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探究
【作者】 李 雪
【机构】 湖北省丹江口市徐家沟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为了落实“双减”政策,进一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数学教师要紧紧围绕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整体设计课内外的学习活动,要把课外作业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以少而精的高质量作业取代简单、机械、重复性的大量作业,达到“减负增效”目的,要使作业真正为教学服务,为素质教育服务,使之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综合素质的发展。
【关键词】 探究性作业;个性作业;行为作业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是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之一,学生作业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整个教学活动的效果,所以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作业设计模式,精心设计出有趣味性的、有生活化的、有层次性的、少而精的数学作业,以达到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让更多现实的、有趣的、个性化的数学学习活动成为数学学习的主要形式,让每一个孩子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我校数学组把有效作业设计和保质提优辅导作为教研重点,积极探索单元整体教学及作业设计。组内成员及时交流开学至今各年级数学课堂作业的现状、问题和思考。结合组内老师们交流内容,梳理了数学课堂作业设计中大家关注的问题。就低年级计算教学的相关内容,落实“双减”工作的思考和做法。确定作业目标时,要多站在学生立场。特别是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的情况下,作业设计更应该注意减负提质增效:一年级即将进入20以内加减法的教学,其中进位加法表内有36道口算题,要求孩子都必须掌握吗?像9+2与2+9这样的算式在我们眼里难易度是一样的,若要以培养孩子数学素养为本的话,就可以将这36道题精简到20道题了。三年级在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时,计算的过程中也会用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善于思考的老师会从这369道题中提炼出60道题来,因为只有这60道题为多位数乘法服务。所以对于作业设计来说,要把力气花在刀刃上,不是做得越多、花的时间越多就越容易学好。在合适的时间内让孩子学习“少且重要”的数学,抓住根基,设计少而精的练习,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才是理想状态。不要把精力浪费在机械重复性的同水平的练习中,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厌倦,迷失好奇心,那就不好了!那么,在全面实施“双减”的过程中,如何适度布置作业,使我们的数学作业更显其“魅力”,体现学生的生命化发展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做法:
1.设计探究性作业
如:二年级在学完表内乘法时,出示图片,盘子里分别放着1、2、3个苹果,设计讨论题:“1+2+3=2×3”,让学生讨论:你觉得有道理吗?生一:没道理,左边的算式没有相同加数,就不能用乘法表示。这是个走进单元知识里就没能走出来的孩子;生二:可以。左边和右边的算式都等于6,所以有道理。生三:有道理。上讲台演说一番,通过移多补少,将三个盘子里的苹果数都摆成2个,于是就出现了3个2的情况。所以单元整体教学时,让学生走进去,还得让孩子能走出来,学习有所收获,灵活运用相关知识去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是基础性作业达不到的效果。
2.发展“个性作业”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我们应当提倡学生个性化的作业。
①富有乐趣的作业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为学习提供充足的动力,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地去学习。小学生数学作业也可以走个性化道路,我们可以一边玩一边学,作业可以是书面作业但是也可以是实践作业。其实很多的小学生都具有探索心理,对于新奇的事物有好奇心,教师可以改变方式让做作业成为一种乐趣。如学习“计量单位”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作业:从放学离开校门开始计时,从学校到家用了30(),一共行走了2000(),回到家,上厕所用了5(),看电视1(),今天还量了身高是140()。数学本来就是从生活中来,数学的最终目的也是改变人们的生活,学习数学是件很有趣的事情。教师要让同学们体会到数学的乐趣,把数学与生活融合在一起,让学生更快乐地做作业。
②因材施教的作业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立的,在学习中一视同仁并不是一个好的方法,因材施教才能更符合实际情况。数学作业的设计也应该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进度、掌握程度、理解能力、学习特点来安排。比如,在学习应用题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习进度较快的学生布置题型复杂的题目,让学生能够更深入的学习应用题知识。而对于那些知识点掌握不够彻底的同学,教师就可以另作安排,让学生们学习较为简单的知识,练习更易理解的题目。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安排作业小组,让班里的学生能够分组结合一起完成作业,在作业有不会的或者不懂的时候大家可以互相讨论,在互帮互助下共同进步。
3.创设“行为作业”
高效的教学应兼顾效率和体验,即在有限的课堂时间,给予学生良好的学习体验,可以达到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在学习数学时,能更好地体验到乐趣。例如,学完“因数与倍数”的内容后,为了检查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可开展如下数字分类的小游戏:每个学生人手一份号码牌,让其写下个人座位号,待所有人写好后,教师可以正式进入游戏,如“请座位号是2的倍数的学生示意,如有做错,罚其为大家出个谜语”;“请座位号为5的倍数的学生举手,做错的,罚其为大家唱首歌”;“请座位号是75的因数的学生起立”;“请座位号是90的因数的学生拍手”通过课堂上游戏活动,使原本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使学生感受到乐趣,还促使其扎实掌握倍数、因数的概念与特性,达到深入理解的学习目的,增强了学习实效。
总之,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教学态度的转变是落实“双减”政策的关键因素。对教师来说,这既是一次职业挑战,也是一次个人能力提升的机遇。为让学生能够取得理想的数学成绩,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教师应勇于承担重任,在不断探索发现、总结反思中提升专业素养与能力,让学习回归学校,让教育回归教学本身。
【关键词】 探究性作业;个性作业;行为作业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是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之一,学生作业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整个教学活动的效果,所以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作业设计模式,精心设计出有趣味性的、有生活化的、有层次性的、少而精的数学作业,以达到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让更多现实的、有趣的、个性化的数学学习活动成为数学学习的主要形式,让每一个孩子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我校数学组把有效作业设计和保质提优辅导作为教研重点,积极探索单元整体教学及作业设计。组内成员及时交流开学至今各年级数学课堂作业的现状、问题和思考。结合组内老师们交流内容,梳理了数学课堂作业设计中大家关注的问题。就低年级计算教学的相关内容,落实“双减”工作的思考和做法。确定作业目标时,要多站在学生立场。特别是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的情况下,作业设计更应该注意减负提质增效:一年级即将进入20以内加减法的教学,其中进位加法表内有36道口算题,要求孩子都必须掌握吗?像9+2与2+9这样的算式在我们眼里难易度是一样的,若要以培养孩子数学素养为本的话,就可以将这36道题精简到20道题了。三年级在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时,计算的过程中也会用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善于思考的老师会从这369道题中提炼出60道题来,因为只有这60道题为多位数乘法服务。所以对于作业设计来说,要把力气花在刀刃上,不是做得越多、花的时间越多就越容易学好。在合适的时间内让孩子学习“少且重要”的数学,抓住根基,设计少而精的练习,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才是理想状态。不要把精力浪费在机械重复性的同水平的练习中,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厌倦,迷失好奇心,那就不好了!那么,在全面实施“双减”的过程中,如何适度布置作业,使我们的数学作业更显其“魅力”,体现学生的生命化发展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做法:
1.设计探究性作业
如:二年级在学完表内乘法时,出示图片,盘子里分别放着1、2、3个苹果,设计讨论题:“1+2+3=2×3”,让学生讨论:你觉得有道理吗?生一:没道理,左边的算式没有相同加数,就不能用乘法表示。这是个走进单元知识里就没能走出来的孩子;生二:可以。左边和右边的算式都等于6,所以有道理。生三:有道理。上讲台演说一番,通过移多补少,将三个盘子里的苹果数都摆成2个,于是就出现了3个2的情况。所以单元整体教学时,让学生走进去,还得让孩子能走出来,学习有所收获,灵活运用相关知识去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是基础性作业达不到的效果。
2.发展“个性作业”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我们应当提倡学生个性化的作业。
①富有乐趣的作业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为学习提供充足的动力,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地去学习。小学生数学作业也可以走个性化道路,我们可以一边玩一边学,作业可以是书面作业但是也可以是实践作业。其实很多的小学生都具有探索心理,对于新奇的事物有好奇心,教师可以改变方式让做作业成为一种乐趣。如学习“计量单位”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作业:从放学离开校门开始计时,从学校到家用了30(),一共行走了2000(),回到家,上厕所用了5(),看电视1(),今天还量了身高是140()。数学本来就是从生活中来,数学的最终目的也是改变人们的生活,学习数学是件很有趣的事情。教师要让同学们体会到数学的乐趣,把数学与生活融合在一起,让学生更快乐地做作业。
②因材施教的作业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立的,在学习中一视同仁并不是一个好的方法,因材施教才能更符合实际情况。数学作业的设计也应该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进度、掌握程度、理解能力、学习特点来安排。比如,在学习应用题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习进度较快的学生布置题型复杂的题目,让学生能够更深入的学习应用题知识。而对于那些知识点掌握不够彻底的同学,教师就可以另作安排,让学生们学习较为简单的知识,练习更易理解的题目。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安排作业小组,让班里的学生能够分组结合一起完成作业,在作业有不会的或者不懂的时候大家可以互相讨论,在互帮互助下共同进步。
3.创设“行为作业”
高效的教学应兼顾效率和体验,即在有限的课堂时间,给予学生良好的学习体验,可以达到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在学习数学时,能更好地体验到乐趣。例如,学完“因数与倍数”的内容后,为了检查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可开展如下数字分类的小游戏:每个学生人手一份号码牌,让其写下个人座位号,待所有人写好后,教师可以正式进入游戏,如“请座位号是2的倍数的学生示意,如有做错,罚其为大家出个谜语”;“请座位号为5的倍数的学生举手,做错的,罚其为大家唱首歌”;“请座位号是75的因数的学生起立”;“请座位号是90的因数的学生拍手”通过课堂上游戏活动,使原本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使学生感受到乐趣,还促使其扎实掌握倍数、因数的概念与特性,达到深入理解的学习目的,增强了学习实效。
总之,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教学态度的转变是落实“双减”政策的关键因素。对教师来说,这既是一次职业挑战,也是一次个人能力提升的机遇。为让学生能够取得理想的数学成绩,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教师应勇于承担重任,在不断探索发现、总结反思中提升专业素养与能力,让学习回归学校,让教育回归教学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