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陶笛社团教学实践研究
【作者】 李林杉
【机构】 湖南省怀化市会同县第一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作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器乐相关的教育不仅承载着中小学学校的特色发展要求,还是当前我国音乐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我校创立了陶笛社团,通过对陶笛社团活动的参与,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音乐感知能力,还能够从多方面保持并增进对艺术与文化、审美的认知,提高学生的音乐学科的整体素养。而要在此基础上做好对学生整体音乐素养的提高与培养,则更要从教学实践出发,深入研究陶笛社团的教学模式。本文则以我校音乐角度中的器乐教学过程为切入点,探究陶笛社团课程的全面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通过实践研究法与调查研究法,探究陶笛社团课程的综合教学方法,围绕陶笛社团的开发与实践,为以后陶笛进课堂的全面推广做好铺垫,为后续相关社团活动的教育教学研究打好理论基础与实践准备。
【关键词】 音乐教育;核心素养;教学实践;社团教学;陶笛教学
自2016年教育部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以来,各个学部、各个学科也纷纷开始重视对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在此基础上,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也成为了中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一环。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新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音乐”学科标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突出立足素养,以美育人的价值取向,在传承基础上守正创新。其核心素养凝练为: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对于学生而言,如何让现有的音乐课程教育变得更加丰富、更加有趣,则是培养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合理养成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指标。而要想让现有的音乐课程教育变得更加丰富、更加有趣,则需要在音乐课程的基础上,加入社团、兴趣班等多种音乐教学内容,而我校则以陶笛社团教育为代表,进一步探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音乐学科核心能力的实践方法。
一、核心素养视域下陶笛社团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逐步进入教学视野,在陶笛社团的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主要发现存在以下几种问题:
(一)陶笛教学缺少教材,亟需进行教材建设
在目前的陶笛社团教育教学过程中,首先要面对的便是相关的课程教材的选用问题。在当前情况下,陶笛作为一种小种乐器,在教材的种类、数量,教材内容的质量上都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同时,由于教材创作者的专业性与时代性,大部分教材都没有很好地与目前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接轨,没有很好地考虑到音乐的流行性特征,而教材上的不足,也容易体现在课堂的实际教学过程中,给陶笛的社团教育造成了不小的困难。
(二)教学延展性差、专业度低
集中于中学的陶笛教育,受限于该学段学生的学习特征,往往会碍于文化课程相关内容的学习,而对于艺术方面的社团课程浅尝辄止。同时在其他学科老师、家长的视野中,音乐相关的艺术学科内容难以像语文、数学等学科一样获取到学生的闲暇时间,作为一种乐器缺乏练习活动,最终只会流于简单的发声,难以让学生掌握到高专业度的乐曲,让学生获取更深入的艺术感受,这也阻碍了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三)教学资源不足,难以形成规模
目前的陶笛教育仅仅只是停留于社团教育阶段,还没有投入到正式的音乐课程中组织学习。但即便如此,在当前的教育教学环境下,依旧出现了严重的教学资源缺失的问题,不仅体现在教学教材等资源上,对于学生用陶笛的提供、陶笛保存护理用具的提供等方面也依旧存在较大的缺口。这并不是由于学校不够重视,而是在外界缺少相应的渠道,因而难以大批量多种类的引入教学资源,导致陶笛教育难以形成规模,达不到预期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效果。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陶笛社团教学实践方法与策略
在上述的三个陶笛社团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我分别拟定了几个教育教学方法策略,来更好地满足陶笛社团的教学相关需求,尽可能地改善当前的音乐教学环境,进一步培养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
(一)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为了解决当前陶笛相关教材种类缺失与质量低下的问题,我认为在相关的陶笛教学过程中,应当逐步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以课本为主的教学当中解放出来,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优化整体的教学方法。具体做法可以是:
1. 用更生动形象化的互动性课件代替原有的教材、PPT这种单向性的课件,合理运用新媒体、融媒体等渠道为学生普及相关知识,同时结合实际的演奏过程进行讲解。
2. 利用音乐制作软件,让学生创造并演奏自己创作的音乐,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知能力,最终培养其核心素养。
3. 在教学结构上改善原有的课堂教育模式,更多关注学生的闲暇时间,利用流行乐曲的曲谱等容易让学生引起兴趣的元素,督促学生在课外的练习,提高学生整体的演奏水平,进而能够开展更具有专业性的教学内容。
4. 通过陶笛展示、陶笛比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与音乐表现力,激发学生对音乐系学习与陶笛学习的兴趣。
(二)注重教学层次,营造教学氛围
与传统的音乐课程教学都是教育同一年龄段的孩子不同,陶笛社团成员往往来自中学的各个不同年级,对于事物的认知有自己的偏差。同时学生各自有各自的性格,也会导致对陶笛教学想法都会有偏差,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就不能只专注于某一种类型的教学方式,而是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点,划分好教学内容,注重实践教学,才能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同时,由于多年龄段学生的认知差别,课堂纪律、课堂氛围都会受到不同的影响,总的来说,初中段的孩子学习压力较小,更希望富有互动、富有活力的课堂;而高中的学生则更容易倾听老师的讲解。在这一方面,就需要老师运用好实践学习与理论学习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规划好两类学生的学习进度,在学中玩、玩中学,营造好良好的教学氛围。
(三)统筹规划渠道,确保教育资源
目前的陶笛教育面临的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教育资源与资源渠道的缺失。由于各方面的统筹兼顾较为困难,使得目前在学校教育上并没有为学生准备过多的器乐教学相关的资源内容。而由于音乐本身带有的专业性与艺术特征,使得学校很难就教材、器乐、护理等方面进行评估与选购,而如果交由专门的音乐教师来进行这方面的规划则容易给教师带来不必要的负担与压力,同时其过程中也可能存在不透明性,让家长与学生产生质疑。
在此基础上,要想更进一步推进陶笛课程进入实际音乐课堂教学,就必须要提高采购相关人员的音乐专业性,改善买方与卖方之间的关系,综合规划教育资源获取渠道,为将来大范围陶笛课堂的推广做好铺垫。
三、陶笛课程对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影响
(一)激发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
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首先就是要激发与培养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首先,陶笛作为一种乐器,其本身便带有着演奏的乐趣与艺术价值,特别是对于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乐器的存在本身便能对其产生一定的吸引力,但是如果不进行进一步的了解与学习,最终大部分学生对其都只会有三分钟热度。而在陶笛课程的组织教学下,学生们会对陶笛有着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而对其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更好地参与到陶笛的学习活动中,进而对音乐相关方面更有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热情。
(二)改善教学环境,转换学习心理
在目前中小学教育体制的影响下,许多学生课业繁重,学习压力较大。在这时,对于陶笛这一种音乐课程的参与,不仅能够学到知识,还能够欣赏艺术,缓解学习压力。而在课程之外,也能够运用学到的陶笛演奏方法,适当练习陶笛乐曲,缓解其他课程带来的学习压力,转换自身心态,平衡学习心理,从而逐步认知到艺术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理解音乐、唤醒自身音乐细胞,最终养成音乐核心素养。
(三)凸显音乐学科特点,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在国家对新时代学生“德智体美劳”的综合要求中,音乐是“美”这一艺术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陶笛课程,不仅能够表现出学校对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视,也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通过坚持不懈的演奏练习,还能够磨练学生的意志和一丝不苟的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进取心,表现出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我校开展陶笛教育对于学生整体音乐素养的提升以及综合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正是基于此,从我校陶笛社团的现状入手,通过对陶笛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认真细致的研究,并结合实际提出了一系列方法和意见,并结合当前陶笛教育的实际,提出了改善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思路,从而为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提高提供方法和思路。
参考文献:
[1]施虹.小学音乐课堂中陶笛教学的实践研究与思考[J].北方音乐,2020(22):85-87.
[2]杨溪东.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常规班级陶笛合奏教学实践探究[J].乐器,2022(06):36-39.
[3]张艳.陶笛教学走进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的实践和探索[J].小学生(中旬刊),2022(01):107-108.
[4]董欣.浅谈陶笛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发展与创新[J].好家长,2021(67):37-38.
[5]刘瑜.小学音乐陶笛课堂辅助教学的实践与探究[J].中国文艺家,2021(01):103-104.
【关键词】 音乐教育;核心素养;教学实践;社团教学;陶笛教学
自2016年教育部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以来,各个学部、各个学科也纷纷开始重视对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在此基础上,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也成为了中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一环。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新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音乐”学科标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突出立足素养,以美育人的价值取向,在传承基础上守正创新。其核心素养凝练为: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对于学生而言,如何让现有的音乐课程教育变得更加丰富、更加有趣,则是培养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合理养成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指标。而要想让现有的音乐课程教育变得更加丰富、更加有趣,则需要在音乐课程的基础上,加入社团、兴趣班等多种音乐教学内容,而我校则以陶笛社团教育为代表,进一步探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音乐学科核心能力的实践方法。
一、核心素养视域下陶笛社团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逐步进入教学视野,在陶笛社团的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主要发现存在以下几种问题:
(一)陶笛教学缺少教材,亟需进行教材建设
在目前的陶笛社团教育教学过程中,首先要面对的便是相关的课程教材的选用问题。在当前情况下,陶笛作为一种小种乐器,在教材的种类、数量,教材内容的质量上都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同时,由于教材创作者的专业性与时代性,大部分教材都没有很好地与目前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接轨,没有很好地考虑到音乐的流行性特征,而教材上的不足,也容易体现在课堂的实际教学过程中,给陶笛的社团教育造成了不小的困难。
(二)教学延展性差、专业度低
集中于中学的陶笛教育,受限于该学段学生的学习特征,往往会碍于文化课程相关内容的学习,而对于艺术方面的社团课程浅尝辄止。同时在其他学科老师、家长的视野中,音乐相关的艺术学科内容难以像语文、数学等学科一样获取到学生的闲暇时间,作为一种乐器缺乏练习活动,最终只会流于简单的发声,难以让学生掌握到高专业度的乐曲,让学生获取更深入的艺术感受,这也阻碍了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三)教学资源不足,难以形成规模
目前的陶笛教育仅仅只是停留于社团教育阶段,还没有投入到正式的音乐课程中组织学习。但即便如此,在当前的教育教学环境下,依旧出现了严重的教学资源缺失的问题,不仅体现在教学教材等资源上,对于学生用陶笛的提供、陶笛保存护理用具的提供等方面也依旧存在较大的缺口。这并不是由于学校不够重视,而是在外界缺少相应的渠道,因而难以大批量多种类的引入教学资源,导致陶笛教育难以形成规模,达不到预期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效果。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陶笛社团教学实践方法与策略
在上述的三个陶笛社团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我分别拟定了几个教育教学方法策略,来更好地满足陶笛社团的教学相关需求,尽可能地改善当前的音乐教学环境,进一步培养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
(一)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为了解决当前陶笛相关教材种类缺失与质量低下的问题,我认为在相关的陶笛教学过程中,应当逐步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以课本为主的教学当中解放出来,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优化整体的教学方法。具体做法可以是:
1. 用更生动形象化的互动性课件代替原有的教材、PPT这种单向性的课件,合理运用新媒体、融媒体等渠道为学生普及相关知识,同时结合实际的演奏过程进行讲解。
2. 利用音乐制作软件,让学生创造并演奏自己创作的音乐,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知能力,最终培养其核心素养。
3. 在教学结构上改善原有的课堂教育模式,更多关注学生的闲暇时间,利用流行乐曲的曲谱等容易让学生引起兴趣的元素,督促学生在课外的练习,提高学生整体的演奏水平,进而能够开展更具有专业性的教学内容。
4. 通过陶笛展示、陶笛比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与音乐表现力,激发学生对音乐系学习与陶笛学习的兴趣。
(二)注重教学层次,营造教学氛围
与传统的音乐课程教学都是教育同一年龄段的孩子不同,陶笛社团成员往往来自中学的各个不同年级,对于事物的认知有自己的偏差。同时学生各自有各自的性格,也会导致对陶笛教学想法都会有偏差,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就不能只专注于某一种类型的教学方式,而是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点,划分好教学内容,注重实践教学,才能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同时,由于多年龄段学生的认知差别,课堂纪律、课堂氛围都会受到不同的影响,总的来说,初中段的孩子学习压力较小,更希望富有互动、富有活力的课堂;而高中的学生则更容易倾听老师的讲解。在这一方面,就需要老师运用好实践学习与理论学习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规划好两类学生的学习进度,在学中玩、玩中学,营造好良好的教学氛围。
(三)统筹规划渠道,确保教育资源
目前的陶笛教育面临的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教育资源与资源渠道的缺失。由于各方面的统筹兼顾较为困难,使得目前在学校教育上并没有为学生准备过多的器乐教学相关的资源内容。而由于音乐本身带有的专业性与艺术特征,使得学校很难就教材、器乐、护理等方面进行评估与选购,而如果交由专门的音乐教师来进行这方面的规划则容易给教师带来不必要的负担与压力,同时其过程中也可能存在不透明性,让家长与学生产生质疑。
在此基础上,要想更进一步推进陶笛课程进入实际音乐课堂教学,就必须要提高采购相关人员的音乐专业性,改善买方与卖方之间的关系,综合规划教育资源获取渠道,为将来大范围陶笛课堂的推广做好铺垫。
三、陶笛课程对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影响
(一)激发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
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首先就是要激发与培养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首先,陶笛作为一种乐器,其本身便带有着演奏的乐趣与艺术价值,特别是对于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乐器的存在本身便能对其产生一定的吸引力,但是如果不进行进一步的了解与学习,最终大部分学生对其都只会有三分钟热度。而在陶笛课程的组织教学下,学生们会对陶笛有着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而对其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更好地参与到陶笛的学习活动中,进而对音乐相关方面更有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热情。
(二)改善教学环境,转换学习心理
在目前中小学教育体制的影响下,许多学生课业繁重,学习压力较大。在这时,对于陶笛这一种音乐课程的参与,不仅能够学到知识,还能够欣赏艺术,缓解学习压力。而在课程之外,也能够运用学到的陶笛演奏方法,适当练习陶笛乐曲,缓解其他课程带来的学习压力,转换自身心态,平衡学习心理,从而逐步认知到艺术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理解音乐、唤醒自身音乐细胞,最终养成音乐核心素养。
(三)凸显音乐学科特点,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在国家对新时代学生“德智体美劳”的综合要求中,音乐是“美”这一艺术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陶笛课程,不仅能够表现出学校对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视,也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通过坚持不懈的演奏练习,还能够磨练学生的意志和一丝不苟的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进取心,表现出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我校开展陶笛教育对于学生整体音乐素养的提升以及综合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正是基于此,从我校陶笛社团的现状入手,通过对陶笛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认真细致的研究,并结合实际提出了一系列方法和意见,并结合当前陶笛教育的实际,提出了改善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思路,从而为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提高提供方法和思路。
参考文献:
[1]施虹.小学音乐课堂中陶笛教学的实践研究与思考[J].北方音乐,2020(22):85-87.
[2]杨溪东.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常规班级陶笛合奏教学实践探究[J].乐器,2022(06):36-39.
[3]张艳.陶笛教学走进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的实践和探索[J].小学生(中旬刊),2022(01):107-108.
[4]董欣.浅谈陶笛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发展与创新[J].好家长,2021(67):37-38.
[5]刘瑜.小学音乐陶笛课堂辅助教学的实践与探究[J].中国文艺家,2021(01):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