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隆林中学物理学科力学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作者】 赵 剑

【机构】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隆林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当今时代教育教学在呼唤着“学会认识、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创新”的人才,而学好物理学科是未来人才必备的能力之一,然而现行的物理教学现状依然不乐观,特别是边远地区的学生在学习物理学科上表现特别明显,因此想通过本次调查分析隆林中学学生学习物理内容存在的困难及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出现的教学弊端,因为力学内容占高考内容的50%以上,所以特在力学方面将加大力度分析,以达到对物理学习情况进行思考和探讨。
  【关键词】 物理力学;教学;现状调查

  力学内容占高中物理内容半数以上,因而提高力学教学效率是高中物理教学的关键。追寻我校物理力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对促进我校教师提高力学教学效率和质量有很大的帮助。笔者对隆林中学的学生进行不同年级组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38份,收回有效问卷430份,有效收回率为98.2%。问卷共设28个问题,主要涉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及关心的力学问题和物理教师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法等方面,以便了解隆林中学物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望。
  一、调查结果
  (一)学生期望
  从学生期望物理教师在教学中作用问题角度来看,教师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上,回答“重要性”“一般”“不重要”的学生分别占85.5%、10.7%、3.8%,而85.5%的学生期望教师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方法比重较大。
  从“您认为哪种学习方法对物理力学学习效果更佳”这个问题来看,回答“教师授课”“学生自学”“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的占比分别为27.6%、24.4%和48%,可见约占半数的学生期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学习方法。可见教师备课要从学生的学的角度进行切入,为学生学习服务的重要性。
  从“物理力学而言,课后学习目标是否明确”这个问题看,回答“明确”“不明确”“开始明确后来模糊”的百分比分别是50%、7.2%、42.8%,这说明半数的学生学习目标尚未明确,期待老师给予指明与培养,所以在学生认识方面还是要加强学习的明确性。
  (二)教学现状
  从第18题问题上学生认为物理教师教学时强调的教学目的的回答来看,“知识的灌输”“发展学生的能力”“传授学习方法”和“应付考试”的分别占45.3%、27.8%、20.8%和6.1%。差不多半数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没有满足学生能力的需要。可见,在教学目的上,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需求期望,没有做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而是以灌输性的教学为主。
  学生对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关心、尊重学生上,认为教师“很少”“较少”“有时”“经常”的回答分别占3.3%、5.3%、22.7%、68.7%。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对目前的师生关系还比较满意。
  然而在教师权威方面,仅有4.2%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权威应该建立在“制度强制性上”,95.8%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权威应建立在“教师个人内在的素质、能力和对学生的关爱上”。但事实上,63.4%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将权威建立在制度强制性(如考试、惩罚权)上,有36.6%的学生认为“很少”和“较少”出现这种情况。根据调查结果不难推测,教师如果一贯将自己的权威建立在制度强制性上,势必导致师生关系走向非人性化,使教学变成生硬的强制行为。只有扎根于教师自身修养的权威才是内在化的权威,才有利于互动、信任、理解和民主师生关系的建立。
  二、结果分析
  (一)只注重传统知识的传授与灌输,用背诵的方式作为获取物理知识的主要途径,将学生作为纯粹知识的载体或解题机器,忽视对学生物理逻辑思维的培养,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会很理想,更是缺乏了创新能力。如只知道一味地利用牛顿定律解题,其结果是所得的有关牛顿定律知识的零碎化和表面化的层面,而无法获得系统化的知识,更谈不上发现牛顿定律的局限性,进而去探究创新了。
  (二)只注重自然科学现象,而忽视从整体上和本质上认识自然科学和物理学的主要现象和规律的内在联系。如只知道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不知道其辩证的统一,只知道客观存在的电、磁的规律,不知道其本质上的一致性等,特别是在运用力学知识解答时不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其实这些知识都是从基本的作用力(前期力的分析是基础)重力、弹力、摩擦力、安培力、洛伦兹力、万有引力的受力分析上可以很好解决。
  (三)只注重课本上纯学科知识的纵向挖掘和强化训练,而忽视学科的横向拓展、边缘渗透,尤其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联系。如在进行求解力的大小时可以运用数学的三角函数、正玄定理、余弦定理解答。
  (四)命题只注重过度的抽象,牵强附会,生编硬造,而与实际情况脱节,甚至出现故弄玄虚地搞文字游戏式题,忽略对学生各种思维的训练,无法使学生训练转化成他们自己的能力,这是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题目文字的叙述甚至超过500字,增加学生阅读量和理解难度,弱化了物理知识。
  (五)实验教学只要求学生听懂、看懂,教条地死记住,老师在解题技巧上下太大的功夫,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于是形成学生的动手能力普遍偏差的状况,解题能力强,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限,知识的迁移能力很弱。
  (六)目前最大的弊病就是它的工业化生产模式。统一时间、统一内容、统一目标、统一方法,高度的统一导致高度的封闭,学生的个性被禁锢在单一僵化的教育模式中。受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教师只是依据知识的应用性和教学便利性选取教学内容,原原本本传授指定内容,使得课堂教学“满堂灌,千篇一律”,以知识的灌输为目标,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要,忽视学生能力、情感和个性的培养。
  三、改进方法探讨
  (一)教学方法
  1.课前预习
  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内容让学生提前预习,特别是动手为切入的内容,给学生动手,要求学生把动手遇到的问题写成心得或提出遇到的困惑。从形式上看,这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在没有教师的具体指导的情况下自我感受、学习新知识,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独立主。结合教材的知识性、逻辑性强的特点,预习时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分析教材,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从教学效果上看,有预习的学生对教学内容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也有一些困惑,这样学生通过思考,带着问题来听课,有利于提高上课效率。在力学的学习,一定要随时动手画图,受力分析,上课时跟老师对比区分对错。
  2.有效课堂
  课堂教学要灵活多样,主要有教师讲授、师生讨论等多种形式。应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给学生留下提出问题的时间,鼓励学生质疑教师、质疑文献。这样,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有利于大家在争辩中掌握正确的物理概念,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探索精神。例如在运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时要进行受力分析,确定始末位置,鼓励学生讨论和抓住关键点,从而保证在一节课堂上明白动能定理的要素和解决方法。
  3.辅导答疑
  教师应对学生课堂上和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答疑一般采用一对一的谈话方式较好,这样既可使学生改变对物理的学习态度,又能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另外,如有条件可建立网上答疑系统,方便学生迅速地观看、解疑等。像物体的平衡(正交分解、三角形法则、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对力的分析要到位)都是关于力的有效运用。
  (二)教学手段
  1.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在物理教学中,要辩证地看待和分析传统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正确地处理好多媒体和传统教学手段之间的关系,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率。对一些难懂的理论内容,可以结合传统教学方式和多媒体技术灵活应用并穿插于整个课堂教学中,使传统面授与多媒体教学相辅相成、浑然一体。如在通电导线在磁场中的运动时,结合多媒体展示运动情况,利用受力分析把受力情况一一画出,方便学生在视觉效果上掌握知识点。
  2.建立开放实验室
  开放实验室应以培养个性、激励兴趣为指导思想,为学生提供开放、自主的实验环境。当然这些要求在学校上难以开展,但是我们老师不能没有这种意识,只有形成开发性意识才能在教学上时刻往现代化教学发展。
  四、志存高远,砥砺前行
  教师的知识储存的“质”和“量”必须转变。时代的迅猛发展,知识更新的周期日益缩短,物理教师目前所拥有现成的物理知识决不能还是停留在教材上,那些“小物块在斜面上滑来滑去,质点在直线上动来动去,万有引力的知识”等等不现实又过度抽象的模型来颠来倒去,翻来复去地讲解和训练上,而是要跳出教材这一“围墙”,运用课前知识加强训练。同时,根据社会的需求以新的教育观点去领悟教材本质和内涵以改变知识储存的“质”,要广采信息、博览群书,努力增加知识储存的“量”,以增加自己的学养和文化底蕴,要变“学生有一碗水,教师须有一桶水”的旧的知识观念为“学生有碗水,教师要有一眼不竭的智慧源泉”新的知识水准。把力学内容融合到电学、光学等上,才能够把高中物理知识教传授到位,学生学有所用,高考中才能有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朱纯.从高考改革谈大学物理教学.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5.
  [2]赵永标.大学物理和中学物理教学的衔接.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4).
  [3]李景志.新课程教学设计.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阎金泽.物理教学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