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作者】 王培界
【机构】 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街头镇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我国的教育工作者除了关注于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外,更加侧重于对于学生能力与素养的培植。而小学美术教育作为一门艺术类的学科,具有着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以及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效用,因而其对于学生日后的发展具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因此,本文将针对于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而展开具体研究。
【关键词】 小学美术;教学;学生;动手能力;培养
一、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实际意义
1. 激起学生们对于美术学习的兴趣
受传统“灌输式”教学形式的影响,在目前的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往往对学生进行大量理论知识的灌输,却很少为学生们提供动手的机会。由于长期处于这种枯燥古板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们便无法发现美术学习当中的乐趣。因此,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美术课堂教学模式成为了培养学生美术学习兴趣道路上的一大阻碍。这同样也说明了,在美术课堂当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性。学生动手实践的这一过程不仅能够增强学生们的课堂参与感,使得学生们成为课堂当中真正的主角,还有利于学生们体会到动手过程中的快乐以及操作完成后的成就感。此外,在美术课堂当中为学生们提供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还有利于集中学生们的注意力,使得学生们沉浸在美术学习当中,因而有利于激起学生们对于美术学习的兴趣。
2. 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与素养
美术教育除了能够带给学生们丰富的知识外,还有利于实现学生们综合能力与素养的发展。而动手实践这一过程就是强化学生综合能力与素养的关键途径。在每一次学生们动手的过程中,各种各样的问题便会暴露在他们面前。而针对于这些问题,他们便会开始思考,开始探索,从而设法将它们解决。这一解决问题的过程便是学生们锻炼个人能力,提高个人素养的最佳时机。这种教学效果是仅通过讲解进行灌输而无法达到的。此外,仅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们很难对教学内容产生正确且深入的理解。而美术教学当中的动手过程则是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将所学知识进行实践与运用的机会,这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们对于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们学以致用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实现小学美术教学质量的优化。
二、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策略
1. 体现学生主体作用,引发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
若是想要使得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有效性,教师们首先就要对传统旧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造,呈现出以学生为主角的美术课堂,以此来引发学生们的课堂参与积极性。但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当中真正的主角呢?这便需要教师多为学生们提供一些动手操作的机会,以此来增加学生们在课堂当中的参与感,使得学生们感觉自己真正地融入到了美术课堂当中。
美术课堂当中的动手活动包括了许多内容,除了常出现的绘画外,还有剪纸、粘贴、设计等等。为了提高美术课堂的趣味性,教师们可以设计多样化的课堂动手活动,以此来引发学生们对于美术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在课下搜集一些自己喜欢的图案,它们可以来自于废旧的书籍、报纸或者是废旧的纸箱等等。当学生们把自己喜欢的图案带到课堂上后,教师们便可以组织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喜欢的图案用剪裁、粘贴或是拼接等方式共同完成一副作品。为了使得动手活动更具趣味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根据自己完成的作品编写出一个小故事,并在班级内进行展开讲解与展示。
2. 组织丰富课外活动,实现多样化教学模式
长期处于一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们定会对美术学习产生厌倦。有研究表明,单一的学习渠道会使学生的智力向着单一的方向发展,从而对学生的智力发育造成严重阻碍。因此,教师应该对教学模式进行不断地改善与创新,使得教学内容更加趣味化,以此来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例如,在临近春节之际,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开展以“红灯笼”为主题的美术课外实践活动。在活动当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以绘画、剪裁、粘贴等多种方式制作出独一无二的红灯笼。在活动过后,教师便可以组织学生们开展“最美红灯笼”评比活动,引导学生们以投票的方式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作品。这种生活化的课外实践活动不仅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将美术知识进行实践与运用的机会,从而使得学生们感受到美术知识的实用性,还有利于提高美术教学的趣味性,从而有利于学生们感受到美术学习当中的乐趣。更重要的是,此类实践活动在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及想象力,从而有利于实现学生们综合能力与素养的形成。
3. 巧妙利用多媒体设备,营造快乐教学氛围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在小学美术课堂当中,教师们就可以利用网络技术为学生们展示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从而在拓宽学生们视野,增长学生们见识的同时,为学生们的创作带来灵感。为了实现美术教学的高效性,教师们可以将折纸、简笔画或窗花等教学过程录制为清晰且细致的讲解小视频。这样,即便是在课下,学生们也可以根据视频内容进行练习。对于一些较难的步骤,学生们还可以进行反复的观看。这种以视频进行教学的方式不仅为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便利,还为学生们增加了动手实践的机会,有利于学生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与掌握教学内容,从而有利于实现学生动手能力的强化。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不仅有利于激起学生们对于美术学习的兴趣,还有利锻炼学生们的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创造力,从而有利于实现学生综合能力及综合素养的形成。这对于学生们日后的学习乃至未来的发展都具有着极为关键的影响。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应该充分意识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性,并将其渗入到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当中。总而言之,小学美术教师要能够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以及职业素养,不断改进与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案,努力提高小学美术课堂的高效性及趣味性,从而培育出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军霞.打造小学美术活力课堂的有效途径[J].美术教育研究,2014(02):89.
[2]廖春钰.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导学,2014(04):57-60.
[3]林万丽.用智慧的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4(12):106-108.
[4]罗宇.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途径[J].中外交流,2017(02):50-51.
【关键词】 小学美术;教学;学生;动手能力;培养
一、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实际意义
1. 激起学生们对于美术学习的兴趣
受传统“灌输式”教学形式的影响,在目前的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往往对学生进行大量理论知识的灌输,却很少为学生们提供动手的机会。由于长期处于这种枯燥古板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们便无法发现美术学习当中的乐趣。因此,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美术课堂教学模式成为了培养学生美术学习兴趣道路上的一大阻碍。这同样也说明了,在美术课堂当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性。学生动手实践的这一过程不仅能够增强学生们的课堂参与感,使得学生们成为课堂当中真正的主角,还有利于学生们体会到动手过程中的快乐以及操作完成后的成就感。此外,在美术课堂当中为学生们提供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还有利于集中学生们的注意力,使得学生们沉浸在美术学习当中,因而有利于激起学生们对于美术学习的兴趣。
2. 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与素养
美术教育除了能够带给学生们丰富的知识外,还有利于实现学生们综合能力与素养的发展。而动手实践这一过程就是强化学生综合能力与素养的关键途径。在每一次学生们动手的过程中,各种各样的问题便会暴露在他们面前。而针对于这些问题,他们便会开始思考,开始探索,从而设法将它们解决。这一解决问题的过程便是学生们锻炼个人能力,提高个人素养的最佳时机。这种教学效果是仅通过讲解进行灌输而无法达到的。此外,仅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们很难对教学内容产生正确且深入的理解。而美术教学当中的动手过程则是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将所学知识进行实践与运用的机会,这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们对于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们学以致用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实现小学美术教学质量的优化。
二、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策略
1. 体现学生主体作用,引发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
若是想要使得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有效性,教师们首先就要对传统旧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造,呈现出以学生为主角的美术课堂,以此来引发学生们的课堂参与积极性。但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当中真正的主角呢?这便需要教师多为学生们提供一些动手操作的机会,以此来增加学生们在课堂当中的参与感,使得学生们感觉自己真正地融入到了美术课堂当中。
美术课堂当中的动手活动包括了许多内容,除了常出现的绘画外,还有剪纸、粘贴、设计等等。为了提高美术课堂的趣味性,教师们可以设计多样化的课堂动手活动,以此来引发学生们对于美术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在课下搜集一些自己喜欢的图案,它们可以来自于废旧的书籍、报纸或者是废旧的纸箱等等。当学生们把自己喜欢的图案带到课堂上后,教师们便可以组织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喜欢的图案用剪裁、粘贴或是拼接等方式共同完成一副作品。为了使得动手活动更具趣味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根据自己完成的作品编写出一个小故事,并在班级内进行展开讲解与展示。
2. 组织丰富课外活动,实现多样化教学模式
长期处于一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们定会对美术学习产生厌倦。有研究表明,单一的学习渠道会使学生的智力向着单一的方向发展,从而对学生的智力发育造成严重阻碍。因此,教师应该对教学模式进行不断地改善与创新,使得教学内容更加趣味化,以此来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例如,在临近春节之际,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开展以“红灯笼”为主题的美术课外实践活动。在活动当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以绘画、剪裁、粘贴等多种方式制作出独一无二的红灯笼。在活动过后,教师便可以组织学生们开展“最美红灯笼”评比活动,引导学生们以投票的方式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作品。这种生活化的课外实践活动不仅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将美术知识进行实践与运用的机会,从而使得学生们感受到美术知识的实用性,还有利于提高美术教学的趣味性,从而有利于学生们感受到美术学习当中的乐趣。更重要的是,此类实践活动在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及想象力,从而有利于实现学生们综合能力与素养的形成。
3. 巧妙利用多媒体设备,营造快乐教学氛围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在小学美术课堂当中,教师们就可以利用网络技术为学生们展示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从而在拓宽学生们视野,增长学生们见识的同时,为学生们的创作带来灵感。为了实现美术教学的高效性,教师们可以将折纸、简笔画或窗花等教学过程录制为清晰且细致的讲解小视频。这样,即便是在课下,学生们也可以根据视频内容进行练习。对于一些较难的步骤,学生们还可以进行反复的观看。这种以视频进行教学的方式不仅为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便利,还为学生们增加了动手实践的机会,有利于学生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与掌握教学内容,从而有利于实现学生动手能力的强化。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不仅有利于激起学生们对于美术学习的兴趣,还有利锻炼学生们的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创造力,从而有利于实现学生综合能力及综合素养的形成。这对于学生们日后的学习乃至未来的发展都具有着极为关键的影响。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应该充分意识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性,并将其渗入到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当中。总而言之,小学美术教师要能够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以及职业素养,不断改进与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案,努力提高小学美术课堂的高效性及趣味性,从而培育出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军霞.打造小学美术活力课堂的有效途径[J].美术教育研究,2014(02):89.
[2]廖春钰.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导学,2014(04):57-60.
[3]林万丽.用智慧的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4(12):106-108.
[4]罗宇.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途径[J].中外交流,2017(02):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