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核心素养下班主任班级管理探究
【作者】 吴孟雅
【机构】 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幸福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班级管理是保证教学效果以及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生活习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手段。在班级管理中,小学班主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并且在核心素质之下实施班级管理工作能够有效提升班级管理效果。文章分析了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探究核心。
【关键词】 理解能力;核心素养;管理研究
21世纪素养研究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的热点。素养是指人的修养。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不同的年龄阶段素养的培养应有所不同。小学阶段的学生,虽年龄小、心智不成熟,但他们的模仿能力与可塑性都比较强,小学阶段是孩子们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作为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可采用多个方面切入,多种途径强化德育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素养,伴随学生终生发展。
一、营造良好的氛围,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要想更好的实施班级管理工作,就需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况。学生学习的知识、能力以及实践经验等都是班级学习环境的影响者,每一位学生都是班级的组成部分,是重要的一部分,要想创造优质的班级,就需要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其中就包括以下几种方式:第一,在营造良好学习环境的过程中,要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双向发展,从而打破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方式,发展全面性的社会人才,不仅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还要加大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第二,团体氛围的营造。小学班级是一个集体,团体的学习氛围可以影响每一位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进行教学工作,就需要教师对学生保持爱心和耐心,从而引导学生建立相应的管理模式。
二、树立典范,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素养
亲其师,信其道。班主任的人格魅力会对学生终生发展产生直接影响。作为小学班主任,首先应时刻注意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为学生的行为作表率。其次,班主任要加强自身学习,提高教学素质与道德修养,时刻秉承少指挥、多动手,少指责、多参与的理念。除了自己做得好,更要充分发挥班干部的带头作用,做好班里的领头羊,培养良好的责任感,带领全班同学团结、奋进。凡是大小事情,课室每处地方,都包干到位。每个人都积极行动起来,做到处处有岗位,事事有人管。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产生积极影响,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积极向上的班风,渐渐的发现教室干净了、学生的课桌摆齐了、朗朗读书声传来了,优美的歌声飘来了,学生的幸福感强了,老师的成就感多了。
三、培养“三心”,塑造学生良好品格素养
品格是一个为人形象与行为表现的综合体现。学校教育德育为先,从小培养学生的誠实之心、感恩之心、进取之心的好品格,显得尤为重要。鼓励说真话,培养学生诚实之心。我会弄清学生说谎的缘由,鼓励其说真话,耐心讲道理。有一次,教室窗帘上撕裂了一角,我问是谁干的,没人承认,我和善地说:“一个人难免会犯错误了,承认了,改掉了,就是好学生;如果一个人犯了错误还说谎,那就是两个错误了,一个是做的错事,另一个是说谎!不管这个窗帘是谁弄坏了,下课后去办公室找我,说明其中的原因,我们一起想办法把它重新修好,就没事了”。另外,我会为学生创造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和空间,倾听他们的心声,无论对错,让他们自由表达,之后再因势利导,避免学生因为掩饰自己的情感而说谎。坚持向善行动,培养学生感恩之心。
四、加强规范教育,培养学生良好行为素养
习惯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好的习惯能成就好的未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夯实核心素养的基础和前提,作为班主任的我首先强化思想认识,树立正确行为观念。每个学期初,与学生重温《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校校纪校规》《班级班约》等规章制度,正确认识规范,严格遵守、贯彻落实,然后与学生一起制定行之有效的行为习惯养成计划,并细化到每个月、每周,甚至每天。其次注重细节,规范学生行为。如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引导学生遵守纪律,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再次培养学生的整洁规范观,注重教室卫生,课桌椅、书包摆放整齐;每天打扫卫生,包括清扫地面、擦玻璃、擦黑板等等。如此坚持不懈,学生不仅学会了劳动,还会自觉劳动,爱学习、爱劳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必须强化训练,坚持落实,反复巩固,让好习惯伴随学生一生。
五、树立责任意识,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素养
树立责任意识,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是夯实核心素养的重要保证。每个学生都是自己的主人,每个学生都是班级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每个学生都应积极参与班级的管理事务。在自我管理过程中,学生能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加强与他人的沟通、协调能力,从而提高管理效率,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民主意识,班级责任感与荣誉感,最终引导学生培养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约束的良好行为习惯。一是鼓励和帮助学生自主设计。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明确管理目标。如,制定班级管理制度、规划自我学习时间、科学安排班级各项活动等等。二是引导学生加强自我控制。小学生心智尚未完全发育,自我控制较差。如现阶段,很多小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占用大量个人学习时间,导致无法高质量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习目标。我高度重视,加强引导与管理,与学生一起探究沉迷游戏的危害。引导学生自我激励,写下自己的座右铭,贴在教室后面的墙上和座位上、自己房间的墙上,时刻提醒自己。定期组织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引导他们勤锻炼,爱运动,慢慢走出网络游戏的怪圈。
总之,以学生核心素养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已成为教育领域的共识。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思维、品格、行为、能力、公民与社会素养等方面素养的培养,是学校教育的焦点。而学校管理主要以班级管理为主,学生核心素养主要通过班级中师生互动得以落实。班主任作为专业管理班级的主角,是开展班级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是加强学校、家长沟通的桥梁。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班主任应走下权威代表的神台,坚持以学生为本,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努力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王志.论教师专业的核心素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
[2]张和.中小学班主任情感素质结构与提升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10.
【关键词】 理解能力;核心素养;管理研究
21世纪素养研究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的热点。素养是指人的修养。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不同的年龄阶段素养的培养应有所不同。小学阶段的学生,虽年龄小、心智不成熟,但他们的模仿能力与可塑性都比较强,小学阶段是孩子们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作为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可采用多个方面切入,多种途径强化德育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素养,伴随学生终生发展。
一、营造良好的氛围,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要想更好的实施班级管理工作,就需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况。学生学习的知识、能力以及实践经验等都是班级学习环境的影响者,每一位学生都是班级的组成部分,是重要的一部分,要想创造优质的班级,就需要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其中就包括以下几种方式:第一,在营造良好学习环境的过程中,要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双向发展,从而打破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方式,发展全面性的社会人才,不仅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还要加大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第二,团体氛围的营造。小学班级是一个集体,团体的学习氛围可以影响每一位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进行教学工作,就需要教师对学生保持爱心和耐心,从而引导学生建立相应的管理模式。
二、树立典范,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素养
亲其师,信其道。班主任的人格魅力会对学生终生发展产生直接影响。作为小学班主任,首先应时刻注意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为学生的行为作表率。其次,班主任要加强自身学习,提高教学素质与道德修养,时刻秉承少指挥、多动手,少指责、多参与的理念。除了自己做得好,更要充分发挥班干部的带头作用,做好班里的领头羊,培养良好的责任感,带领全班同学团结、奋进。凡是大小事情,课室每处地方,都包干到位。每个人都积极行动起来,做到处处有岗位,事事有人管。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产生积极影响,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积极向上的班风,渐渐的发现教室干净了、学生的课桌摆齐了、朗朗读书声传来了,优美的歌声飘来了,学生的幸福感强了,老师的成就感多了。
三、培养“三心”,塑造学生良好品格素养
品格是一个为人形象与行为表现的综合体现。学校教育德育为先,从小培养学生的誠实之心、感恩之心、进取之心的好品格,显得尤为重要。鼓励说真话,培养学生诚实之心。我会弄清学生说谎的缘由,鼓励其说真话,耐心讲道理。有一次,教室窗帘上撕裂了一角,我问是谁干的,没人承认,我和善地说:“一个人难免会犯错误了,承认了,改掉了,就是好学生;如果一个人犯了错误还说谎,那就是两个错误了,一个是做的错事,另一个是说谎!不管这个窗帘是谁弄坏了,下课后去办公室找我,说明其中的原因,我们一起想办法把它重新修好,就没事了”。另外,我会为学生创造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和空间,倾听他们的心声,无论对错,让他们自由表达,之后再因势利导,避免学生因为掩饰自己的情感而说谎。坚持向善行动,培养学生感恩之心。
四、加强规范教育,培养学生良好行为素养
习惯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好的习惯能成就好的未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夯实核心素养的基础和前提,作为班主任的我首先强化思想认识,树立正确行为观念。每个学期初,与学生重温《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校校纪校规》《班级班约》等规章制度,正确认识规范,严格遵守、贯彻落实,然后与学生一起制定行之有效的行为习惯养成计划,并细化到每个月、每周,甚至每天。其次注重细节,规范学生行为。如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引导学生遵守纪律,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再次培养学生的整洁规范观,注重教室卫生,课桌椅、书包摆放整齐;每天打扫卫生,包括清扫地面、擦玻璃、擦黑板等等。如此坚持不懈,学生不仅学会了劳动,还会自觉劳动,爱学习、爱劳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必须强化训练,坚持落实,反复巩固,让好习惯伴随学生一生。
五、树立责任意识,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素养
树立责任意识,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是夯实核心素养的重要保证。每个学生都是自己的主人,每个学生都是班级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每个学生都应积极参与班级的管理事务。在自我管理过程中,学生能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加强与他人的沟通、协调能力,从而提高管理效率,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民主意识,班级责任感与荣誉感,最终引导学生培养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约束的良好行为习惯。一是鼓励和帮助学生自主设计。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明确管理目标。如,制定班级管理制度、规划自我学习时间、科学安排班级各项活动等等。二是引导学生加强自我控制。小学生心智尚未完全发育,自我控制较差。如现阶段,很多小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占用大量个人学习时间,导致无法高质量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习目标。我高度重视,加强引导与管理,与学生一起探究沉迷游戏的危害。引导学生自我激励,写下自己的座右铭,贴在教室后面的墙上和座位上、自己房间的墙上,时刻提醒自己。定期组织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引导他们勤锻炼,爱运动,慢慢走出网络游戏的怪圈。
总之,以学生核心素养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已成为教育领域的共识。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思维、品格、行为、能力、公民与社会素养等方面素养的培养,是学校教育的焦点。而学校管理主要以班级管理为主,学生核心素养主要通过班级中师生互动得以落实。班主任作为专业管理班级的主角,是开展班级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是加强学校、家长沟通的桥梁。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班主任应走下权威代表的神台,坚持以学生为本,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努力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王志.论教师专业的核心素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
[2]张和.中小学班主任情感素质结构与提升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