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学前教育中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研究
【作者】 芦 敏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房县土城镇中心幼儿园
【摘要】【关键词】
【正文】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品质的改善,父母越来越重视子女的培养,3-6周岁的孩子的学习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中国的学前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以前只重视小学和中学的教育,所以90后的很多人都没有上过幼儿园,但是调查显示,在儿童成长教育阶段中,幼儿园是最主要的一部分。在我们国家,幼儿园阶段的教育已经受到了很大的关注。
一、相关概念
(一)社会文化理论
维果茨基将认知活动的产生和发展纳入到文化的发展之中,并由此形成了一种文化历史学说。在其作品传入西方之后,学说得到了更多的认同和尊重,这就是所谓的“社会文化观”。
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父母不断地强制他们的孩子去学习和掌握知识,会使他们感到厌学和暴怒。因此,若父母平日里一丝不苟地跟子女们一同学习,也会从很多维度层面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这样,孩子的好奇心就会被激发出来,变得更加的活跃和有求知欲。这是维果茨基所谓的“社交”的影响,也是我们之前做过父母问卷调查的基础。
(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是瑞士知名的心理学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位儿童心理学创始人。在不同情境下,思考和表达的方法会随著年纪的增加而逐步改变。该学说可划分为四大时期: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这四个阶段。这一时期的幼小衔接,主要是指在早期的计算期,这个时期的幼儿,他们的思想不可逆转,缺少守恒力,不能守恒是这个阶段的主要表现特征。并不能区分有生命与无生命特征,这就是泛灵学,它以自己的视角来观察这个世界,难以理解别人的看法。孩子们要从单纯的以自己为核心、仅有反射性的人,转变为对日常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解释器,这就是幼儿园的迫切需求。这一学说为我们对儿童进行研究奠定了一个很好的依据。
二、存在的问题
(一)幼儿未能普遍形成独立自主意识
家庭依靠家长,幼儿园依靠教师。作者在实践园区中发现,学生对教师和父母的依赖程度更高,比如简单地系鞋带、穿衣、扣纽扣一些大班里的小朋友仍不会。在小学阶段,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和日常生活习惯,小学和幼稚园不一样,小学更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没有哪个教师会永远跟随某个学生,要尽量做到凡事靠自己。
现在家里很多孩子从小就被宠坏了,家里吃饱穿暖,父母不愿意看到他们这么年轻就学习,还怕他们把自己的衣服和墙给弄脏了。在幼稚园有教师协助,虽然生活上没有太大障碍,但仍不能真正的自主性,孩子们只是一次一次地机械的完成家庭作业。由此可见,孩子们缺少独立的能力。
(二)幼儿未能普遍培养起稳定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叶圣陶先生曾经说,“教育其实很容易,就是要养成一个人的好的生活方式。”在学习中培养好的生活方式和提高自己的实力是非常关键的。孩子的好习惯是由父母和教师共同培养出来的,不能只靠其中一方。
一些幼儿园在日程表上没有调整好,教师对此也不是很在意,所以上了小学以后,很多孩子都没有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有效增强幼儿的自主及合作交流意识
在课堂上安排更多的游戏。儿童热爱玩耍是他们的本性,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玩来训练他们。孩子可以玩一些游戏,比如玩手帕、寻找自己的好伙伴,让孩子更好的释放自己的本性,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可以和自己的伙伴玩得很开心,可以互相交流、建立友谊。除了这些,还有一些儿童喜爱的cosplay游戏,让他们参与其中,可以更好地提高他们的社交技能。在玩的过程中,老师要对儿童进行适当的指导,以促进其形成良好的社交行为,成为儿童的楷模。比如,孩子和教师打招呼时,教师要对孩子们笑着打招呼等等。
(二)全面、系统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良好的习惯对孩子未来的人生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小时候就形成的一个习惯,会影响到他的整个人生。
这一切都要父母的帮助和教育,只有父母给予多一点关注,孩子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家里,父母尽量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比如吃饭之前要先洗手,要讲卫生;用勺子和筷子自己进餐;自己穿衣服、穿鞋和系鞋带;自己把自己的玩具等放在一起。在此作者就如何培养孩子的好的习惯、如何培养孩子们的好的行为进行了一些探讨:
(1)对儿童每日的时间表进行了调节。
幼儿园和小学不同,如果不做好充分的心理建设,很容易让学生们养成不良生活习惯。所以,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可以逐渐地对孩子们的日程进行调节。
比如:教师可以减少儿童在幼儿园的午餐休息;增加课堂的时长;适当缩短休息的时长;不定期地进行小学生活的模拟,让他们能够更早地习惯,给他们一些自由的空间,并把他们的小背包收拾好。针对儿童的不同年龄段特征,采用适当的方法,可以充分发挥其潜力。
(2)对儿童给予足够的肯定,并适时地给予他们的激励。
儿童是要被表扬和激励的,在孩子的成绩好的时候,老师要表扬他,让他们继续努力,表扬要从心里说出来,而不是三言两语。小孩子能分辨真假,所以表扬要发自内心,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从内心去接受和认定。
四、结论
综上所述,幼小衔接是幼儿在幼儿园大班到小学一年级这一年多到两年的时间内的学习内容及学习习惯环境的衔接转换。做好大班幼儿幼小衔接的教育对于促进大班幼儿的学习和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有利于促进幼儿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幼儿的学习意识,而且有利于增强幼儿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韩娟,赵灿璨,罗小兰.国内幼儿教师胜任力的研究综述[J].教育现代化.2018(10).
[2]李碧云.幼小衔接问题与对策研究—以阳江市蓓蕾天河湾幼儿园为例[D].青海师范大学.2019.
[3]樊珊.幼儿园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怀仁市幼儿园为例[J].贵州教育.2019(19):22-24.
一、相关概念
(一)社会文化理论
维果茨基将认知活动的产生和发展纳入到文化的发展之中,并由此形成了一种文化历史学说。在其作品传入西方之后,学说得到了更多的认同和尊重,这就是所谓的“社会文化观”。
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父母不断地强制他们的孩子去学习和掌握知识,会使他们感到厌学和暴怒。因此,若父母平日里一丝不苟地跟子女们一同学习,也会从很多维度层面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这样,孩子的好奇心就会被激发出来,变得更加的活跃和有求知欲。这是维果茨基所谓的“社交”的影响,也是我们之前做过父母问卷调查的基础。
(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是瑞士知名的心理学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位儿童心理学创始人。在不同情境下,思考和表达的方法会随著年纪的增加而逐步改变。该学说可划分为四大时期: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这四个阶段。这一时期的幼小衔接,主要是指在早期的计算期,这个时期的幼儿,他们的思想不可逆转,缺少守恒力,不能守恒是这个阶段的主要表现特征。并不能区分有生命与无生命特征,这就是泛灵学,它以自己的视角来观察这个世界,难以理解别人的看法。孩子们要从单纯的以自己为核心、仅有反射性的人,转变为对日常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解释器,这就是幼儿园的迫切需求。这一学说为我们对儿童进行研究奠定了一个很好的依据。
二、存在的问题
(一)幼儿未能普遍形成独立自主意识
家庭依靠家长,幼儿园依靠教师。作者在实践园区中发现,学生对教师和父母的依赖程度更高,比如简单地系鞋带、穿衣、扣纽扣一些大班里的小朋友仍不会。在小学阶段,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和日常生活习惯,小学和幼稚园不一样,小学更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没有哪个教师会永远跟随某个学生,要尽量做到凡事靠自己。
现在家里很多孩子从小就被宠坏了,家里吃饱穿暖,父母不愿意看到他们这么年轻就学习,还怕他们把自己的衣服和墙给弄脏了。在幼稚园有教师协助,虽然生活上没有太大障碍,但仍不能真正的自主性,孩子们只是一次一次地机械的完成家庭作业。由此可见,孩子们缺少独立的能力。
(二)幼儿未能普遍培养起稳定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叶圣陶先生曾经说,“教育其实很容易,就是要养成一个人的好的生活方式。”在学习中培养好的生活方式和提高自己的实力是非常关键的。孩子的好习惯是由父母和教师共同培养出来的,不能只靠其中一方。
一些幼儿园在日程表上没有调整好,教师对此也不是很在意,所以上了小学以后,很多孩子都没有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有效增强幼儿的自主及合作交流意识
在课堂上安排更多的游戏。儿童热爱玩耍是他们的本性,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玩来训练他们。孩子可以玩一些游戏,比如玩手帕、寻找自己的好伙伴,让孩子更好的释放自己的本性,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可以和自己的伙伴玩得很开心,可以互相交流、建立友谊。除了这些,还有一些儿童喜爱的cosplay游戏,让他们参与其中,可以更好地提高他们的社交技能。在玩的过程中,老师要对儿童进行适当的指导,以促进其形成良好的社交行为,成为儿童的楷模。比如,孩子和教师打招呼时,教师要对孩子们笑着打招呼等等。
(二)全面、系统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良好的习惯对孩子未来的人生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小时候就形成的一个习惯,会影响到他的整个人生。
这一切都要父母的帮助和教育,只有父母给予多一点关注,孩子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家里,父母尽量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比如吃饭之前要先洗手,要讲卫生;用勺子和筷子自己进餐;自己穿衣服、穿鞋和系鞋带;自己把自己的玩具等放在一起。在此作者就如何培养孩子的好的习惯、如何培养孩子们的好的行为进行了一些探讨:
(1)对儿童每日的时间表进行了调节。
幼儿园和小学不同,如果不做好充分的心理建设,很容易让学生们养成不良生活习惯。所以,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可以逐渐地对孩子们的日程进行调节。
比如:教师可以减少儿童在幼儿园的午餐休息;增加课堂的时长;适当缩短休息的时长;不定期地进行小学生活的模拟,让他们能够更早地习惯,给他们一些自由的空间,并把他们的小背包收拾好。针对儿童的不同年龄段特征,采用适当的方法,可以充分发挥其潜力。
(2)对儿童给予足够的肯定,并适时地给予他们的激励。
儿童是要被表扬和激励的,在孩子的成绩好的时候,老师要表扬他,让他们继续努力,表扬要从心里说出来,而不是三言两语。小孩子能分辨真假,所以表扬要发自内心,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从内心去接受和认定。
四、结论
综上所述,幼小衔接是幼儿在幼儿园大班到小学一年级这一年多到两年的时间内的学习内容及学习习惯环境的衔接转换。做好大班幼儿幼小衔接的教育对于促进大班幼儿的学习和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有利于促进幼儿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幼儿的学习意识,而且有利于增强幼儿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韩娟,赵灿璨,罗小兰.国内幼儿教师胜任力的研究综述[J].教育现代化.2018(10).
[2]李碧云.幼小衔接问题与对策研究—以阳江市蓓蕾天河湾幼儿园为例[D].青海师范大学.2019.
[3]樊珊.幼儿园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怀仁市幼儿园为例[J].贵州教育.2019(19):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