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高中体育教学与心理学相互渗透的实验研究

【作者】 何小锋

【机构】 广东省肇庆市第六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高中阶段课堂教学的必备课,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运用与心理学相互渗透的教学手段,能更好地让学校贯彻执行国家教学方针,有效提高高中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兴趣爱好。通过观察法、文献法、调查访问法等研究方法,证明了课堂中学生的参与度,课堂的实效性,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掌握运用技术能力,学生的心理健康、适应社会生活需要等与原来的传统教学相比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引起更多不同学段的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更多体育教学与心理学相互渗透的教学手段。为体育教学手段更加完善添砖加瓦,加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发展。
  【关键词】 体育教学;心理学;渗透

  1.研究目的
  高中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启发和引导学生奋发向上,发挥学生的身体潜能,促进脑力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效率。本文通过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运用体育教学与心理学相互渗透的实验研究,证明该研究能更好更有效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兴趣和爱好。证明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与心理学相结合,更能重视学生的情绪变化,积极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设置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活动,建立大课程观,能更好的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有效地实现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肇庆市第六中学2021届高中学生共620人。
  2.2研究方法
  2.2.1观察法
  通过对肇庆市第六中学2021届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纪律情况、学习态度、课堂气氛活跃程度和课后体育活动进行观察分析和研究。
  2.2.2文献法
  查阅有关中小学生心理及与心理因素等方面有关的文献资料。
  2.2.3调查访问法
  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在经过一学年的有计划的课堂心理渗透教学前、后获得我校2021届学生对上体育课的心理变化数据。
  3.结果与分析
  3.1研究结果
  表1 学生上体育课堂渗透心理教学前问卷




  表2 学生上体育课堂渗透心理教学后问卷




  从表1和表2的数据可以看到经过一学年有目的的在体育教学与心理学相互渗透的情况下学生喜欢体育课的百分比明显增加,而一般和不喜欢上体育课的明显减少。
  3.2 分析
  3.2.1积极的情绪,教师形象,周围的环境,在体育课堂中对学生学习起积极的作用。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积极引导,使他们的情绪不断丰富,不断发展,上好体卫课,始终保持昂扬的情绪。从而使学习的身心得到一个整体的发展。
  3.2.2体育教师的教态、语言和精神面貌,对学生的启发有良好作用
  体育老师要有健康的体魄、蓬勃的朝气、饱满的精神和饱满的工作热情。课堂上生动具体的语言,准确优美的示范动作,张弛有度,浑然天成。同学们看到了动作的美感,更能促进同学们对动作技术的了解,从而激发了同学们对动作的强烈兴趣。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2.3课前规划好场地和准备好器材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运动场上课的环境,体育器材的摆放整齐,地面的整洁,让人看了心情舒畅。能让同学们陶冶在一个美丽的环境中,触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3.2.4 根据高中学生的年龄段特点,引导启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高中学生该年龄段的表现活泼、好动,充满朝气。比较喜欢竞赛类型的课堂教学,既能显示个人能力又能显示团体合作。因此,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设计教学内容。教学内容难度的设定要从心理和生理上符合高中阶段学生特点,这样才能大大提高体育课堂的有效性。
  3.2.5利用大型体育竞赛结合教学内容刺激学生体育锻炼的情感。除了根据气候和学校的场地设施外,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尽可能与近段时间国内外关注度高大型体育竞赛结合。
  3.2.6高中学生由于身体上的差异容易导致身心失衡,情感和情绪上的两极特征更加明显。有的学生热爱体育锻炼,有的却对体育锻炼不感兴趣,但他们都希望自己能长得健康,身体健美,于是针对青少年的这一生理、心理特点,加强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教育的实现,强调体育锻炼对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
  3.2.7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会让学生的情绪变化受到影响。教师要成为学生的表率,给人和蔼可亲的感觉。师长对学生的关爱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力量,促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情绪。反之,会导致他们产生消极、沮丧等不良情绪。
  3.2.8教师调动学生情感的前提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青少年自尊心强,自信心强,渴望独立,但自我控制、自我监督能力较弱,遇到困难时容易心灰意冷,容易出现情绪低落的现象。因此,对学生力求做到既耐心教育,又严格要求,既热情帮助,又注重方式方法,不简单粗暴,不急于求成。
  3.2.9 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加快机体尽快进入学习工作状态。作为教师应对自己的文化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有一个比较高的要求。特别在学习过程中,当学生感到害怕或遇到困难时更需要教师的语言去鼓励,帮助学生克服消除害怕心理。
  3.2.10 适当的音乐伴奏能调节课堂气氛,解除紧张心理。音乐具有调节人们的心理作用,有的音乐能提高中枢神经的兴奋性,有的音乐能克服调节精神上造成的紧张心情,缓解身体疲劳。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播放适当的音乐伴奏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兴奋性,而且对学习提高动作有促进作用。
  4.结论与建议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与心理学相互渗透能使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堂中尽快地进入工作状态,更好地达成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要求。学生的主动参与,增长运动技能,增强生理、心理健康,适应社会,更好地体现在课堂上,使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效性得到了全面有效的提高。建议结合高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增加心理学手段,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进行刺激和鼓励,配合场地、器材、音乐等,使学生的兴奋性保持在良好的状态,有效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这样能更好的保证高中体育与健康课堂达成优良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邓树勋,庄弼.体育与健康.广东省中学教科书[M].高中版.
  [2]广东教育出版社[J].2002.
  [3]国家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M].2002年8月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