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探讨优化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策略
【作者】 李玉山
【机构】 山东省青岛市平度东阁街道崔召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教师通过优化整体性欣赏教学的质量能够丰富学生的审美鉴赏体验,增加学生的课堂互动次数和表达欲望。艺术欣赏课程不同于其他文化课程,这是一门全面而富有挑战性的课程。为使这门课程成功,我们要考虑学生的特点,并真正理解为什么提供艺术欣赏课程,使美术教育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培养高尚情感,促进智力、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的有力工具”。教师应结合生活中的各种美感,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发现美感,从而使他们能够致力于艺术的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和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活动、作业设计方法时,要重视活跃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热情,让他们在利用系统美术知识的基础上探究作品中的细节内容,理解其中包含的深刻内涵,有效唤醒学生的整体性生活体验,形成学生立体的联想和想象,有效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关键词】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实践方法;课堂引领
一、开展整体性导入教学,引导学生联想生活经验
整体性欣赏教学的开展需要教师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来优化整个美术课堂教学过程,教师要将整体性欣赏教学理念应用到培养和发展学生欣赏美术作品过程中,创设生动的美术欣赏教学情境。在设计导入教学时,美术教师要利用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美术作品或者其他图片和音频来丰富导入环节,让学生可发挥自己的细致观察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对作品中涉及到的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引领学生围绕这些信息联系日常生活和情感经历,让他们对美术作品有更加生动形象的理解和认识。学生可自由表达自己在导入环节中获得的所知所感,教师也应通过一一点评和及时点拨的方式来丰富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保证导入环节初步欣赏的整体性。例如,教学《色彩的冷与暖》时,应通过开展整体性的教学导入来初步发展学生对冷暖色调的认识。教师要利用教学课件向学生展示朝霞、夕阳等常见的暖色调生活场景的图片和动画,让学生从中获得生动形象的学习体验。并引领学生围绕自己的生活经验尝试分享自己所了解的冷暖色调场景和事物,有效增加课堂生成性资源,让学生对生活经验有更加整体的审美认识。之后,教师要对学生分享的冷暖色调场景进行一一评价和及时点拨,进一步完善学生对冷暖色调的理解和认知,确保导入欣赏环节的整体性。
二、突破传统教学观念约束,激发学生创造灵感
中国画技艺习得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超越与自主创造的过程。学生的审美感知力、文化素养不同,对待中国画学习、创作的态度便有所差异。美术教学讲求因材施教,注重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开展个性化表达和创作,为学生构建更加自由、开放的国画创作情境,从学生的心理、精神入手,增强其对国画艺术的认同感和对国画学习创作的主动性。同时,教师作为国画教学的主导者,需要积极发挥自身的启发、指引、纠正以及组织的作用,为学生展示更加丰富且风格各异的国画作品,使学生在欣赏中积累国画创作素材,并在教师的指导与其他学生的帮助下形成个性化的创作风格。以《写意蔬果》为例,教师在正式授课前可向学生讲授齐白石的事迹,使其体会到齐白石对传承传统文化、提升艺术造诣的不懈追求,进而培养学生坚毅的品质和文化自觉,使其勇于面对并克服国画学习中的困难。同时,教师可齐白石的经典作品为例,如《墨虾》《蛙声十里出山泉》等,让学生在欣赏作品后表达自己的见解,体会干湿墨色之间的区别,尝试以动物为题材创作国画作品,以此增强国画教学的实效。
三、优化美术欣赏作业内容,发展学生的鉴赏能力
小学美术教师要想促进整体性欣赏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就要在多个美术教学环节中尝试不同的整体性欣赏教学方法。为此,教师要多加利用美术作业这一环节来进一步推进整体性欣赏教学的开展,引领学生结合课上所学鉴赏方法来欣赏自己感兴趣的经典美术作品。结合古今中外的优秀绘画艺术、雕刻艺术等表达自己对美术的个性观点和独特见解,从美术作品的创作灵感、主题、色彩、结构、派别等多个方面对其有更加整体的认知。例如,教学《夸张的脸》时,要在设计作业时组织学生利用工具书、互联网等手段收集和整理自己感兴趣的肖像艺术品,对古今中外的名人肖像进行细致的分析,学生要从肖像人物的信息、创作者的目的、艺术技巧的应用等角度对作品有更为整体性的认识,并在分析的同时表达自己对肖像艺术的个性认识和理解,有效完善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四、从心理层面分析欣赏特征
蓝色的天空、鲜红的花朵、碧绿的树叶、黄色的果实,这些色彩鲜艳的颜色让学生为之兴奋,更容易接受。如果让学生在黑白的图片和艳丽的图片之间做出选择,顾名思义,对艳丽的图片会有更加强烈的反应。学生在对美术作品欣赏的时候,总是不能非常全面。不是注意细节忽略整体,就是注意整体忽略细节,都只是凭借第一印象欣赏作品。有很强的无意识性,大多都是随情绪变化而变化。他们对作品的兴奋性都只是短暂的,在心灵上很容易得到满足,不能够在较长的时间内增长对作品的感受能力。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联想画面并对作品进行评判。对于那些可反应学生心理,日常生活的艺术作品,都可让他们轻易接受,并且作为自己实践的依据。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要在视觉以及听觉记忆上下功夫。教师要对一些重要作品加深讲解,运用音乐的教学会更加成功。
五、结语
总之,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师要根据课本知识内容和学生学情特点,让学生对美术课堂产生兴趣与热情,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同时提高小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创造力,使学生的个人素质整体提高。在小学美术素质教育的课堂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自身的不断学习创新独特的教学方法,以灌输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真正将教学工作应用于美术教学。教师要在课堂上为学生分析美术作品,使其欣赏美术传达的情感,激发其创作欲,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创造关注美、感受美的教学环境,学生在利用美术鉴赏技巧欣赏和评价作品时能够获得更加系统的审美体验,对发展和完善他们的个性审美能力有着积极意义。教师应从学生角度出发,通过传授整体性的审美鉴赏方法来满足本班学生的审美需求,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祝林.微课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应用[J].江西教育,2020(36):91.
[2]武琳.培养学生美术鉴赏力的途径探索[J].美与时代,2019(10):89-90.
[3]贾建枚.浅谈小学美术课堂欣赏教学[J]才智,2020(09):206.
[4]王婷.素质教育背景下如何开展小学美术教学探究[J].2019(24):191.
【关键词】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实践方法;课堂引领
一、开展整体性导入教学,引导学生联想生活经验
整体性欣赏教学的开展需要教师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来优化整个美术课堂教学过程,教师要将整体性欣赏教学理念应用到培养和发展学生欣赏美术作品过程中,创设生动的美术欣赏教学情境。在设计导入教学时,美术教师要利用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美术作品或者其他图片和音频来丰富导入环节,让学生可发挥自己的细致观察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对作品中涉及到的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引领学生围绕这些信息联系日常生活和情感经历,让他们对美术作品有更加生动形象的理解和认识。学生可自由表达自己在导入环节中获得的所知所感,教师也应通过一一点评和及时点拨的方式来丰富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保证导入环节初步欣赏的整体性。例如,教学《色彩的冷与暖》时,应通过开展整体性的教学导入来初步发展学生对冷暖色调的认识。教师要利用教学课件向学生展示朝霞、夕阳等常见的暖色调生活场景的图片和动画,让学生从中获得生动形象的学习体验。并引领学生围绕自己的生活经验尝试分享自己所了解的冷暖色调场景和事物,有效增加课堂生成性资源,让学生对生活经验有更加整体的审美认识。之后,教师要对学生分享的冷暖色调场景进行一一评价和及时点拨,进一步完善学生对冷暖色调的理解和认知,确保导入欣赏环节的整体性。
二、突破传统教学观念约束,激发学生创造灵感
中国画技艺习得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超越与自主创造的过程。学生的审美感知力、文化素养不同,对待中国画学习、创作的态度便有所差异。美术教学讲求因材施教,注重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开展个性化表达和创作,为学生构建更加自由、开放的国画创作情境,从学生的心理、精神入手,增强其对国画艺术的认同感和对国画学习创作的主动性。同时,教师作为国画教学的主导者,需要积极发挥自身的启发、指引、纠正以及组织的作用,为学生展示更加丰富且风格各异的国画作品,使学生在欣赏中积累国画创作素材,并在教师的指导与其他学生的帮助下形成个性化的创作风格。以《写意蔬果》为例,教师在正式授课前可向学生讲授齐白石的事迹,使其体会到齐白石对传承传统文化、提升艺术造诣的不懈追求,进而培养学生坚毅的品质和文化自觉,使其勇于面对并克服国画学习中的困难。同时,教师可齐白石的经典作品为例,如《墨虾》《蛙声十里出山泉》等,让学生在欣赏作品后表达自己的见解,体会干湿墨色之间的区别,尝试以动物为题材创作国画作品,以此增强国画教学的实效。
三、优化美术欣赏作业内容,发展学生的鉴赏能力
小学美术教师要想促进整体性欣赏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就要在多个美术教学环节中尝试不同的整体性欣赏教学方法。为此,教师要多加利用美术作业这一环节来进一步推进整体性欣赏教学的开展,引领学生结合课上所学鉴赏方法来欣赏自己感兴趣的经典美术作品。结合古今中外的优秀绘画艺术、雕刻艺术等表达自己对美术的个性观点和独特见解,从美术作品的创作灵感、主题、色彩、结构、派别等多个方面对其有更加整体的认知。例如,教学《夸张的脸》时,要在设计作业时组织学生利用工具书、互联网等手段收集和整理自己感兴趣的肖像艺术品,对古今中外的名人肖像进行细致的分析,学生要从肖像人物的信息、创作者的目的、艺术技巧的应用等角度对作品有更为整体性的认识,并在分析的同时表达自己对肖像艺术的个性认识和理解,有效完善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四、从心理层面分析欣赏特征
蓝色的天空、鲜红的花朵、碧绿的树叶、黄色的果实,这些色彩鲜艳的颜色让学生为之兴奋,更容易接受。如果让学生在黑白的图片和艳丽的图片之间做出选择,顾名思义,对艳丽的图片会有更加强烈的反应。学生在对美术作品欣赏的时候,总是不能非常全面。不是注意细节忽略整体,就是注意整体忽略细节,都只是凭借第一印象欣赏作品。有很强的无意识性,大多都是随情绪变化而变化。他们对作品的兴奋性都只是短暂的,在心灵上很容易得到满足,不能够在较长的时间内增长对作品的感受能力。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联想画面并对作品进行评判。对于那些可反应学生心理,日常生活的艺术作品,都可让他们轻易接受,并且作为自己实践的依据。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要在视觉以及听觉记忆上下功夫。教师要对一些重要作品加深讲解,运用音乐的教学会更加成功。
五、结语
总之,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师要根据课本知识内容和学生学情特点,让学生对美术课堂产生兴趣与热情,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同时提高小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创造力,使学生的个人素质整体提高。在小学美术素质教育的课堂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自身的不断学习创新独特的教学方法,以灌输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真正将教学工作应用于美术教学。教师要在课堂上为学生分析美术作品,使其欣赏美术传达的情感,激发其创作欲,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创造关注美、感受美的教学环境,学生在利用美术鉴赏技巧欣赏和评价作品时能够获得更加系统的审美体验,对发展和完善他们的个性审美能力有着积极意义。教师应从学生角度出发,通过传授整体性的审美鉴赏方法来满足本班学生的审美需求,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祝林.微课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应用[J].江西教育,2020(36):91.
[2]武琳.培养学生美术鉴赏力的途径探索[J].美与时代,2019(10):89-90.
[3]贾建枚.浅谈小学美术课堂欣赏教学[J]才智,2020(09):206.
[4]王婷.素质教育背景下如何开展小学美术教学探究[J].2019(24):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