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群文阅读优质教学策略分析
【作者】 黄琪琳
【机构】 四川省内江市铁路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的位置。阅读教学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质量,对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也至关重要。就目前来看,“单篇精读教学”仍然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形式,学生很少自己主动思考问题。此外,课内教材阅读限制了学生的获得感悟与体验,这显然无益于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群文阅读的核心是: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本文就此进行简要分析,以供广大教育同仁借鉴。
【关键词】 初中生;核心素养;群文阅读;教学方法
传统阅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和适应学生的需求,教师寻找和使用更加有效的阅读方法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当务之急。“群文阅读”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传统单篇阅读教学的不足,使语文阅读教学达到了课标要求。核心素养是适应信息时代对人的自我实现、工作世界和社会生活的新挑战而诞生的概念,是人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的高级能力和人性能力。为了逐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本文基于教学实践,就群文阅读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一、语文核心素养及相关要素
核心素养,素养与素质意义相同,是个人修养的代名词。从广义上讲,包括:知识与能力、行为习惯、思想品德等众多内容。核心素养可以通过不断地训练或实践获得。核心素养不专指某些特殊的人群、学科或情景,而是适用于一切人群,从而具有很强的普遍性。同时,核心素养具有跨学科性、整合性和综合性。核心素养按照能力可以划分为:基本能力和基础知识,这就是我们平时经常提及的“双基”,这是核心素养的基础。“双基”是否坚固是提升高层素养的前提条件。“解决问题层”是高于“双基”的第二层,泛指实践过程中熟练运用知识的能力。语文核心素养的几个重要因素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
二、群文阅读的基本内涵和相关内容
探讨群文阅读,需要引入“互文性”这个概念。互文性是指一个文本把其他文本纳入自身的现象,是一个文本与其他文本之间发生关系的特性。互文性的理论基础是文本而且是多个文本。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时,语文教师应该结合文本互织理论进行针对性地选择,并且这些文本在内容(或结构)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进而将这些内容传递给阅读者,比如,在群文阅读教学中选择叙事类的一组文章,学生们学习时可以针对文章结构或修辞方法进行研究。群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要甄选出适合的议题,根据议题要求选择出“意义空白”的文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比如:在学习苏轼作品时,可以采取群文阅读模式,引入作者的生平,探讨他的“归去”,认真解答“归去何处”这个问题。当然,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空白”,学生们可以放飞自我,帮助作者寻找恰当的“去处”。
三、核心素养下群文阅读教学的方法分析
(一)资源整合的策略
核心素养下,教师要注重学生主体的健康发展,特别是知识内化效果,而不是“大水漫灌”。由于每节课只有短短的45分钟,群文阅读的所用文本不宜过多,一般建议不超过5篇。否则文本过多,就会让学生感觉到学习任务过重,教学目标也难以保证。一旦学生上课有吃力感,就会逐渐丧失阅读兴趣,久而久之还会产生抵触心理。此外,初中生的理解力和接受力仍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要适当选择难度适宜的文本,严格按照初中生阅读标准组织文本,这样能确保达到“双基”目标。群文阅读要保证文本的课内外联系,适当增加一些校本教材。当然,提升阅读能力是漫长的过程,布置的阅读量和阅读难度要适量、适度,否则会徒增学生的学习负担。群文阅读是以弥补传统单篇阅读不足而提出的新尝试,其最终目标是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效率。
(二)议题选择策略
议题也是选择群文文本的依据,中学时期是每个人身心成长的最重要阶段,学生的道德品质也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初中生储备了一定量的知识,但是他们的“三观”(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尚未成型,还需要学校和家长给予引导。在选择群文阅读议题时,要明确人文主题,更好地引导学生形成价值观。在组织教学单元中,人文主题也是最重要线索之一。议题决定了单元主题的内容,此时引入课外阅读文本是非常必要的,有助于课堂和课外的无缝连接。以人文主题群阅读为例,该主题多为亲情内容,比如:“父爱如山”“母爱如水”“天人合一”“地球家园”“大好河山”等等。
(三)课堂引导策略
学生素养的形成不能够仅靠自己,还要有外部良好的引导,不为自身视野和能力所限。阅读能力涉及各方面内容,比如:“评价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群文阅读主要侧重于学生的思辨能力,要学会在阅读中分析思考相关文本,而不是一味地盲从。如果缺乏教师的指导,年龄尚小的初中生就无法准确分析文本。在他们的潜意识当中,书本上的知识具有权威性,如果同时阅读若干个文本,就会出现阅读困难,比如,在阅读《愚公移山》时,会产生这种认知“上天被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感动,因此帮他移走了大山”,如果此时还阅读了《巴别塔》,会发现本文体现了“上帝拥有不可抗拒的力量,无论人多么努力,在上帝面前都显得无能为力。”而这两种理解是相悖的,学生们就会产生质疑,但通过慢慢思考后,学生们就能掌握思辨性的阅读方法。阅读后,每位学生写一篇读后感,分享自己的体会,从而升华个人的思想。
(四)教学评价策略
核心素养注重的是素养两个字,当然素养的积累不是朝夕间的事情。教学的评价也需要随之发生变化。目前,针对语文学习成果的评价有如下几种:考试、作业、随堂测验等等。上述方法各有利弊,也无法保证考察的全面性。为此,我们有必要引入“表现性评价”,在讲完课堂内容之后,让学生结合课堂学习完成任务。考虑到群文阅读在课堂中的使用频率,一般建议群文阅读在课下进行,而且建议多人合作,共同完成一项任务。大家分工负责,认真研读、调研、探讨,最后展示学习成果。此时,教师的评价要客观、公正,同时结合学生评价和小组互评,让每位学生能通过阅读收获更多经验,积累更多知识。
结束语
总之,群文阅读有益于提升初中生的核心素养水平。当然,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学情问题,更要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实施和评价环节,也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通过长期的训练和积累,才能让学生们收获更多的成功。
【关键词】 初中生;核心素养;群文阅读;教学方法
传统阅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和适应学生的需求,教师寻找和使用更加有效的阅读方法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当务之急。“群文阅读”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传统单篇阅读教学的不足,使语文阅读教学达到了课标要求。核心素养是适应信息时代对人的自我实现、工作世界和社会生活的新挑战而诞生的概念,是人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的高级能力和人性能力。为了逐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本文基于教学实践,就群文阅读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一、语文核心素养及相关要素
核心素养,素养与素质意义相同,是个人修养的代名词。从广义上讲,包括:知识与能力、行为习惯、思想品德等众多内容。核心素养可以通过不断地训练或实践获得。核心素养不专指某些特殊的人群、学科或情景,而是适用于一切人群,从而具有很强的普遍性。同时,核心素养具有跨学科性、整合性和综合性。核心素养按照能力可以划分为:基本能力和基础知识,这就是我们平时经常提及的“双基”,这是核心素养的基础。“双基”是否坚固是提升高层素养的前提条件。“解决问题层”是高于“双基”的第二层,泛指实践过程中熟练运用知识的能力。语文核心素养的几个重要因素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
二、群文阅读的基本内涵和相关内容
探讨群文阅读,需要引入“互文性”这个概念。互文性是指一个文本把其他文本纳入自身的现象,是一个文本与其他文本之间发生关系的特性。互文性的理论基础是文本而且是多个文本。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时,语文教师应该结合文本互织理论进行针对性地选择,并且这些文本在内容(或结构)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进而将这些内容传递给阅读者,比如,在群文阅读教学中选择叙事类的一组文章,学生们学习时可以针对文章结构或修辞方法进行研究。群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要甄选出适合的议题,根据议题要求选择出“意义空白”的文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比如:在学习苏轼作品时,可以采取群文阅读模式,引入作者的生平,探讨他的“归去”,认真解答“归去何处”这个问题。当然,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空白”,学生们可以放飞自我,帮助作者寻找恰当的“去处”。
三、核心素养下群文阅读教学的方法分析
(一)资源整合的策略
核心素养下,教师要注重学生主体的健康发展,特别是知识内化效果,而不是“大水漫灌”。由于每节课只有短短的45分钟,群文阅读的所用文本不宜过多,一般建议不超过5篇。否则文本过多,就会让学生感觉到学习任务过重,教学目标也难以保证。一旦学生上课有吃力感,就会逐渐丧失阅读兴趣,久而久之还会产生抵触心理。此外,初中生的理解力和接受力仍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要适当选择难度适宜的文本,严格按照初中生阅读标准组织文本,这样能确保达到“双基”目标。群文阅读要保证文本的课内外联系,适当增加一些校本教材。当然,提升阅读能力是漫长的过程,布置的阅读量和阅读难度要适量、适度,否则会徒增学生的学习负担。群文阅读是以弥补传统单篇阅读不足而提出的新尝试,其最终目标是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效率。
(二)议题选择策略
议题也是选择群文文本的依据,中学时期是每个人身心成长的最重要阶段,学生的道德品质也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初中生储备了一定量的知识,但是他们的“三观”(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尚未成型,还需要学校和家长给予引导。在选择群文阅读议题时,要明确人文主题,更好地引导学生形成价值观。在组织教学单元中,人文主题也是最重要线索之一。议题决定了单元主题的内容,此时引入课外阅读文本是非常必要的,有助于课堂和课外的无缝连接。以人文主题群阅读为例,该主题多为亲情内容,比如:“父爱如山”“母爱如水”“天人合一”“地球家园”“大好河山”等等。
(三)课堂引导策略
学生素养的形成不能够仅靠自己,还要有外部良好的引导,不为自身视野和能力所限。阅读能力涉及各方面内容,比如:“评价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群文阅读主要侧重于学生的思辨能力,要学会在阅读中分析思考相关文本,而不是一味地盲从。如果缺乏教师的指导,年龄尚小的初中生就无法准确分析文本。在他们的潜意识当中,书本上的知识具有权威性,如果同时阅读若干个文本,就会出现阅读困难,比如,在阅读《愚公移山》时,会产生这种认知“上天被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感动,因此帮他移走了大山”,如果此时还阅读了《巴别塔》,会发现本文体现了“上帝拥有不可抗拒的力量,无论人多么努力,在上帝面前都显得无能为力。”而这两种理解是相悖的,学生们就会产生质疑,但通过慢慢思考后,学生们就能掌握思辨性的阅读方法。阅读后,每位学生写一篇读后感,分享自己的体会,从而升华个人的思想。
(四)教学评价策略
核心素养注重的是素养两个字,当然素养的积累不是朝夕间的事情。教学的评价也需要随之发生变化。目前,针对语文学习成果的评价有如下几种:考试、作业、随堂测验等等。上述方法各有利弊,也无法保证考察的全面性。为此,我们有必要引入“表现性评价”,在讲完课堂内容之后,让学生结合课堂学习完成任务。考虑到群文阅读在课堂中的使用频率,一般建议群文阅读在课下进行,而且建议多人合作,共同完成一项任务。大家分工负责,认真研读、调研、探讨,最后展示学习成果。此时,教师的评价要客观、公正,同时结合学生评价和小组互评,让每位学生能通过阅读收获更多经验,积累更多知识。
结束语
总之,群文阅读有益于提升初中生的核心素养水平。当然,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学情问题,更要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实施和评价环节,也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通过长期的训练和积累,才能让学生们收获更多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