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提升农村初中生文言文自主学习能力方法分析
【作者】 王 婷 段康平
【机构】 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第四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文言文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还是各级语文教材中的“常客”。文言文本身就比较晦涩难懂,对于农村学生来说难度更大一些。为此,我们在开展语文教学时要考虑到农村学生的学情,并想方设法让他们喜欢上文言文。本文就此进行简要分析,以供广大教师参考借鉴。
【关键词】 农村学校;初中生;文言文;能力培养
我们经过粗略统计,文言文(包括古诗词)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约为25%。这凸显了“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但是,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基础薄弱,缺乏相应的文化氛围,以及内容枯燥等,都是加剧了学生们的抵触情绪。反观语文教师,虽然也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收效甚微。久而久之,语文教师也不愿意深究文言文知识领域,相比其他题材,文言文的优质课和公开课资源也比较有限,这显然不利于弘扬民族文化。
一、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特点分析
初中阶段的文言文具有如下几个特点:首先,文言文行文简练且语法独特。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很多经典篇目多以文言文形式出现,并且具有典型的“言简意赅”特点。由于历代文学大家都会认真推敲每个字词,倡导“微言大义”。此外,文言文多使用省略句,很多时候我们见不到主语、谓语和宾语。经过若干年积淀后,文言文行文简练且语法独特。相比现代汉语言文学,文言文和我们之间存在一定的“隔阂”。其次,文言文生涩难懂,涉及很多典故。早在秦朝末年,文言文就出现了,时间来到唐朝,文言文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后来经过明朝和清朝的发扬光大,更是提升到了最高水平。可以说,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后,文言文与口语“相悖”,并逐渐成为小众化的文学形式。另外,文言文中涉及众多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比如“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寥寥八个字,就蕴含着厚重的历史背景。对于农村初中生来说,必须了解典故的梗概和背景,才能学好文言文。否则,不仅会压制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而且还会让他们“深陷泥潭”。
二、农村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调查发现,农村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如下现象:学生兴趣不足,缺乏足够的重视,学习能力较弱。教师教学方法简单,教学理念滞后。从学习效果来看,可以用“少”“慢”“差”“费”等几个字来形容。教学过程中,“会翻译”“能理解”是多数教师认可的教学目标。为此,教师讲解“一”后,学生们也仅仅学会了“一”,至于举一反三却鲜有学生能够做到。另外,从教学目标来看,多数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到了字、词和句子的翻译与理解上,一直强调“字字落实”和“句句过关”。甚至要求学生做到“字斟句酌”,学生只顾按部就班地学习生怕遗漏,缺乏独立自主学习的时间。最后,文言文教学方法过于僵化,多数语文教师不善于创新。教学多从作者生平开始,然后讲解作者的创作时代背景,进而逐字逐句地进行讲解,最后的收尾就是“内容分析”与“中心归纳”。以上问题的长期存在,造就了“学文言文难,难于上青天”的窘境。
三、如何培养农村初中学生文言文自主学习能力
考虑到农村学生的特点,我们还要立足于课本,真正“吃”透教材,借助于“读”达到朗朗上口,将“眼”“口”“手”“脑”结合起来,让大家感受到文言文带来的快乐,逐渐从“情趣”转化为“兴趣”。在“读”的过程中提升个人语感,悟出文中的深刻含义,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甚至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以《孙权劝学》一文为例,该文章叙议结合,剪裁得当,文中包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针对这种文言文,就可以发挥“读”的突破作用,可以采取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让学生们深刻领悟相关人物的性格特征。慢慢地,各种人物仿佛就浮现在眼前一样,有关鲁肃、吕蒙等人物的性格特点也跃然纸上。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可以选择不同“读”的方式,这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还能加深学生印象,快速记住各种性格特点的人物。
四、培养农村初中生的文言文自主学习能力
语文教学兼具“成功的培养人、塑造人”的历史使命。对于学生而言,提升他们的文言文素养是一项系统而又艰巨的工程。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成长,不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叶圣陶先生曾经提及“教实质是为了不教”,但在传统文言文教学中,“填鸭式”教学方式仍然随处可见。该方式泯灭了学生的个性,还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魏书生老师的“六步教学法”和“引导发现教学法”,秉承因材施教原则,通过实施“授人以渔”教学方法,真正将“以学生为主体”落到实处,这样能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动力,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惯性,才能使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体会到古人思想的精华,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促进自主意识的形成。
五、培养农村初中生文言文的自主学习能力
考虑到文言文以先秦口语为“脚本”,历经多年演变而成,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存在区别也就不难理解了。另外,文言文“脱离口语”“远离现实生活”的特点让人觉得文言文生涩难懂,学起来也非常枯燥乏味,多数学生无法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为此,我们在文言文教学时应该灵活执教,合理使用各种教学载体,让学生广泛参与其中,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以《出师表》一文为例,在导入环节或教学过程中,可以播放有关三国演义的相关桥段,或者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的背景乐曲,学生们就能沉浸在“特定”的环境内,更好地理解该文章。
总结
总之,学好文言文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考虑到文言文的特殊性,我们还要结合学情和文言文的特点,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情趣。针对农村初中学生,更要采取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的策略,真正解决文言文教学效率低的问题。
【关键词】 农村学校;初中生;文言文;能力培养
我们经过粗略统计,文言文(包括古诗词)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约为25%。这凸显了“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但是,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基础薄弱,缺乏相应的文化氛围,以及内容枯燥等,都是加剧了学生们的抵触情绪。反观语文教师,虽然也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收效甚微。久而久之,语文教师也不愿意深究文言文知识领域,相比其他题材,文言文的优质课和公开课资源也比较有限,这显然不利于弘扬民族文化。
一、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特点分析
初中阶段的文言文具有如下几个特点:首先,文言文行文简练且语法独特。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很多经典篇目多以文言文形式出现,并且具有典型的“言简意赅”特点。由于历代文学大家都会认真推敲每个字词,倡导“微言大义”。此外,文言文多使用省略句,很多时候我们见不到主语、谓语和宾语。经过若干年积淀后,文言文行文简练且语法独特。相比现代汉语言文学,文言文和我们之间存在一定的“隔阂”。其次,文言文生涩难懂,涉及很多典故。早在秦朝末年,文言文就出现了,时间来到唐朝,文言文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后来经过明朝和清朝的发扬光大,更是提升到了最高水平。可以说,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后,文言文与口语“相悖”,并逐渐成为小众化的文学形式。另外,文言文中涉及众多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比如“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寥寥八个字,就蕴含着厚重的历史背景。对于农村初中生来说,必须了解典故的梗概和背景,才能学好文言文。否则,不仅会压制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而且还会让他们“深陷泥潭”。
二、农村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调查发现,农村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如下现象:学生兴趣不足,缺乏足够的重视,学习能力较弱。教师教学方法简单,教学理念滞后。从学习效果来看,可以用“少”“慢”“差”“费”等几个字来形容。教学过程中,“会翻译”“能理解”是多数教师认可的教学目标。为此,教师讲解“一”后,学生们也仅仅学会了“一”,至于举一反三却鲜有学生能够做到。另外,从教学目标来看,多数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到了字、词和句子的翻译与理解上,一直强调“字字落实”和“句句过关”。甚至要求学生做到“字斟句酌”,学生只顾按部就班地学习生怕遗漏,缺乏独立自主学习的时间。最后,文言文教学方法过于僵化,多数语文教师不善于创新。教学多从作者生平开始,然后讲解作者的创作时代背景,进而逐字逐句地进行讲解,最后的收尾就是“内容分析”与“中心归纳”。以上问题的长期存在,造就了“学文言文难,难于上青天”的窘境。
三、如何培养农村初中学生文言文自主学习能力
考虑到农村学生的特点,我们还要立足于课本,真正“吃”透教材,借助于“读”达到朗朗上口,将“眼”“口”“手”“脑”结合起来,让大家感受到文言文带来的快乐,逐渐从“情趣”转化为“兴趣”。在“读”的过程中提升个人语感,悟出文中的深刻含义,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甚至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以《孙权劝学》一文为例,该文章叙议结合,剪裁得当,文中包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针对这种文言文,就可以发挥“读”的突破作用,可以采取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让学生们深刻领悟相关人物的性格特征。慢慢地,各种人物仿佛就浮现在眼前一样,有关鲁肃、吕蒙等人物的性格特点也跃然纸上。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可以选择不同“读”的方式,这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还能加深学生印象,快速记住各种性格特点的人物。
四、培养农村初中生的文言文自主学习能力
语文教学兼具“成功的培养人、塑造人”的历史使命。对于学生而言,提升他们的文言文素养是一项系统而又艰巨的工程。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成长,不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叶圣陶先生曾经提及“教实质是为了不教”,但在传统文言文教学中,“填鸭式”教学方式仍然随处可见。该方式泯灭了学生的个性,还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魏书生老师的“六步教学法”和“引导发现教学法”,秉承因材施教原则,通过实施“授人以渔”教学方法,真正将“以学生为主体”落到实处,这样能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动力,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惯性,才能使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体会到古人思想的精华,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促进自主意识的形成。
五、培养农村初中生文言文的自主学习能力
考虑到文言文以先秦口语为“脚本”,历经多年演变而成,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存在区别也就不难理解了。另外,文言文“脱离口语”“远离现实生活”的特点让人觉得文言文生涩难懂,学起来也非常枯燥乏味,多数学生无法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为此,我们在文言文教学时应该灵活执教,合理使用各种教学载体,让学生广泛参与其中,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以《出师表》一文为例,在导入环节或教学过程中,可以播放有关三国演义的相关桥段,或者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的背景乐曲,学生们就能沉浸在“特定”的环境内,更好地理解该文章。
总结
总之,学好文言文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考虑到文言文的特殊性,我们还要结合学情和文言文的特点,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情趣。针对农村初中学生,更要采取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的策略,真正解决文言文教学效率低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