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策略初探
【作者】 温桂杰
【机构】 山东省烟台市莱州市第三实验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小学阶段的语文是学生需要认真学习的科目,教师应正确使用教学方式来指导学生,让学生对语文产生热爱和兴趣。小学语文科目中蕴含着生字、词语、思想、文化内涵等内容,如何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可以认真的学习语文知识,是教师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内容。阅读在语文的教学环境中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不仅能够给学生带来许多先进的知识,还可以让学生获得思想的飞跃。为此教师在对学生展开实际的教学时,需要结合读写教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小学阅读的指导,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学习的内容,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读写结合;策略初探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学习的关键时期,有效的教学引导能够帮助学生积累知识,获得文学和思想,不断拓展自己的能力。阅读是一种快速传递文化和思想的方式,也是小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生字词的方式。新时代背景下,教育部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逐渐提升,希望教师能够全面展开语文的教学指导,让学生能够形成阅读习惯,通过读写综合教学来引导学生更好的展开语文的学习,在阅读中学习生字词,在书写中巩固语文知识点。为此作为一名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师,本人将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展开语文阅读读写结合的教学探究,并将教学内容进行以下论述。
一、借助日常阅读分析环节,将读写结合在一起
教师在对学生展开阅读和书写相结合的训练中,需要明白这样教学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需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兴趣来对学生进行实际的教学,以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指导。日常的语文课本教学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基础,教师可以通过日常的语文教学来让学生接受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读写结合意识,进而逐渐提升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比如,教师在展开日常的语文课文教学时,可以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来展开阅读的教学。如《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主要讲述的是周恩来总理在少年时代立下的宏伟志向,弘扬博览群书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和阅读学习意识,让学生明白学习是什么,为什么要多读书。教师可以在讲解时融入边教边学的环节,让学生在实际的阅读中及时的将自己的收获和疑问在旁边的空白处进行记录和标注,学生可以分析生字词使用的妙处,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逐渐熟悉读和写结合的过程,能够将自己的思想和理解进行有效的批注。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展开语文阅读,还可以让学生快速习惯读写结合的模式,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对语文的认知感。
二、借助读后感作业设计,培养学生读写习惯
读后感是一种综合教学的方式,能够考察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获取知识能力、思考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文字书写情况等,是一种多方面体现学生学习情况的方式。为了更好的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可以将阅读和写作结合在一起,在阅读中思考文章的脉络,在写作中感受语文思想。为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相关的读后感作业环节,逐渐提升阅读质量。
比如,教师在进行《慈母情怀》一文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根据日常的上课内容来总结相关的知识点和思想,在设计作业时,教师可以不要求文字的数量,而是更多地将精力放在质量上,学生需要认真将这篇文章的进行理解和分析,这样才可以更好的提升教学的质量,让学生既可以认真学习课本中的语文知识,总结学习的内容,还可以将自己的思想和学习的内容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进行阅读分析,提升阅读质量和写作质量,双管齐下,达到新课标背景下的教学效果。
三、借助自主阅读活动,展开读写训练
自主阅读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教师需要给学生一些自主学习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习惯阅读。
比如,教师可以每周安排一项自由阅读的作业,即让学生回家自主阅读一篇文章,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准备自己的演讲稿,教师可以按照学生学号的顺序来对学生进行抽查,考察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了解学生在阅读中收获的内容,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进度,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一种灵活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展开知识点的指导,达到综合教学培养的目标。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学生能够在语文阅读中收获满满的知识和思想,能够在阅读中感受文明和文化,能够在书写中记录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感受。为此教师需要结合多样化的方式来对阅读进行指导,引导学生不断的积累语文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可以更好的展开学习。阅读的读写结合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模式,教师们可以有效使用。
参考文献:
[1]黄丽婵. 读写结合 事半功倍——浅谈农村小学语文课堂如何有效落实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A].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21课程教学与管理论坛论文集[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21:5.
[2]孙霞.新课改背景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整本书阅读指导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06):45-46.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读写结合;策略初探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学习的关键时期,有效的教学引导能够帮助学生积累知识,获得文学和思想,不断拓展自己的能力。阅读是一种快速传递文化和思想的方式,也是小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生字词的方式。新时代背景下,教育部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逐渐提升,希望教师能够全面展开语文的教学指导,让学生能够形成阅读习惯,通过读写综合教学来引导学生更好的展开语文的学习,在阅读中学习生字词,在书写中巩固语文知识点。为此作为一名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师,本人将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展开语文阅读读写结合的教学探究,并将教学内容进行以下论述。
一、借助日常阅读分析环节,将读写结合在一起
教师在对学生展开阅读和书写相结合的训练中,需要明白这样教学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需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兴趣来对学生进行实际的教学,以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指导。日常的语文课本教学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基础,教师可以通过日常的语文教学来让学生接受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读写结合意识,进而逐渐提升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比如,教师在展开日常的语文课文教学时,可以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来展开阅读的教学。如《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主要讲述的是周恩来总理在少年时代立下的宏伟志向,弘扬博览群书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和阅读学习意识,让学生明白学习是什么,为什么要多读书。教师可以在讲解时融入边教边学的环节,让学生在实际的阅读中及时的将自己的收获和疑问在旁边的空白处进行记录和标注,学生可以分析生字词使用的妙处,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逐渐熟悉读和写结合的过程,能够将自己的思想和理解进行有效的批注。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展开语文阅读,还可以让学生快速习惯读写结合的模式,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对语文的认知感。
二、借助读后感作业设计,培养学生读写习惯
读后感是一种综合教学的方式,能够考察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获取知识能力、思考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文字书写情况等,是一种多方面体现学生学习情况的方式。为了更好的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可以将阅读和写作结合在一起,在阅读中思考文章的脉络,在写作中感受语文思想。为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相关的读后感作业环节,逐渐提升阅读质量。
比如,教师在进行《慈母情怀》一文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根据日常的上课内容来总结相关的知识点和思想,在设计作业时,教师可以不要求文字的数量,而是更多地将精力放在质量上,学生需要认真将这篇文章的进行理解和分析,这样才可以更好的提升教学的质量,让学生既可以认真学习课本中的语文知识,总结学习的内容,还可以将自己的思想和学习的内容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进行阅读分析,提升阅读质量和写作质量,双管齐下,达到新课标背景下的教学效果。
三、借助自主阅读活动,展开读写训练
自主阅读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教师需要给学生一些自主学习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习惯阅读。
比如,教师可以每周安排一项自由阅读的作业,即让学生回家自主阅读一篇文章,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准备自己的演讲稿,教师可以按照学生学号的顺序来对学生进行抽查,考察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了解学生在阅读中收获的内容,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进度,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一种灵活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展开知识点的指导,达到综合教学培养的目标。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学生能够在语文阅读中收获满满的知识和思想,能够在阅读中感受文明和文化,能够在书写中记录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感受。为此教师需要结合多样化的方式来对阅读进行指导,引导学生不断的积累语文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可以更好的展开学习。阅读的读写结合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模式,教师们可以有效使用。
参考文献:
[1]黄丽婵. 读写结合 事半功倍——浅谈农村小学语文课堂如何有效落实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A].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21课程教学与管理论坛论文集[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21:5.
[2]孙霞.新课改背景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整本书阅读指导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06):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