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双减”政策下的有效作业设计
【作者】 彭 静
【机构】 湖北省崇阳县港口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有效作业设计是落实“双减”政策的必然要求。中小学校要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满足学生个性化的作业需求、有效发挥作业育人功能,就必须在作业设计实践中坚持全面育人的基本导向,处理好作业“质”与“量”的平衡、加强作业促进学生基础发展与满足个性需求之间的协调,把握有效作业设计与学校教育其他要素之间的内在关联。具体而言,教师要明确有效作业设计的意义,分析考题,品味考点,分类研究,探究规律,探索像名校“黄石八中”文稿一样的有效作业设计。
【关键词】 双减;作业设计;控量提质;题组;“四案合一”文稿,减负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下文简称“双减”),提出“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双减”政策的有效实施,关键在于有效设计作业,减负而不减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一、“双减”背景下中小学有效作业设计必须坚持全面育人的基本导向
中小学有效作业设计的基本导向和根本目的强调必须“把握作业的育人功能”。《通知》明确指出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因此,中小学有效作业设计必须坚持全面育人的本导向,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有效作业设计的本目的。通过作业促进学生身心真正发生积极的、结构性变化、在认知能力、情感品质、实践创新、生方式等多个维度发生实质性的成长,是每个学生的生命值得以实现和提升的过程。
二、“双减”背景下中小学有效作业设计中的二个核心问题
(一)控量提质:把握作业“质”与“量”之间的平衡
双减”政策强调要“分类明确作业总量”。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可在校内适当安排巩固练习: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
作业的质”与“量”并不是正相关。作业数量会影响作业质量、但并非作业数量越多、质量就越高。对作业量”的适度控制是为了更好地提高作业的质。高质量的作业不仅要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和技能、培养思维和掌握方法,还要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实践能力等。适量的作业不仅有取于促进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制力、独立性和责任心、还有助于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促进家校合作;而过量的作业不仅会给学生带来消极影响,尤其是机械化的无效作业和重复性的枯燥练习会因为给学生造成学习压力、剥夺学生的闲暇生活生厌,甚至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直接影响师生关系、亲子关系。所以“双减”背景下,明确作业总量并加以适度控制,提高作业设计质量,才可能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增加选择
作业在促进学生基础发展与满足个性需求之间的协调。
三、“双减”背景下中小学有效作业设计的实践策略
(一)设计好作业的时间。
(二)设计好作业的形式。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要尽量避免出现机械、单调、重复性无效作业或惩罚性作业,尽量缩减一些死记硬背、反复抄写的练习;作业设计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规律,作业的形式:
建议1:布置“一题”研究作业,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建议2:布置“多解题”作业,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建议3:布置“题组练习”作业,在对比中加深理解,培养学生主动建构能力;
题组就是把涉及到同一个知识点的相关试题按不同的题型放在一起。通过分析由易到难编制成一组。一般要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同类题及变式题。
建议4:布置“变式练习”作业,克服学生思维定式,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三)过重的课业担是应试教育留下的“毒瘤”,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制约了学生能力的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新世纪具有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的健康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我认为教师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1.分析考题,品味考点
对近五年的试题汇总。分析考察基本概念、基本图形、基本计算、基本证明还是综合应用。
2.分类研究,探究规律
分类研究的一般方法:
(1)是按知识点的应用分类。
(2)是按知识点的应用呈现方式(也就是题型如:填空题、选择题、解答题)分类。
(3)是按学科的题型解题方法分类。
通常在对中考试题进行分类研究时,一般是用知识点的应用与应用的题型结合在一起进行分类。
(四)有效作业设计可以贯穿课前、课中、课后,精编教学文稿,这个可以参考名校黄石八中的“四案合一”文稿。
1、诊断性评价——课前诊断性作业设计
(1)将已学过的知识以试题的形式出现,诊断学生已学过的知识掌握的水平。
(2)将与新课有关的基础知识,以试题的形式出现,学生完成这些试题后,使这些知识再现在他们面前,消除学生的学习困难。诊断学生将要开始学习的新知识的基础。
2、形成性评价——课中巩固性作业设计
(1)目的在及时检验教学的效果,发现教与学的优点与不足,从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调整和改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2)测试的内容要全面,难度由易到难,是活动板块中教学内容的变式训练。
(3)试题的形式可以多样,保证在新知学习结束后课堂上及时完成,及时反馈、及时调整。
3、总结性评价——课后综合性作业设计
(1)目的在于检查、总结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评定教学方案的有效性。为下一轮教学的改进与提高。
(2)测试的内容是检查学生习得的技能与知识,具有综合性特征。
(3)试题的形式一般与中考的模式靠拢。在一篇课文或单元学习结束后进行,教师要控制难度与数量。
(4)拓展延伸的原则:培优性和兴趣性
三个评价是由试题的形式呈现,要求题型要经典;内容要新颖;题量、难度的适宜性;习题呈现的层次性。
教育为本,研究为魂。作业设计的研究一直在路上。我们应该以“双减”工作为契机,控量保质,优化作业设计,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杨清.“双减”背景下中小学作业改进研究.中国教育学刊2021(12):12-0006-05
[2]朱立秀,马之先.“双减”背景下设计有效作业的探索.
[3]郭茂荣.务教育之本,悟中考之道——中考复习备考的路径与策略
[4]孙维娇.“四案合一”课堂教学改革:模式与实践
【关键词】 双减;作业设计;控量提质;题组;“四案合一”文稿,减负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下文简称“双减”),提出“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双减”政策的有效实施,关键在于有效设计作业,减负而不减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一、“双减”背景下中小学有效作业设计必须坚持全面育人的基本导向
中小学有效作业设计的基本导向和根本目的强调必须“把握作业的育人功能”。《通知》明确指出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因此,中小学有效作业设计必须坚持全面育人的本导向,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有效作业设计的本目的。通过作业促进学生身心真正发生积极的、结构性变化、在认知能力、情感品质、实践创新、生方式等多个维度发生实质性的成长,是每个学生的生命值得以实现和提升的过程。
二、“双减”背景下中小学有效作业设计中的二个核心问题
(一)控量提质:把握作业“质”与“量”之间的平衡
双减”政策强调要“分类明确作业总量”。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可在校内适当安排巩固练习: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
作业的质”与“量”并不是正相关。作业数量会影响作业质量、但并非作业数量越多、质量就越高。对作业量”的适度控制是为了更好地提高作业的质。高质量的作业不仅要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和技能、培养思维和掌握方法,还要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实践能力等。适量的作业不仅有取于促进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制力、独立性和责任心、还有助于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促进家校合作;而过量的作业不仅会给学生带来消极影响,尤其是机械化的无效作业和重复性的枯燥练习会因为给学生造成学习压力、剥夺学生的闲暇生活生厌,甚至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直接影响师生关系、亲子关系。所以“双减”背景下,明确作业总量并加以适度控制,提高作业设计质量,才可能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增加选择
作业在促进学生基础发展与满足个性需求之间的协调。
三、“双减”背景下中小学有效作业设计的实践策略
(一)设计好作业的时间。
(二)设计好作业的形式。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要尽量避免出现机械、单调、重复性无效作业或惩罚性作业,尽量缩减一些死记硬背、反复抄写的练习;作业设计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规律,作业的形式:
建议1:布置“一题”研究作业,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建议2:布置“多解题”作业,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建议3:布置“题组练习”作业,在对比中加深理解,培养学生主动建构能力;
题组就是把涉及到同一个知识点的相关试题按不同的题型放在一起。通过分析由易到难编制成一组。一般要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同类题及变式题。
建议4:布置“变式练习”作业,克服学生思维定式,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三)过重的课业担是应试教育留下的“毒瘤”,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制约了学生能力的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新世纪具有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的健康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我认为教师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1.分析考题,品味考点
对近五年的试题汇总。分析考察基本概念、基本图形、基本计算、基本证明还是综合应用。
2.分类研究,探究规律
分类研究的一般方法:
(1)是按知识点的应用分类。
(2)是按知识点的应用呈现方式(也就是题型如:填空题、选择题、解答题)分类。
(3)是按学科的题型解题方法分类。
通常在对中考试题进行分类研究时,一般是用知识点的应用与应用的题型结合在一起进行分类。
(四)有效作业设计可以贯穿课前、课中、课后,精编教学文稿,这个可以参考名校黄石八中的“四案合一”文稿。
1、诊断性评价——课前诊断性作业设计
(1)将已学过的知识以试题的形式出现,诊断学生已学过的知识掌握的水平。
(2)将与新课有关的基础知识,以试题的形式出现,学生完成这些试题后,使这些知识再现在他们面前,消除学生的学习困难。诊断学生将要开始学习的新知识的基础。
2、形成性评价——课中巩固性作业设计
(1)目的在及时检验教学的效果,发现教与学的优点与不足,从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调整和改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2)测试的内容要全面,难度由易到难,是活动板块中教学内容的变式训练。
(3)试题的形式可以多样,保证在新知学习结束后课堂上及时完成,及时反馈、及时调整。
3、总结性评价——课后综合性作业设计
(1)目的在于检查、总结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评定教学方案的有效性。为下一轮教学的改进与提高。
(2)测试的内容是检查学生习得的技能与知识,具有综合性特征。
(3)试题的形式一般与中考的模式靠拢。在一篇课文或单元学习结束后进行,教师要控制难度与数量。
(4)拓展延伸的原则:培优性和兴趣性
三个评价是由试题的形式呈现,要求题型要经典;内容要新颖;题量、难度的适宜性;习题呈现的层次性。
教育为本,研究为魂。作业设计的研究一直在路上。我们应该以“双减”工作为契机,控量保质,优化作业设计,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杨清.“双减”背景下中小学作业改进研究.中国教育学刊2021(12):12-0006-05
[2]朱立秀,马之先.“双减”背景下设计有效作业的探索.
[3]郭茂荣.务教育之本,悟中考之道——中考复习备考的路径与策略
[4]孙维娇.“四案合一”课堂教学改革:模式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