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

【作者】 黄熙淑

【机构】 广西百色市那坡县城厢镇深龙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小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更细化一点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习惯,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全面发展的人。现阶段最突出的问题是农村地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突出且得不到关注和保障,一直以来,学生心理健康不仅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还决定了他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因此,如何及时发现农村地区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加以解决,成了现阶段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师需对农村地区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和影响因素进行充分的分析,并通过大量的教学活动,提高识別与干预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使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到保障。
  近年来,社会竞争激烈,人们普遍存在心理压力,在校的小学生也不例外。2021年在《公益时报》发表的《乡村儿童心理健康调查报告》中,小学生现阶段心理健康大致状况被调查出:乡村儿童焦虑水平人数百分比中,中度焦虑及以上占比25.7%,轻度焦虑及以下占比74.3%;乡村儿童抑郁检出百分比中,有抑郁倾向占比25.2%,无抑郁倾向占比74.8%。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和乡村在教育资源上的差异逐渐拉大,乡村儿童的的心理问题相比城市儿童的心理问题较城市儿童更为显著,同时也需要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同时,乡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农民外出谋求工作是农村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的渠道,因此也产生了乡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此外,还有孤儿等。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权益保护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干预这件事刻不容缓,这关乎孩子的终身发展,这一项重任落到了小学班主任及其任课教师肩上。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开导、教育,那这种现象则很有可能更加严重。如果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到学习,生活,交往,那就可能成为心理障碍。
  儿童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大致有:嫉妒、自卑、孤独、依赖、猜疑、冷漠、失望、冲动、自负、盲从、脆弱、浮躁等心理。
  孩子心理问题的产生的原因首当其冲是家庭因素。
  经调查发现,是否为独生子女,以及家人间的和睦程度等,对乡村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家庭是否和睦及和睦程度对孩子的影响最大。在农村地区,家人间动手打架成为常事,但是家人间的争吵越频繁,对孩子的危害就越大,即乡村儿童的抑郁,焦虑水平越高,问题行为就越严重。孩子觉得家庭不和睦,孩子会觉得在家里面感受不到爱和温暖,就极有可能会向外面寻找温暖。比如说早恋的孩子,这样的现象在农村这样留守儿童聚集地区更为明显。其次,孩子会不想跟父母说话,会讨厌自己的父母,父母打架的恐怖场景会在孩子心里面留下伤痕,所以有什么事情也不会愿意跟自己的父母去沟通去商量,更有甚者,孩子产生焦虑后易引发性格缺陷,可能会有暴力倾向,更容易出问题。在农村地区,有多少家长能给予孩子的心理健康足够的重视,许多家长不懂得孩子的心理健康同身体健康一样重要。由于父母的忽视,孩子的心理与智力之间的发展失衡,心理发育可能停滞不前,这样的教育给孩子造成心理素质先天不足。
  其次是社会的影响。
  现在正是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新思潮的涌现,网络的普及等等无不在考验孩子们的判断力。农村孩子大多数是贫困户,在学校里,最常见的现象就是孩子间的攀比,往往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会受到排挤,这一类学生也会因此感到自卑,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不仅是学生之间的交往影响到孩子的心理,网络的发展也是影响孩子成长的一把双刃剑。在农村地区,可能有大多数孩子都没有办法接触到网络,但是,往往就是因为接触太少从而激发了孩子的好奇心,网络便成了吸引孩子注意力的“糖果”,游戏、视频、电子书籍等成为孩子浏览的主要内容,孩子的心理在小学阶段恰恰处于构建阶段,网络上的这些内容将会成为影响他们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淫秽,凶杀等不健康录像制品,不洁书刊的泛滥,小学生接触社会传媒不良信息的机会大大增加,他们往往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这些不良内容将会导致缺乏判断力的孩子盲目崇拜,这将会发展成为一种心理问题。
  三是学校的影响
  当前,由于不少学校还未实行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忽略了对儿童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培养。此现象在农村地区更为明显,考试成绩成了衡量学生们有没有出息的唯一的标准。儿童青少年也就将考试的挫折看成是人生的挫折和失败,而由于学校忽略了对儿童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培养。很多老师也没有预先告诉他们应如何面对挫折与失败,在考试挫折面前,想到家长或教师的斥责,孩子们自然感到紧张害怕,感到渺茫,有些人便选择了逃避的做法,对自己彻底放弃,同时也变得脾气暴躁。有的甚至离家出走,打架斗殴。另外,过重的课业负担导致儿童青少年心理上疲劳,情绪焦虑不安,即上课不听讲、同学之间打架、多动、厌烦、适应不良,适应不良指学生人格的适应不良,即不能很好地根据环境的要求改变自己,或学生不能积极作用于环境,由此产生各种情绪上的干扰。在中小学校中,学生人格不良常见的症状是注意广度小,多动、寻衅闹事、学业志向水平低和人格的不成熟等。不少学校的课业负担体现为三超:即超负荷的学习量、超高的学习难度、超长的学习时间。
  从报告调查的数据来看,乡村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多种因素影响着儿童心理健康,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关怀。
  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教育出幸福的学生。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老师教课,不仅是为了教在课堂,课要教在学生身上,教在学生心中,成为他们素质的一部分,三尺讲台,要撒播做人的良种,让学生记在心里,这是我做老师的最大幸福。”作为人民教师,守护学生成长在所不辞。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可以通过大量的教学活动来进行干预。
  要让孩子听话,首先要说能让他们听得懂的话,很多时候,你以为你说清楚要求了,其实孩子根本不知道你说了什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不适合学生的水平,太难或太容易,都会使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中兴趣,而感到枯燥无味。教师的教学法过于单调,语言平淡,也会使学生感受到厌烦,失去学习的积极性。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在备课上多下功夫,精心做好教材的备课。可以从教材的浅、难两方面入手进行备课,这样,既能照顾到差生,又能让尖子生也学到东西。经常举行公开课。这样既能让别人听出教学中的缺点,也能在别人的批评中提高教学水平。主动问学生们是否听明白了,并制作班规,主动问问题的学生可以得到奖励,这个方法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升,教师也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性格,即树立简单的奖惩规则,并且令行禁止。但是这些方法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所提出的学习和行为上的要求,不可能适应每一个人,而只能照顾到大多数。这样不可避免地会使有的学生面临着失败或挫折的威胁。而挫折容易使学生紧张,紧张积累到一定程度导致发泄,寻衅闹事。有的学生则可能采取消极的方式,逃避批评、嘲笑他人等不利于自己的情境。教师需要多花些精力,积极的帮助学生了解学习活动的本质,并且建立科学的认识,多花些时间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教师可以进行注意力、观察、记忆方面的训练活动,以游戏的名义展开活动,这样更能提起不爱学习、调皮不听话的学生的兴趣。运用榜样作用,从一些孩子小的闪光点去大夸特夸,让他们知道怎么做会得到奖励。注意批评和夸奖的时间地点,低年级,批评要当众,话语不要太重,表扬最好当着家长;高年级要根据孩子具体情况,原则上批评要单独,表扬要当众,语气要真诚,越是捣蛋越这样。教学上的干预,学会去理解孩子为什么这样,才能更好应对,这样不但能提高学习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团结,友善的心理素质。
  做好小学生的心理教育不仅是老师的责任,做父母的在生活当中应该多关心孩子的成长。在农村地区,很多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实行“散养”式教育,很少关注并管理自己孩子的情绪心理,但是他们又很相信教师的能力,这时候家访便是联系父母与老师相互了解学生、帮助学生的桥梁。小学生是非常容易出现叛逆的心理的,并且在管教的时候可能感觉孩子不听话、淘气,其实这与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联系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做好小学生的心理教育,避免孩子的心理发生扭曲,影响到未来的发展。家访可以让父母和老师共同构建方案,尤其在孩子的情感教育上,一定要教会他们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感,对于自己的消极的情绪一定要找到合理的宣泄的方式,并且要学会观察与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要学会与他人相处的技巧和原则,在竞争和冲突方面一定要学会拒绝,要有自己的做事原则。不仅要学会正确面对自己的情绪,还要正确面对挫折,正确树立性别观念,这也需要老师和父母共同进行干预,教导学生们要学会独立,受到挫折之后不能心灰意冷,因此要教导小学生的耐挫能力,也要掌握与异性交往的技巧,建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学校联合家庭教育可以减少学生忧郁、焦虑等心理。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保障儿童的心理健康,也是在保障未来社会的健康发展。加强乡村儿童尤其是乡村留守儿童的保护,促进健康成长,培养道德品质,提高良好素质,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民生问题。因此,小学生也是需要心理教育的,如何发动整个社会一起行动,关注儿童心理问题,助力儿童健康成长,是每一个关注儿童成长的行业人士都应该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