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作者】 卿钰忠

【机构】 重庆市潼南区大佛中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本文以《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课为例,从创新的立意、逻辑的设计、素养的落实三方面进行整合设计,呈现出一堂好的历史课。
  【关键词】 教学设计;核心素养;教学素材 

  1、创新的立意——古今相映,构建历史课堂之魂
  所谓教学立意是教学内容所蕴含的教学价值和教学主题。教学立意是一堂课的魂,也是决定了一堂课的品质。以《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这一课为例,课标要求,“以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因此,在教学立意方面应围绕唐代中外文化交流中的意义来开展教学。基于课标内容的凝练与升华的教学立意,本课的教学立意就确定为“开放、复兴”来引领全课,改编三个小标题为“万国衣冠拜冕旒”“西行东渡泽四方”“兼容并包复大国”串联起整堂课。当教学立意清晰,这堂课的逻辑就非常好构建了。
  2、逻辑的设计——首尾相映,牵引历史课堂之线
  2.1设计有效的导入。导入设计,要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结合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在导入部分,设计了一个考眼力的游戏,展示史料《大唐西市图》,并截取图中一个部分请学生观察,找出图中外国人的身影,并给出其依据。教师再提问:“为什么那么多的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唐朝?唐朝对世界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呢?”这样的历史情境的设置,既让学生因新奇而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激发了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史料实证素养。
  2.2设计有效的过渡。好的过渡要求简洁自然。教学活动的设计要为教学内容服务,不然学生在学习中就会缺乏灵动,缺乏真实的情景体验。除了在导入部分的找找游戏之外,我们还设计了游戏环节慧眼识图,展示中日两国的图片,帮助学生探究中国文化对日本的深远影响。合作探究,展示玄奘西行的纪念邮票,从图中观察到哪些细节?在玄奘的西行路上它们有什么用途?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玄奘西行求学坚定的信念和他个人的品质,从而更好的为教学服务。还有复制微课,让学生通过微课的观看,去鉴真东渡的艰难历程和从他身上可以学习到的精神品质。通过这些活动的设计,达到教学的效果,但是同时也要注意,教师要始终做活动的组织者,活动设计不可贪多,要恰到好处。
  2.3设计有效的问题情境。有效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智慧。由于七年级学生还没有系统方法的答题技巧,对历史的掌握还停留在基础层面,所以本课的问题设计尽量简单,有针对性。比如在本课在讲解遣唐使来华的知识点时,先让学生观察地图和《弘法大师行状绘词》的插图,观察日本僧人渡海入唐的情形,提问:“假设你是遣唐使节,在来唐途中你会面临哪些困难?”在学生的回答之后再提问面对这么多的困难,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的遣唐使还要到中国来?学生得出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来突出中国的强大对周边国家的巨大吸引力,为学生埋下这样一个伏笔,只有国家强大了,才能得到他国的尊重和学习,为最后的情感升华做好铺垫。
  2.4结尾要有情感的升华和亮点。点睛之笔就是情感的渗透。结束部分通过探究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繁盛的原因,将情感升华落实在历史意义的理解和传承上,让学生听得懂,弄得白且在情感上有体验与感悟。最后用习总书记的一段话来概括:“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中,在新时代的路上,中国的开放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从而让课堂教学得到质的升华。
  3、素养的落实——依标据本,实现历史育人之本
  核心素养对学生的终身成长显得越来越重要。不仅是课标中提出要求学生掌握核心素养,在中考中也明显的体现出对学生核心素养掌握的考察,针对这些,在本堂课的设计中,首先就是展示唐朝中外交往图,在地图中让学生直观的看到唐朝陆上交通和海上交通的发达,同时通过地图,找出此时与唐朝交流的国家,可以看到唐朝时交流的范围广,国家大,落实时空观念的培养。又比如历史解释,在本课中涉及到对遣唐使概念的解释,根据查阅的相关资料,解释为:唐朝时,日本派遣到中国的使节。至于史料实证,结合教学的需要,这节课使用了考古发现的陶俑,在玄奘西行环节,为了让学生理解玄奘西行的艰难,利用《大唐西域记》中“经途险阻,寒风惨烈,多暴龙(野兽)……”等情节和高永旺译注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在沙漠中)四夜五日,无一滴沾喉;口腹干燋,几将殒绝(死去),不能复进,遂向东折返”的记载。在探究唐朝中外交流繁盛的原因中又摘选了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中“唐朝年间……制度完备……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繁荣发展……诗歌、书法、歌舞等艺术成就斐然……政府又以兼收并蓄的开放政策吸引外来宾客,社会风气多显示出一种开放包容、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通过材料提取关键字词,学生能得出原因是唐政治清明,经济发达,文化昌盛,政策开放。包括最后的情感升华也是家国情怀的一种体现。教学实践证明,如果在落实核心素养的历史细节中能很好的把控,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教学的抽象、枯燥和乏味,使课堂更加出彩,并能够在教学中解决一些难以处理的问题。
  4、结束语
  设计一堂好的历史课是需要不断探求、拷问和不断的反思,对所教授的历史素材进行反复思考、审视、选择、咀嚼,然后才能给学生传递出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东西。总之,无论从学生认知需要抑或从培育人才的诉求看,教学要有中心,有主线,有灵魂,而我们也还在学习的路上。 
  参考文献: 
  [1]刘波.浅谈构建一节历史好课的基本要素——以《祖国统一大业》一课为例[J].基础教育参考,2016,5.
  [2]马俊贤.浅谈如何上好一堂历史课[J].《读写算·教研版》,20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