恩行为的感召下,学生也会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帮助学生感恩意识养成。
(三)创新活动内容,丰富感恩教育的途径
开展主题班会,以感恩为主题的主题班会是很有效的感恩教育的养成教育方式。设立主题之后,让班里的同学都参与准备活动,给学生分配任务,让他们收集歌曲、小故事、有关感恩的名言名句、身边的真实案例等等。班会上设置丰富的活动,比如说讲感恩故事、感恩的名言名句接龙、谈谈体会等,通过激烈的讨论、深入的交流,更加深刻理解感恩的内涵,最后让大家在感恩宣言上签名等。会后让学生写写感恩日记,可以写给父母、老师、警察、医生等,说出自己内心的感激之情。总之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班主任可以把感恩教育结合班级管理,比如组织讨论班里同学遇到困难的互助机制,有同学受伤了,我们该怎么办?有同学生活有困难,我们又应该怎么办?有同学学习上落课,我们应该怎么办?通过讨论建立班级互助机制,让同学们体验集体也是一个互助体,进而理解我们生活的社会也一样,我们也时时刻刻在接受别人的帮助,我们要感恩。
开展“感恩日记”主题活动,记录生活中值得感恩的人、事、物,发现值得回味和感恩的事,通过广播和大家分享。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对万物保有感恩之心,舒缓情绪,汇集能量,在感恩中获得热爱。
利用清明节、国庆节等节日组织学生去烈士墓扫墓,知道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烈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爱国教育同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感恩文化的熏陶。重阳节可以带学生去养老院看望孤寡老人等,爱心教育同时也是感恩教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通过进行感恩教育,引导学生反思,体会和感受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思索对父母的报恩之举。让学生从感恩父母开始,学会关心身边的人,关心周遭的世界,始终保持一颗感恩的心。
(四)表彰激励,自觉为感恩教育充值
学生感恩意识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必须反复抓。对一些感恩意识较差的学生,需要用爱的甘泉去浇灌,要通过优秀的榜样去引领,通过耐心的示范辅导,通过同学的帮助,运用一定的激励机制去激励他们取得更大的进步。有学校结合学校十大“子胥少年”评选,从班级到学校设立“子胥感恩少年”,运用激励机制,深化感恩意识养成教育,是一个很好的范例。俗话说“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有了表彰的激励,树立榜样,学生就会有明确的目标和前进的动力,这也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也是养成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学校结合实际,在班级、学校、家庭等多个层面制定多元的评价机制,巩固感恩教育成果。另外,评价制度的制定也可以对感恩意识养成教育起着导向和监督作用。
四、研究反思
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一个清新的聪明感恩氛围的社会环境对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感恩意识是人内心的自发自觉,因此感恩教育不能太过于形式,要融于生活,融于日常学习。当我们感恩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要用实际行动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我们把学生带到田间、果园体验劳作,参与到播种、耕作、施肥等农活中亲自体验粮食的来之不易,领会到我们的食物离不开农民的辛勤劳动,要尊重和感恩那些辛勤劳作的农民。我们生活在社会上的每一个人,你的吃、穿、住、行都离不开他人的辛勤劳作,你的幸福生活背后都有来自于他人的付出。通过活动让学生知道自己成长的过程中有很多人付出了努力和关爱,从而学会感恩。此外,学校落实德育导师制,让每个学生都有结对的老师,及时帮助学生解答困惑,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同时对学生感恩意识养成会有很大的帮助。总之,学校开展感恩教育活动要因地制宜,结合区域现有资源,通过各种活动唤醒学生感恩意识,做个懂得感恩的人。
五、结语
感恩是一种美德,是对社会的一种责任和义务,生命因为有了感恩才能够飞翔。帮助学生形成感恩意识有利于建立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进而培养合格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人类文明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需要懂得感恩、践行感恩的人,感恩教育也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多层面配合。只要我们重视感恩教育,充分挖掘感恩教育资源,营造良好的感恩氛围,注意感恩教育的方式方法,学生一定能在感恩意识的养成教育中获益匪浅。
参考文献:
[1]陈宝平.中职学生感恩意识养成的对策研究[D].鲁东大学,2013.
[1]马凤英,李树勋.加强感恩教育 培养感恩意识[J].甘肃教育,2008(16):8.
[1]胡光福.寄宿制初中生的孝道养成教育[J].文教资料,2019(12):147-148.
【关键词】 感恩教育;感恩意识;养成教育
一、问题提出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名言名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等等,都反映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对感恩的崇尚。懂得感恩的人才会回馈社会,才能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因而感恩意识的形成,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必备条件。当下,孩子的感恩意识状况堪忧,有些孩子只知一味的索取,不知付出,只讲权利,不懂责任,有的孩子不尊重父母,对父母大呼小叫,丝毫不顾及家人的感受,甚至伤害父母;有的不珍惜生命、自我伤害;有的对得到他人、社会的帮助觉得理所当然,缺乏感恩回馈之心;有的对周围的人和事漠不关心,举手之劳也不愿意付出。种种表现都跟孩子感恩意识薄弱有关。现在的孩子是都是家里关注的中心,可父母往往只紧紧盯着孩子的学业,似乎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的父母都可以接受,从而缺乏感恩教育和引导,这是孩子感恩意识缺失的根源之一。还有,学校往往迫于升学压力,教育偏重文化课,德育重视不够也是造成孩子感恩意识薄弱的的原因。感恩不仅是美德,还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条件,感恩教育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二、理论依据
感恩意识是一种责任意识,自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有了感恩意识才会有惠泽他人、回馈社会的内源动力,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加强初中生感恩教育,培养学生感恩意识迫在眉睫。感恩教育最初源于家庭,根植于社会,是学校德育教育重要内容之一,学校是学生感恩意识养成的重要阵地。养成教育就是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训练活动,使受教育者的言行规范化,标准化的教育过程。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感恩意识养成教育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将来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笔者在长期初中班主任工作中总结了一些初中生感恩意识养成教育的实施策略和大家分享。
三、策略探究
(一)营造良好氛围,净化养成教育的土壤
学生在校时间很长,校内的宣传具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能帮助学生感恩意识的养成。学校通过校内宣传牌、黑板报、标语、手抄报评比,设感恩周等多种方式和渠道进行宣传。比如学校制作一些宣传牌,安装在学生进出容易看到的地方,宣传牌的内容可以是一些精炼简短的语录、名言名句,如、“感恩是宽容,感恩是温情,感恩是快乐!”、“吃水不忘挖井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用一颗感恩的心,温暖每一个人的心。”“用行动感恩,在传承中报恩。”等等。全校性的征集有关感恩教育的一些标语、小故事,选取一些优秀作品在移动宣传板张贴。配有插画、鲜活的的感恩小故事,很容易吸引学生驻足观看,中国传统文化里面积淀下来很多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感恩故事。如《子路百里负米》、《黄香扇枕温衾》、、《汉文帝亲尝汤药》等故事,可以做成文化墙,学生看了一定会有所感触。学校组织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各种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不仅丰富了校园生活、培养了学生演讲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感恩意识。学校广播室也可以经常播放一些有感恩内容的歌曲。比如“感恩的心”、“感谢你”、“感谢有你”等等。总之,学校全方位的营造浓浓的感恩氛围,有助于学生感恩意识养成。
(二)树立良好榜样,做好感恩教育的推手
古语“释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顺。”,告诉我们教化别人先要端正自己。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加强教师队伍德育建设,提高教师思想觉悟和管理能力,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学生感恩意识养成教育的重要条件。教师应积极参加感恩主题的各种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美德,感恩应该是社会上每个人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我们说言传身教,身教大于言传。班主任是管理班级的主体,也是同班级学生接触最多,最容易受到学生认可和接受的教师。如果班主任自身的感恩意识不足,那么即便按照感恩教育的内容与要求展开授课,也无法使学生将这些感恩教育理念与思想内化于心,这主要是由于班主任自身的一言一行,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自己的学生。所以在德育中渗透感恩教育班主任尤其需要提升自身的感恩意识,规范自身的言行,严格按照感恩教育的内涵做事。比如班主任也可以经常参加一些志愿者活动,充分发挥自己乐于助人,不求回报的感恩品质。学校开展一些募捐等爱心活动,班主任也要积极参与。如果班里面有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和学校一起对其家庭做一些能力范围内的帮助。在教师感恩行为的感召下,学生也会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帮助学生感恩意识养成。
(三)创新活动内容,丰富感恩教育的途径
开展主题班会,以感恩为主题的主题班会是很有效的感恩教育的养成教育方式。设立主题之后,让班里的同学都参与准备活动,给学生分配任务,让他们收集歌曲、小故事、有关感恩的名言名句、身边的真实案例等等。班会上设置丰富的活动,比如说讲感恩故事、感恩的名言名句接龙、谈谈体会等,通过激烈的讨论、深入的交流,更加深刻理解感恩的内涵,最后让大家在感恩宣言上签名等。会后让学生写写感恩日记,可以写给父母、老师、警察、医生等,说出自己内心的感激之情。总之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班主任可以把感恩教育结合班级管理,比如组织讨论班里同学遇到困难的互助机制,有同学受伤了,我们该怎么办?有同学生活有困难,我们又应该怎么办?有同学学习上落课,我们应该怎么办?通过讨论建立班级互助机制,让同学们体验集体也是一个互助体,进而理解我们生活的社会也一样,我们也时时刻刻在接受别人的帮助,我们要感恩。
开展“感恩日记”主题活动,记录生活中值得感恩的人、事、物,发现值得回味和感恩的事,通过广播和大家分享。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对万物保有感恩之心,舒缓情绪,汇集能量,在感恩中获得热爱。
利用清明节、国庆节等节日组织学生去烈士墓扫墓,知道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烈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爱国教育同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感恩文化的熏陶。重阳节可以带学生去养老院看望孤寡老人等,爱心教育同时也是感恩教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通过进行感恩教育,引导学生反思,体会和感受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思索对父母的报恩之举。让学生从感恩父母开始,学会关心身边的人,关心周遭的世界,始终保持一颗感恩的心。
(四)表彰激励,自觉为感恩教育充值
学生感恩意识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必须反复抓。对一些感恩意识较差的学生,需要用爱的甘泉去浇灌,要通过优秀的榜样去引领,通过耐心的示范辅导,通过同学的帮助,运用一定的激励机制去激励他们取得更大的进步。有学校结合学校十大“子胥少年”评选,从班级到学校设立“子胥感恩少年”,运用激励机制,深化感恩意识养成教育,是一个很好的范例。俗话说“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有了表彰的激励,树立榜样,学生就会有明确的目标和前进的动力,这也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也是养成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学校结合实际,在班级、学校、家庭等多个层面制定多元的评价机制,巩固感恩教育成果。另外,评价制度的制定也可以对感恩意识养成教育起着导向和监督作用。
四、研究反思
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一个清新的聪明感恩氛围的社会环境对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感恩意识是人内心的自发自觉,因此感恩教育不能太过于形式,要融于生活,融于日常学习。当我们感恩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要用实际行动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我们把学生带到田间、果园体验劳作,参与到播种、耕作、施肥等农活中亲自体验粮食的来之不易,领会到我们的食物离不开农民的辛勤劳动,要尊重和感恩那些辛勤劳作的农民。我们生活在社会上的每一个人,你的吃、穿、住、行都离不开他人的辛勤劳作,你的幸福生活背后都有来自于他人的付出。通过活动让学生知道自己成长的过程中有很多人付出了努力和关爱,从而学会感恩。此外,学校落实德育导师制,让每个学生都有结对的老师,及时帮助学生解答困惑,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同时对学生感恩意识养成会有很大的帮助。总之,学校开展感恩教育活动要因地制宜,结合区域现有资源,通过各种活动唤醒学生感恩意识,做个懂得感恩的人。
五、结语
感恩是一种美德,是对社会的一种责任和义务,生命因为有了感恩才能够飞翔。帮助学生形成感恩意识有利于建立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进而培养合格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人类文明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需要懂得感恩、践行感恩的人,感恩教育也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多层面配合。只要我们重视感恩教育,充分挖掘感恩教育资源,营造良好的感恩氛围,注意感恩教育的方式方法,学生一定能在感恩意识的养成教育中获益匪浅。
参考文献:
[1]陈宝平.中职学生感恩意识养成的对策研究[D].鲁东大学,2013.
[1]马凤英,李树勋.加强感恩教育 培养感恩意识[J].甘肃教育,2008(16):8.
[1]胡光福.寄宿制初中生的孝道养成教育[J].文教资料,2019(12):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