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双减”背景下的数学作业设计——以小学三年级为例
【作者】 沈 媚
【机构】 广西那坡县城厢镇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自“双减”政策出台后,基础教育阶段在教学上产生了质与量的变化。学生没有沉重的作业负担,在校内外都能有足够的时间来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提高其综合素质,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是“双减”政策出台的关键目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而言,在“双减”政策下驱动下,布置学生作业时不仅仅要不断优化作业布置模式,还要贴合学生实际更好地做到减负增效,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基于此背景,本文介绍了小学三年级传统数学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存在问题提出了“双减”背景下小学三年级数学作业优化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 作业设计;小学三年级;数学作业
一、引言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作业的布置,要求我们不仅要认识到布置作业的作用,也要了解到布置完作业背后的副作用,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作业的布置应具备提高他们自身的学习技能,培养求知欲,巩固前面所学习到的知识,拓宽数学视角,延展数学思维。并且能产生知识的迁移与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培养自主学习的独立性,责任感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我们不应该沿用陈旧的布置作业的方式,形式不应单一而且繁重,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做到作业对人、作业对口,作业层次化、多样化、趣味化。
二、小学三年级数学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作业布置方式仍普遍存在
传统作业布置方式,总是统一形式、统一作业内容、作业量、完成作业所使用时间等等布置作业的方式,除此之外,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大部分教师常常使用“题海战术”来增加学生的作业量,把作业的功能定位在“查漏补缺”、“巩固新知”上,忽略了作业的布置应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发展的功能。不仅如此,传统的作业设计强调独立完成,自主思考,忽略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人的思维远远不如多人。在新课改刚要中已提出把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能力作为培养目标之一,因此传统作业是很难满足当代学生的需求,同时有可能限制学生的思维创造性,仅仅局限于从教材到教材、从公式到公式的思维方式,导致本应在作业中要解决的问题与实际存在的问题脱节,这样不仅会使学生对所布置的作业失去兴趣,觉得枯燥乏味,也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二)作业布置缺乏层次性
如果说一年级是道坎,二年级是个坡,那么三年级则是座峰。
小学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的一道分水岭,知识容量相对于一二年级而言是低年级阶段的总和,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更是要花时间、花心思、下苦功夫,充分考虑学生实际,以实际学情出发,抛开传统的布置作业方式,对症下药,这样学生不仅能得到新知的巩固,还能不断激发创造性思维。但一个班级里,几十个学生,很多教师都会忽略掉作业的层次性,为便于修改依旧保持着作业统一的方式。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比较难的题目是很难攻破的,也由于作业题目统一,往往会出现作弊的行为,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对于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而言,又缺乏挑战性,这种没有层次的,且枯燥乏味的作业,久而久之会给这一部分学生产生懈怠心理,导致本身发展的创造性不高,无形当中也会消磨学生的学习耐心以及精力。
(三)作业布置形式缺乏多样化
作业布置形式单一是很多老师的通病。为了不增加教师本身的课时负担,很多老师都会采取布置单一形式的作业,学生在规定时间完成之后,为了方便修改又以传统的作业批改方式进行批改,以判断式为主,正确的打“√”,错误的打“×”,然后写上分数。这种单一的作业布置方式,虽然是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教师批改作业的负担,作业的布置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却变成教师减负的途径,可这不就是与“双减”政策背道而驰吗?因此,作业设计不仅关系到学生,更关系到作为教师的责任心。“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是我们要时刻记挂心上的话语。回归到作业布置,应尽可能的照顾到班上的每一个学生,提前做好学情分析,设计多样化的作业,多样化的作业不仅能使每个课时的知识点最大程度的让学生吸收,还能为后面的课程有一个牢固且结实的基础。
三、作业内容枯燥乏味
很多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只局限于计算题、应用题此类题型,没有新颖的元素,照搬课本上已多次完成过的题目,重复多次的布置,甚至连基本的数字等都没有改变,还有些从网络上下载下来之后就直接布置给学生,不考虑学生的学情以及所布置的作业是否符合,难易程度更是不再考虑之中,别人是怎么布置的,自己就怎么布置,完全没有融入自己对自己上过的课程的知识点的考量。枯燥乏味的作业内容,不但没有促进作业,很可能适得其反。对于基础薄弱,学习兴趣本不高的学生而言,没有新颖的作业内容是很难再次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的,而对于基础相对优等的学生,作业内容过于简单,且已多次练习过相似题型,是无法激发他们的数学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这样,很容易形成两极分化,好的会相对维持在自身正常的水平,而差的可能就会越来越差。因此,作业内容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四、小学数学作业优化措施
(一)改变传统观念,以过程为导向
根据新课程标准,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一些基本的学习技能,该阶段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不断完善,并能向好的方向发展,在四年级的学习生活中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教师应先抛开传统的作业布置的观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教师在尝试更改陈旧的作业布置方式时,可以先将课本上原有的、配套练习上的作业试题根据学生基本学情进行改编,创新能力比较强的教师也可以直接在作业设计中植入抽象思维,创设学习解题情景,尽可能的根据新课程标准来进行作业设计及布置,做到贴合学生实际,实现三年级学生接受新知最大化。
(二)设计分层化作业,因材施教
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作业的布置应具备提高他们自身的学习技能,培养数学思考能力,巩固前面所学习到的知识,拓宽数学视角,延展数学思维。并且能产生知识的迁移与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培养自主学习的独立性和责任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解决数字问题时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克服在解题过程的困难的意志,提高学习数学自信心。因此,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我们不应该沿用陈旧的布置作业的方式,形式不应单一而且繁重,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做到作业对人、作业对口,作业层次化、多样化、趣味化。在数学学习中,很多题目都存在一题多解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考虑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是发展中的,他们的思维也是跳跃性的,在巩固课堂上的硬性知识点的同时应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有层次的作业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结合实际学情,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创造,那么作业就不再是学生认为的负担作业也将成为他们施展才华的舞台。
(三)贴合实际,增强作业趣味性
随着教育的改革和不断地推进,作为一名基础教育的教育工作者应紧跟时代的发展,转变传统布置作业的思维模式,把新课改要求下的核心素养中的数学意识、思维习惯、数学行为、兴趣和品质等开始融入作业设计,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发挥作用。比如,以这样几道单位填空题为例:一家三口当中,妈妈的身高是159( ),爸爸的身高是178( ),姐姐的身高是161( ),我的身高是145( )。这道题目是在教学长度单位时对“米”和“厘米”等单位认知过程中一道普通的作业题目,设计者对原本的作业内容及形式进行了变换。在三年级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就会接触到质量单位的学习,那么,我们可以根据一些固有的试题,结合实际生活情况,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的视角出发,从个人经验的角度进行解答。设置这样的作业,新颖,贴合实际生活情况,也能让学生将现实生活中的经验与课本中的硬性知识进行关联,提升对数字的敏感程度,提升对数学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
五、结束语
“双减”政策的总体要求是“减负提质”,即缩减作业量和完成作业所用的时长,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并不能一味只做“减法”,在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提升、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等方面应该多做“加法”,达到总体提升教育水平的目的。不单是三年级阶段的数学作业设计,要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设计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体现数学的实质,每一个阶段教学都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使得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相信在各级教育管理部门的政策推动下,在各位一线老师的努力下,孩子们能够接受到更适宜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张思明.张思明与数学课题学习[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桑安琪.“双减’背景下教育本质的回归[J]教学与管理,2022(05):1-4.
[4]林振安基于学生数学兴趣培养提升课堂教学质量[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3):107-108.
【关键词】 作业设计;小学三年级;数学作业
一、引言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作业的布置,要求我们不仅要认识到布置作业的作用,也要了解到布置完作业背后的副作用,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作业的布置应具备提高他们自身的学习技能,培养求知欲,巩固前面所学习到的知识,拓宽数学视角,延展数学思维。并且能产生知识的迁移与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培养自主学习的独立性,责任感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我们不应该沿用陈旧的布置作业的方式,形式不应单一而且繁重,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做到作业对人、作业对口,作业层次化、多样化、趣味化。
二、小学三年级数学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作业布置方式仍普遍存在
传统作业布置方式,总是统一形式、统一作业内容、作业量、完成作业所使用时间等等布置作业的方式,除此之外,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大部分教师常常使用“题海战术”来增加学生的作业量,把作业的功能定位在“查漏补缺”、“巩固新知”上,忽略了作业的布置应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发展的功能。不仅如此,传统的作业设计强调独立完成,自主思考,忽略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人的思维远远不如多人。在新课改刚要中已提出把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能力作为培养目标之一,因此传统作业是很难满足当代学生的需求,同时有可能限制学生的思维创造性,仅仅局限于从教材到教材、从公式到公式的思维方式,导致本应在作业中要解决的问题与实际存在的问题脱节,这样不仅会使学生对所布置的作业失去兴趣,觉得枯燥乏味,也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二)作业布置缺乏层次性
如果说一年级是道坎,二年级是个坡,那么三年级则是座峰。
小学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的一道分水岭,知识容量相对于一二年级而言是低年级阶段的总和,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更是要花时间、花心思、下苦功夫,充分考虑学生实际,以实际学情出发,抛开传统的布置作业方式,对症下药,这样学生不仅能得到新知的巩固,还能不断激发创造性思维。但一个班级里,几十个学生,很多教师都会忽略掉作业的层次性,为便于修改依旧保持着作业统一的方式。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比较难的题目是很难攻破的,也由于作业题目统一,往往会出现作弊的行为,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对于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而言,又缺乏挑战性,这种没有层次的,且枯燥乏味的作业,久而久之会给这一部分学生产生懈怠心理,导致本身发展的创造性不高,无形当中也会消磨学生的学习耐心以及精力。
(三)作业布置形式缺乏多样化
作业布置形式单一是很多老师的通病。为了不增加教师本身的课时负担,很多老师都会采取布置单一形式的作业,学生在规定时间完成之后,为了方便修改又以传统的作业批改方式进行批改,以判断式为主,正确的打“√”,错误的打“×”,然后写上分数。这种单一的作业布置方式,虽然是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教师批改作业的负担,作业的布置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却变成教师减负的途径,可这不就是与“双减”政策背道而驰吗?因此,作业设计不仅关系到学生,更关系到作为教师的责任心。“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是我们要时刻记挂心上的话语。回归到作业布置,应尽可能的照顾到班上的每一个学生,提前做好学情分析,设计多样化的作业,多样化的作业不仅能使每个课时的知识点最大程度的让学生吸收,还能为后面的课程有一个牢固且结实的基础。
三、作业内容枯燥乏味
很多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只局限于计算题、应用题此类题型,没有新颖的元素,照搬课本上已多次完成过的题目,重复多次的布置,甚至连基本的数字等都没有改变,还有些从网络上下载下来之后就直接布置给学生,不考虑学生的学情以及所布置的作业是否符合,难易程度更是不再考虑之中,别人是怎么布置的,自己就怎么布置,完全没有融入自己对自己上过的课程的知识点的考量。枯燥乏味的作业内容,不但没有促进作业,很可能适得其反。对于基础薄弱,学习兴趣本不高的学生而言,没有新颖的作业内容是很难再次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的,而对于基础相对优等的学生,作业内容过于简单,且已多次练习过相似题型,是无法激发他们的数学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这样,很容易形成两极分化,好的会相对维持在自身正常的水平,而差的可能就会越来越差。因此,作业内容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四、小学数学作业优化措施
(一)改变传统观念,以过程为导向
根据新课程标准,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一些基本的学习技能,该阶段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不断完善,并能向好的方向发展,在四年级的学习生活中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教师应先抛开传统的作业布置的观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教师在尝试更改陈旧的作业布置方式时,可以先将课本上原有的、配套练习上的作业试题根据学生基本学情进行改编,创新能力比较强的教师也可以直接在作业设计中植入抽象思维,创设学习解题情景,尽可能的根据新课程标准来进行作业设计及布置,做到贴合学生实际,实现三年级学生接受新知最大化。
(二)设计分层化作业,因材施教
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作业的布置应具备提高他们自身的学习技能,培养数学思考能力,巩固前面所学习到的知识,拓宽数学视角,延展数学思维。并且能产生知识的迁移与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培养自主学习的独立性和责任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解决数字问题时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克服在解题过程的困难的意志,提高学习数学自信心。因此,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我们不应该沿用陈旧的布置作业的方式,形式不应单一而且繁重,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做到作业对人、作业对口,作业层次化、多样化、趣味化。在数学学习中,很多题目都存在一题多解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考虑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是发展中的,他们的思维也是跳跃性的,在巩固课堂上的硬性知识点的同时应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有层次的作业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结合实际学情,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创造,那么作业就不再是学生认为的负担作业也将成为他们施展才华的舞台。
(三)贴合实际,增强作业趣味性
随着教育的改革和不断地推进,作为一名基础教育的教育工作者应紧跟时代的发展,转变传统布置作业的思维模式,把新课改要求下的核心素养中的数学意识、思维习惯、数学行为、兴趣和品质等开始融入作业设计,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发挥作用。比如,以这样几道单位填空题为例:一家三口当中,妈妈的身高是159( ),爸爸的身高是178( ),姐姐的身高是161( ),我的身高是145( )。这道题目是在教学长度单位时对“米”和“厘米”等单位认知过程中一道普通的作业题目,设计者对原本的作业内容及形式进行了变换。在三年级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就会接触到质量单位的学习,那么,我们可以根据一些固有的试题,结合实际生活情况,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的视角出发,从个人经验的角度进行解答。设置这样的作业,新颖,贴合实际生活情况,也能让学生将现实生活中的经验与课本中的硬性知识进行关联,提升对数字的敏感程度,提升对数学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
五、结束语
“双减”政策的总体要求是“减负提质”,即缩减作业量和完成作业所用的时长,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并不能一味只做“减法”,在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提升、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等方面应该多做“加法”,达到总体提升教育水平的目的。不单是三年级阶段的数学作业设计,要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设计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体现数学的实质,每一个阶段教学都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使得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相信在各级教育管理部门的政策推动下,在各位一线老师的努力下,孩子们能够接受到更适宜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张思明.张思明与数学课题学习[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桑安琪.“双减’背景下教育本质的回归[J]教学与管理,2022(05):1-4.
[4]林振安基于学生数学兴趣培养提升课堂教学质量[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3):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