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途径

【作者】 方凤翔

【机构】 广西百色市那坡县龙合镇初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经济的发展,导致社会环境也变得更加复杂。初中生所面临的社会环境也在不断的改变,这对初中生的成长来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因为如此,目前的初中工作,应该认识到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对于初中的语文这一门课程来说,它直接决定了学生的价值观点和道德修养,而且和心理教育也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保障学生着重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我们站在初中语文课程的视角之上,对其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展开了详细的探究,并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了具体的渗透途径。
  【关键词】 语文;心理健康;教育;渗透;途径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学的重要性
  实现初中语文教学和心理教育的整合,可以带动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发展,也可以将心理教育的优势充分地应用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之中。首先,语文教学和心理教育的整合,可以打造全新的、高品质的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的模式充满了人文气息和浓郁的情感色彩,更有利于激发出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借助语文的学习体会到人间的真情。传统的语文课,学生一切知识都源自于课本,或是其他的课外参考书,经常需要阅读大量的文字,整个过程难免枯燥、乏味,让学生提不起兴趣,无法将心理的学习和语文的学习联系在一起,这样不仅拉低了整体的教学效率,而且也无法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心理教育的出现和应用恰好弥补了传统课堂索然无味的弊端。将心理教育应用到语文的教学实践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如视频、音频、图片、动画等方式,或者是使用创新的方法,更加生动具体的表达出教材中的内容,让学生能够一边学习,一边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点,舒缓自己的负面情绪,爱上生活,爱上学习,对学习充满了兴趣。
  二、语文课堂渗透心理教育的具体策略
  (一)活跃氛围,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要想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锻炼,前提是学生能够处于一个良好的活跃的学习氛围之中,这样才能够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保障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心理健康教育出现之后,它可以从情感的角度出发,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正确的引导,但是这都需要得到学生的认可与配合。在传统教学的过程当中,学生课堂参与度普遍不高,只是教师在单方面的讲解,整个教学的过程不仅枯燥乏味,而且学生从心理上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必须要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这样才可以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构建起翻转的课堂,利用翻转课堂的氛围,让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的实际情况,更好地去体会语文中的心理和人文因素,理解学习重点和难点知识。构建语文翻转课堂,需要教师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结合教学的内容,搜索相关的资料,然后将优质的资源整合在一起,保障视频能够更加的有趣味性,为学生带来更加生动和直观的视觉刺激,产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课前预习是打造翻转课堂的重要一环,此时需要我们教师在实际授课开展之前,通过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学生制作好优质的课前学习视频,实现教材内容和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并在视频中加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保障,眼前的视频实效性更强,能够带给学生更加直观的视觉体验。例如:我们在学习《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时,就可以在课前提前制作好翻转课堂的课件视频。在视频中我们可以加入济南冬天的景色的图片,让翻转课堂的课前导学环节趣味性更强,让图片中优美的景色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出学习的兴趣,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前的学习中。同时,学生通过课前教学视频的观看,也对文章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即使存在有疑问的地方,也可以带着疑问进入到下一环节的学习之中,主动向老师请教,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产生学习和探究的欲望,将翻转课堂的优势全面地发挥出来。需要注意的是,在授课时我们应该以学生心理的需求为主,对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情绪进行分析,然后指导学生思考:面对这样美好的景色,你有没有娴静、雅适的感觉呢?你内心产生了什么样的想法呢?看到济南的美景有没有让自己的情绪出现明显的变化?学生可以通过讨论的方式说出自己的旅游经历,畅谈旅游给自己带来的情绪效果,而且还可以集体交流自己认为有用的情绪管理手段。
  (二)创设情境,强化心理教育的影响
  新课改的要求提出之后,情境教学法为教学方式的创新带来了极大的帮助,通过情境的创设,可以让学生对抽象的知识有更加深刻的感知。初中阶段的学生,无论是心理还是身体,都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因此,在这一阶段当中,他们主要以感性的思维作为了主要的思考模式。所以说,面对问题,他们普遍缺少独立和理性的思考。由于学生长时间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对于教师布置的写作任务,经常是机械化的完成。每一个写作的作业,他们都不是出于自身的兴趣而积极地去完成任务。因此,长时间以来,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当中,此时很容易出现逆反心理。针对这一情况,我们采取点拨的方式进行学生的写作教学,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也可以激发出学生对于写作的兴趣,让学生能够根据实际的生活经验构建出对应的情境,确保学生的学习能够与实际的教学内容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进一步激发出学生写作的创造激情。例如,我们在学习朱自清的《春》这一篇文章时,就可以意义将“春”作为写作的主题,以“春”为主要的内容,创立一个全新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围绕“春”这一话题尽可能的展开想象,通过自己的语言来对自身的感受进行理解和描述。如果条件允许,我们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春游,让学生以朱自清的“春”为基础,来写一篇对春游的所见所感。如此既实现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的激发,让学生放下了“叛逆”的情绪,同时也实现了写作练习同实际的课文内容的有效衔接。
  (三)结合生活,形成阳光乐观的心理
  所有的作文写作都是围绕写作的素材而开展的,因此,素材的积累是学生写作中的关键所在。对于教师而言,在作文教学中也应该加强对学生素材积累方面的指导。当然,学生积累素材并不是教师提出的一个硬性要求,而是需要学生根据文本教学中的实际内容去联系生活的情景,建立一个关联的场景,让学生能够通过场景的建立,对生活中的阅历进行回顾,实现文字的沉淀和积累,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让学生积累的素材内容变得更加的丰富。例如:我们在学习《童趣》这一课时,就可以在课后带领学生进行适当的延伸练习。利用多媒体技术,我们播放了一幅幅极具童趣的画面,然后让同学们说出小时候玩过的一些常见的玩具。有同学回答“竹马”。竹马是一种胯下骑的竹竿,孩子们经常把他当做马来骑,互相追逐玩耍。面对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很多学生都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逐渐的回忆起自己的童年趣事,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已经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争先恐后地诉说着自己童年发生的趣事。此时就已经实现了学生和学生之间写作素材的共享和积累。从生活的经历这一角度来看,不同的学生所经历的童年各有千秋,他们的童年都是美好的,难忘的。虽然如今学生们已经处于少年时期,但是内心仍然保留了大部分的童真。学生们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回忆,能够对生活作出深刻的思考,确保积累到的写作素材在灵魂和内容上能够更加的丰盈,将充分的情感注入到实际的写作当中,带动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形成健康、积极的心理。
  三、结语
  在素质教育的环境之下,语文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组成,这既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必然之选,也是学生心理品质逐渐成长的重要渠道。所以,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建合适的学习情景,将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的连接,确保学生能够对学习的知识加强理解、加深印象,从而带动学生心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任保军.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J].新课程研究,2022(24):120-121.
  [2]许冬敏,孙子建.初中语文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关系的思考[J].教育观察,2021,8(30):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