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小学生数学课堂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作者】 欧阳天红
【机构】 广西那坡县城厢镇第三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在我们农村小学,大部分学生都是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缺泛主动性和自信心,课堂上集体回答问题比较多,独立思考发言少之甚少,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有效的发展。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不断提供给学生动手操作机会,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使抽象的公式、定理、法则等得以验证,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实践能力。并且能及时提供了课堂教学信息反馈,使学生思维过程在动手实践中显示出来,教师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纠正学生的思维错误。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探索数学知识的运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呢?我以多年数学教学积累的经验,谈谈自己几点看法。
一、在动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愉快教学的重要手段。兴趣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巨大的内驱作用。对小学生来说,动手操作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切实可行的好方法。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时,先拿出6个小方块,让学生试着把它分成3份,同时提醒学生:每份要分得“同样多”,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学生便知道怎样分才能分得同样多,然后教师就可以引出“平均分”这个词来。再借助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观察老师演示“平均分”的过程。学习例3(把8个果冻,每2个一份,能分成几份?)时,教师不用作示范,就让学生自己想方设法大胆尝试。“你们把例3中的果冻分一分,看谁的方法最好”。这样,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就充分调动起来了,人人动手、动脑,大胆探索,很快,大部分学生都知道如何把一些物品平均的分成几份了。这样进行教学,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自始至终使学生兴趣高涨,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多种感观同时参与,师生乐在其中,对完成教学目标任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动手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把数学知识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既符合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学到了实际知识技能。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克、千克”时,要让学生多动手操作,认识如何称量身边的实物。如:称量一个2分币的重量,称一称数学课本、语文课本的重量。算一算1千克有多少个苹果、多少个鸡蛋,还可以称出1千克的物品(如:大米、两袋精盐等)后,拿在手中,体验一下1千克到底有多重。又如:在教学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的时候,要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测量身边的实物,度量书本的长和厚,桌面的长和宽等等,加深对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的认识,在如何选用正确的长度单位填空时问题就不大了。通过动手操作,把书本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既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培养和提高了实践能力,使数学源于现实并用于现实,这是数学学习的归宿。
三、在动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思维始于动作。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学生进行思维提供支柱。小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时期,对数学概念、定理、法则等抽象的内容,不易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学过程加强直观演示,动手操作,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表象,有助于他们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在教小学三年级《倍的认识》例3中,“军棋的价格是8元,象棋的价格是军棋的4倍,象棋的价钱是多少元?”倍数关系的应用题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谁是谁的几倍(象棋的价格是军棋价格的4倍),我们可以借助画图来帮助理解。就让学生自已在草稿纸上画出线段图,这样学生通过画图,就能很直观的看到军棋是一段(8元),象棋是军棋的4段,就是8乘4等于32元。又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先让学生测量一个任意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再要求把这个三角形分成两个较小的三角形,测量计算其中一个小三角形的内角之和,通过对比,学生就会发现“大三角形的内角和与小三角形的内角和相等并且都是180度”。这时教师提出疑问“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呢?”让学生带着问题一边思考一边动手,分别用课前剪好的一个锐角三角形、一个直角三角形、一个钝角三角形纸片做实验,把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结果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角,得出结论:“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这样,学生在动手中思考,在思考中动手,使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得到提高。
四、在动手中促进学生求异创新
创新型人才首先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创新必须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刻意求新。在教学中,加强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有效手段。例如,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一)”之后,学生掌握了如何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的一般方法,再提供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拿出12个小方块,把它平均分成3份,看看每份都有几个?最后教师提出新的问题:你可以把这12个小方块按照每3个一份,看看又能分出几份来呢?这样学生就认识到对于同一个除法算式也有两种不同的意义:(1)把12个小方块平均的分成了3份,求每份是多少?(2)把12个小方块每3个一份,求能分成几份?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创新了方法,学到了知识。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的大胆发言得到同学的认同和教师的表扬,享受了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更高。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多提供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鼓励学生勤思考,多发言,大胆求异创新。可以进一步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既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
一、在动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愉快教学的重要手段。兴趣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巨大的内驱作用。对小学生来说,动手操作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切实可行的好方法。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时,先拿出6个小方块,让学生试着把它分成3份,同时提醒学生:每份要分得“同样多”,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学生便知道怎样分才能分得同样多,然后教师就可以引出“平均分”这个词来。再借助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观察老师演示“平均分”的过程。学习例3(把8个果冻,每2个一份,能分成几份?)时,教师不用作示范,就让学生自己想方设法大胆尝试。“你们把例3中的果冻分一分,看谁的方法最好”。这样,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就充分调动起来了,人人动手、动脑,大胆探索,很快,大部分学生都知道如何把一些物品平均的分成几份了。这样进行教学,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自始至终使学生兴趣高涨,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多种感观同时参与,师生乐在其中,对完成教学目标任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动手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把数学知识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既符合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学到了实际知识技能。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克、千克”时,要让学生多动手操作,认识如何称量身边的实物。如:称量一个2分币的重量,称一称数学课本、语文课本的重量。算一算1千克有多少个苹果、多少个鸡蛋,还可以称出1千克的物品(如:大米、两袋精盐等)后,拿在手中,体验一下1千克到底有多重。又如:在教学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的时候,要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测量身边的实物,度量书本的长和厚,桌面的长和宽等等,加深对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的认识,在如何选用正确的长度单位填空时问题就不大了。通过动手操作,把书本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既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培养和提高了实践能力,使数学源于现实并用于现实,这是数学学习的归宿。
三、在动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思维始于动作。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学生进行思维提供支柱。小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时期,对数学概念、定理、法则等抽象的内容,不易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学过程加强直观演示,动手操作,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表象,有助于他们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在教小学三年级《倍的认识》例3中,“军棋的价格是8元,象棋的价格是军棋的4倍,象棋的价钱是多少元?”倍数关系的应用题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谁是谁的几倍(象棋的价格是军棋价格的4倍),我们可以借助画图来帮助理解。就让学生自已在草稿纸上画出线段图,这样学生通过画图,就能很直观的看到军棋是一段(8元),象棋是军棋的4段,就是8乘4等于32元。又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先让学生测量一个任意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再要求把这个三角形分成两个较小的三角形,测量计算其中一个小三角形的内角之和,通过对比,学生就会发现“大三角形的内角和与小三角形的内角和相等并且都是180度”。这时教师提出疑问“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呢?”让学生带着问题一边思考一边动手,分别用课前剪好的一个锐角三角形、一个直角三角形、一个钝角三角形纸片做实验,把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结果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角,得出结论:“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这样,学生在动手中思考,在思考中动手,使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得到提高。
四、在动手中促进学生求异创新
创新型人才首先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创新必须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刻意求新。在教学中,加强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有效手段。例如,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一)”之后,学生掌握了如何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的一般方法,再提供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拿出12个小方块,把它平均分成3份,看看每份都有几个?最后教师提出新的问题:你可以把这12个小方块按照每3个一份,看看又能分出几份来呢?这样学生就认识到对于同一个除法算式也有两种不同的意义:(1)把12个小方块平均的分成了3份,求每份是多少?(2)把12个小方块每3个一份,求能分成几份?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创新了方法,学到了知识。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的大胆发言得到同学的认同和教师的表扬,享受了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更高。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多提供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鼓励学生勤思考,多发言,大胆求异创新。可以进一步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既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