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分层教学模式在初中体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刘智群

【机构】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芦苞镇龙坡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分层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受到教师的青睐,既能够给学生提供差异化的教学支持和帮助,还展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促进了现代化教育的不断发展。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初中体育教师要积极推行分层教学,按照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教学方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将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生活习惯,充分挖掘学生体育运动兴趣。
  【关键词】 分层教学;初中体育;教学实践;应用

  当前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社会对于体育教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为了整体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强化学生的体育技能,体育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关注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实施分层教学法。
  1、初中体育分层教学的意义
  分层教学是新课改背景下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是对“异步”教学的拓展。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初中体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但实际上,每个人的体质都不相同,他们的积极性就会下降,在班上,也会有一些不爱锻炼的学生。而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们的训练效果并不理想,反而会让他们失去信心,从而影响他们日后的体育学习。这样做不仅会影响体育学习的效率,还会影响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分层教学有效地改变了这种状况,教师和学生都将其划分为不同的水平,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自身的需要,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教学中来,从而使他们的学习水平得到全面的发展。
  2、初中体育教学现状
  2.1教师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
  新课改强调教师应该加强培养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且以此作为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目标。然而,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不够重视培养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也不够重视学生在学习体育学科的过程中的个体差异。这样,很容易导致体育教学偏离新课改的要求,更容易导致学生的体育学习需求得不到满足。
  2.2体育教学缺乏拓展活动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完全按照体育教材和教学大纲进行授课,没有进行必要的拓展和延伸,每堂体育课都是先做热身运动,再讲授新知识,最后进行自由活动,使到学生的体育思维受到限制,没有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好习惯。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带领学生一起做体育游戏,就是拓展活动,还有的教师不参与学生的拓展活动,处于旁观者的状态,师生交流少,没有成为学生的指导者,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行改正。
  3、分层教学模式在初中体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3.1根据学生的学情合理进行分层
  进入初中阶段之后,学生的身体素质、学习体育的积极性等方面表现出更大的不同。有些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能较好,教师就可以适度增加高强度的训练内容;但有些学生先天体质偏弱,教师则要适度控制这部分学生体育训练的难度和强度,重视激发他们学习体育的兴趣,按部就班地增强学生的身体素养。唯有如此,才能全面提升初中体育教学的质量。对此,教师要重视依据初中生的个体差异合理进行分层,充分发挥分层教学法的基本作用。对于篮球教学来说,初中体育教师要全方位地分析学生的身高、体能、学习篮球的积极性等,通过具体活动进一步做好学生的基本体能测试。以此为前提,教师可以把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层次。对于体能偏弱的学生,篮球教学应重视锻炼他们基本的运球练习,适度增强学生的耐心、体质;对于体能较好的学生,教师就要倾向于练习他们的传球等技巧,强化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在实施分层教学法的过程中,学生对于提升体育技能的锻炼会产生更多兴趣,愿意主动参与,进而享受体育锻炼的无限乐趣,并借助持久的体育训练显著改进和提升肢体协调能力、体育意识等方面,进而为强化初中体育教学效果铺垫作为重要的前提。
  3.2通过对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来实现教学形式的分层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只有真正树立起参与意识,才能积极地参与体育学习。兴趣是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基础,是划分层次的第一要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通过恰当的体育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例如,教师可以把当下网络流行的刘畊宏健身操融入准备活动之中。学生即使不喜爱运动,也会跟着背景音乐《本草纲目》的旋律进行活动,这可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体育课堂上。“10分钟定时跑”练习会让大多数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教师可以将情境游戏“车来了”与定时跑练习相结合。游戏规则的制定以交通规则和交通事故责任分担为依据,教师将学生分成8个小组,每组成纵队沿着篮球场上的边线任意跑动,当两组相遇时先占领路线的小组获胜,可以在对方队首人员手中的题板上做一个标记,十分钟后题板上标记最少的小组获得最后胜利。这样的活动采用小组合作、多组次、多层次的形式,能使组与组之间产生更多“碰撞”,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完成“10分钟定时跑”练习,并且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还了解了交通安全处理方法。教师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在不断的参与、实践中获得愉快、成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3.3教学目标分层,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教师了解学生的身体素质后要设置分层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体育教学实践。教师设置合理的分层目标后要向学生强调,分层目标的设置依据只是学生的体育能力、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层次,而不是人格尊严方面的层次,更不是分三六九等区别对待。教师立足学生的体育能力设置分层教学目标,并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与要求,有利于优化体育教学实践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例如,在开展中长跑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先就体能测试的相关结果将学生分层,然后再设置合理的分层教学目标:第一,男生1000米长跑,优秀生的目标为3分40秒以内;中等生的目标为4分08秒以内;后进生的目标为4分20秒以内。第二,女生800米长跑,优秀生的目标为3分25秒以内;中等生的目标为3分50秒以内;后进生的目标为3分05秒以内。又如,教师要求优秀生与中等生必须完成一定强度的体育训练内容,而对于后进生,教师充分考虑其身体素质偏低的情况,让其尽最大的努力参与体育训练即可。
  3.4以生为本,分层评价
  在体育教学中,传统的学生评价侧重于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技能的评定,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单一,只注重结果,轻视了学生体育学习的过程,导致学生评价存在一定的片面性,难以激发长久的学习兴趣,影响了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分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树立起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尊重学生差异性的基础上,对学生实施多元评价,为不同层次学生设计不同的评价标准。对于A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执行较高的评价标准,既要考查体育基础,还要注重体育精神和素质;对于B、C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地放低评价标准,甚至还可以采用延时评价的方法,多给学生留出自主学习和提升的空间,当学生达到一定的标准后再加以评价,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在开展分层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一视同仁,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层次的学生,使学生在体育课堂上找到归属感。
  结束语
  在初中体育的课堂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法可以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对运动的兴趣,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终身体育素质。
  参考文献:
  [1]戚进华.分层教学模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2):278-279.
  [2]蒋炳武.分层教学模式在初中体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0(33):112-113.
  [3]崔波.分层教学模式在初中体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研究[J].读写算,2020(20):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