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语文教学如何渗透“立德树人”
【作者】 孙春香
【机构】 湖北省丹江口市第二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高中语文教学在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潜移默化中“立德树人”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不仅要在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中重视三维目标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要联系生活,抓住契机,传播正能量,给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人生的指引,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铸就高贵的灵魂。
【关键词】 语文教学;立德树人;道德情操
“德”乃立国立身之本。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国先立人,立人先立德。现代教育更是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有“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要求,十八大报告明确了“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为落实这个根本任务,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新增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个核心素养是与立德树人一脉相承的。
高中阶段正是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三观”的重要时期,那高中语文教学如何具体落实立德树人,铸就学生高尚道德情操呢?
一、研究课堂教学,明确情感态度,潜移默化
语文是“国学”亦是“人学”,是有思想倾向性的。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辨是非优劣,借鉴完善提高自己,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一)在阅读教学中“立德”。
立德,即树立德业。此处的“德”应该是宽泛的理解,不仅指道德文明素养,还可指理想信念,思想觉悟等。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亦是落实“立德树人”。高中语文教学以阅读教学为基础,以教材为主要依托。教材文本蕴含了丰富的内容和思想,能带给学生新的收获、思考和熏陶。如鉴赏《沁园春·长沙》,我们不仅可以感受诗人毛泽东对锦绣河山的热爱,更可以在情景交融中感受他对天下苍生的责任和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豪情,而这正可以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以天下为己任,志存高远又脚踏实地。再如《鸿门宴》中成功塑造了项羽和刘邦的形象,在理解文本基础上,学生基本能分析出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项羽政治上无知,自大轻敌,刚愎自用,不善用人,直率轻信;刘邦知人善任,能言善辩,灵活隐忍,能屈能伸。若再以“现在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来引导,学生定然能在思辨中取舍,“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以弥补自身的不足,在理解、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真正达到习总书记所指出的“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教育目的。
(二)在作文教学中“树人”。
在阅读教学中输入“德”,在作文教学中输出“德”。作文是有价值导向的,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等,最终都指向“人”对历史、自然、社会、人生的认知。学生作文里所流露出的思想情感一定程度上是他(她)的“德”的体现;对社会、人生、人性的感悟,对历史、自然的态度。
教师有意识地在作文题材料中渗透德育的引导,意在强化学生对“德”、对社会人性的思辨认知。教师在评阅作文中可突出思想道德的导向,引导学生写作思想健康,积极向上。对作文中流露出消极思想倾向的学生,要及时给与帮助。如我批改过的学生作文《穷山恶水出刁民》《礼让我不让》《讨厌你,高考》《这社会怎么了?》《你还想怎样》等多少体现出学生的负面思想,或认识人生、社会的偏差。作文,是学生自觉地思想流露,是他思想感情的宣泄。所以语文教师要能在作文教学中发现育人时机,努力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抓住生活契机,合理引导,传播正能量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处处是生活。生活就是广义的教材。标语、广告、对联、歌词、短信、微信等都饱含语文因素,读书、看报、交流、演讲都以语文为基础。高中语文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从生活点滴中积累典型、精彩素材,丰富教学,全面育人。
抓住新闻契机,引导学生思考社会与人生。前不久曝出范冰冰阴阳合同偷逃税事件,税务机关依法对范冰冰开出了超过八个亿的巨额罚单。如果教师或学生在提及材料时侧重讨论罚款数额之巨大,是普通人终身难以企及的报酬,将会给学生一个暗示;做艺人明星赚钱多而可能形成拜金主义倾向。若能正面引导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明星和普通人一样,违法犯罪就会受到惩罚。每个公民都应当遵纪守法。君子爱财应取之有道。合理的引导,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台湾女主持人黄智贤的评论文章《对美国副总统彭斯的回应》引众人关注,不仅因为其对中国历史的熟悉把握对彭斯的有力回击,更因为其间饱含的爱国热情和清醒认知。“中国历经被侵略,内战与种种错误,至今才稍稍站稳脚步。国家仍未统一。我们在各种领域,仍有太多不足”“中国今日的国泰民安,并不是靠侵略与殖民。靠的是我们人民的聪明,牺牲与勤奋”,她的不卑不亢、深明大义、爱憎分明难道不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吗?
抓住学生生活学习事件,合理引导,释放正能量。高中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思想和行为上难免会有各种各样的偏差,稍不注意就可能铸就学生“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是百年身”的遗憾。对学生拖欠作业、无视纪律,乱丢乱吐、矛盾纠纷,考试作弊、前途迷茫等问题,教师应有针对性的进行德育教育,使其懂得并践行自我管理的个人责任,遵纪守规的社会责任,“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德责任。
总之,高中语文教学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要联系生活,发掘素材,抓住契机,给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人生的指引,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铸就学生高贵的灵魂,使之以“德”引领人生正道,肩负起国之重任。
参考文献:
[1] ((受权发布)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8年5月2日)
[2]黄智贤.对美国副总统彭斯的回应[N]. 台湾;中国时报(电子时报),2018.10.7
[3]刘雪艳.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立德树人”[J] .教育论坛. 2016(10)
[4]李忠军 钟启东.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抓住理想信念铸魂这个关键[N]. 人民日报,2018-5-31(10)
【关键词】 语文教学;立德树人;道德情操
“德”乃立国立身之本。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国先立人,立人先立德。现代教育更是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有“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要求,十八大报告明确了“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为落实这个根本任务,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新增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个核心素养是与立德树人一脉相承的。
高中阶段正是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三观”的重要时期,那高中语文教学如何具体落实立德树人,铸就学生高尚道德情操呢?
一、研究课堂教学,明确情感态度,潜移默化
语文是“国学”亦是“人学”,是有思想倾向性的。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辨是非优劣,借鉴完善提高自己,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一)在阅读教学中“立德”。
立德,即树立德业。此处的“德”应该是宽泛的理解,不仅指道德文明素养,还可指理想信念,思想觉悟等。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亦是落实“立德树人”。高中语文教学以阅读教学为基础,以教材为主要依托。教材文本蕴含了丰富的内容和思想,能带给学生新的收获、思考和熏陶。如鉴赏《沁园春·长沙》,我们不仅可以感受诗人毛泽东对锦绣河山的热爱,更可以在情景交融中感受他对天下苍生的责任和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豪情,而这正可以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以天下为己任,志存高远又脚踏实地。再如《鸿门宴》中成功塑造了项羽和刘邦的形象,在理解文本基础上,学生基本能分析出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项羽政治上无知,自大轻敌,刚愎自用,不善用人,直率轻信;刘邦知人善任,能言善辩,灵活隐忍,能屈能伸。若再以“现在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来引导,学生定然能在思辨中取舍,“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以弥补自身的不足,在理解、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真正达到习总书记所指出的“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教育目的。
(二)在作文教学中“树人”。
在阅读教学中输入“德”,在作文教学中输出“德”。作文是有价值导向的,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等,最终都指向“人”对历史、自然、社会、人生的认知。学生作文里所流露出的思想情感一定程度上是他(她)的“德”的体现;对社会、人生、人性的感悟,对历史、自然的态度。
教师有意识地在作文题材料中渗透德育的引导,意在强化学生对“德”、对社会人性的思辨认知。教师在评阅作文中可突出思想道德的导向,引导学生写作思想健康,积极向上。对作文中流露出消极思想倾向的学生,要及时给与帮助。如我批改过的学生作文《穷山恶水出刁民》《礼让我不让》《讨厌你,高考》《这社会怎么了?》《你还想怎样》等多少体现出学生的负面思想,或认识人生、社会的偏差。作文,是学生自觉地思想流露,是他思想感情的宣泄。所以语文教师要能在作文教学中发现育人时机,努力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抓住生活契机,合理引导,传播正能量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处处是生活。生活就是广义的教材。标语、广告、对联、歌词、短信、微信等都饱含语文因素,读书、看报、交流、演讲都以语文为基础。高中语文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从生活点滴中积累典型、精彩素材,丰富教学,全面育人。
抓住新闻契机,引导学生思考社会与人生。前不久曝出范冰冰阴阳合同偷逃税事件,税务机关依法对范冰冰开出了超过八个亿的巨额罚单。如果教师或学生在提及材料时侧重讨论罚款数额之巨大,是普通人终身难以企及的报酬,将会给学生一个暗示;做艺人明星赚钱多而可能形成拜金主义倾向。若能正面引导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明星和普通人一样,违法犯罪就会受到惩罚。每个公民都应当遵纪守法。君子爱财应取之有道。合理的引导,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台湾女主持人黄智贤的评论文章《对美国副总统彭斯的回应》引众人关注,不仅因为其对中国历史的熟悉把握对彭斯的有力回击,更因为其间饱含的爱国热情和清醒认知。“中国历经被侵略,内战与种种错误,至今才稍稍站稳脚步。国家仍未统一。我们在各种领域,仍有太多不足”“中国今日的国泰民安,并不是靠侵略与殖民。靠的是我们人民的聪明,牺牲与勤奋”,她的不卑不亢、深明大义、爱憎分明难道不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吗?
抓住学生生活学习事件,合理引导,释放正能量。高中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思想和行为上难免会有各种各样的偏差,稍不注意就可能铸就学生“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是百年身”的遗憾。对学生拖欠作业、无视纪律,乱丢乱吐、矛盾纠纷,考试作弊、前途迷茫等问题,教师应有针对性的进行德育教育,使其懂得并践行自我管理的个人责任,遵纪守规的社会责任,“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德责任。
总之,高中语文教学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要联系生活,发掘素材,抓住契机,给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人生的指引,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铸就学生高贵的灵魂,使之以“德”引领人生正道,肩负起国之重任。
参考文献:
[1] ((受权发布)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8年5月2日)
[2]黄智贤.对美国副总统彭斯的回应[N]. 台湾;中国时报(电子时报),2018.10.7
[3]刘雪艳.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立德树人”[J] .教育论坛. 2016(10)
[4]李忠军 钟启东.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抓住理想信念铸魂这个关键[N]. 人民日报,2018-5-3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