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核心素养视野下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
【作者】 杨利银
【机构】 云南红河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核心素养为教育一线的教师,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了重要导向,应当将核心素养融入师范生培养的全过程,不断提升师范生专业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以为师范生的就业及其未来职业发展提供关键保障。对此,本文从师范生核心素养的构成出发,针对如何推进核心素养融入师范生培养活动,进而促进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发展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 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
一、师范生核心素养与教学实践能力概述
(一)师范生核心素养
相较于普通高校学生,师范生的核心素养具有特殊性,由两部分构成,分别是师范生核心素养和核心素养。师范生核心素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木,主要可分为文化其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在学习知识期间形成的品质和能力,具体包括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品格。
(二)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
在师范生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学实践能力主要指师范生在课堂教学期间,为达到课堂教学目标而必须具备的教育能力,教学组织能力,教学资源整合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简而言之,就是教师将自身知识以及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加工,进而应用于课堂教学,并促进学生成长发展的能力。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意义
(一)促进师范生职业发展的现实需求
师范生在些业以后需要进入教育行业,而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则是决定师范生能否顺利实现就业,实现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从现阶段高校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现状来看,高校在课程设置、实习培训、学科教学等方面逐步推进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但或多或少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发展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职业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二)推进高校师范专业建设的必然要求
高校师范专业的根本目的在干培养德才兼备的教育人才,使其具备专业的学科知识,教育理论,教学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可以倒逼高校推进师范课程设置,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持续优化,提升人才培养效果和师范专业建设水平。同时,师范专业建设可以为其他学科专业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提供范本和经验,进而助力高校全面提升师范专业办学水平,为党和国家、社会和学校持续输送优秀的教育人才。
三、高校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策略
(一)强化学生自我认同与职业认同
职业认同不足是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发展不足的重要表现,针对这一问题,学校方面应当针对师范生开展职业规划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使师范生具备完善的职业发展规划,能够形成正确的职业认知,不断增强师范生的职业认同。一方面,学校应当合理安排职业规划教学,确保每学期都开设有职业生涯课程,推进职业规划教育常态化开展。另一方面,师范专业教师应当在教学中融入职业规划元素,帮助师范生强化职业认知,对自身职业发展作出明确规划。学校推进人文教育,引导师范生在人文类课程学习期间进行自我思考,强化自我认知,了解自身的优缺点和兴趣特长,使且且有准确的自我评价,能够辩证地看待自身的性格特点和未来发展,同时,在学校推进人文教合的背暑下,师范生应当主动涉猎人文知识,这对干师范生的人文修养,文化品格和自我认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促进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发展的必要前提。
(二)完善课程设置,推进实践课程建设
培养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应当以实践课程为依托,从高校师范专业教学情况来看,高校应当积极推进师范专业课程建设。具体而言,应当从以下方面开展。
一是完善实践类课程结构,着眼于培养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首先,需要结合学生职业发展需求,学习需求设置实践性课程,从理论教学,案例分析,技能模拟和实践模拟四方面出发,构建以理论知识为其础,案例分析为关键,技能模拟为支撑。实践模拟为核心的实践课程体系,全面促进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发展。结合核心素养要求,师范生需要具备扎实的文化基础,故而基础理论课程是必不可少的,应当组织师范生积极学习理论课程,堂握学科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设置实践课程,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此外,应当优化实践课程设置,使学生在大一、大二阶段逐步接触实践教学,进而为大三阶段的实践教学,实践实习做好铺垫,也能促进学生教学实践能力阶段性发展。
二是组织实践类比赛,实现以赛促学、以赛助学。学校可以组织实践类教学比赛,组织师范生参与教学比赛,并邀请专业教师作为评委,针对学生的比赛成果进行点评,使学生在比赛期间实现教学实践能力的发展。学校可以设置专业类教学比赛,如教学技能大赛、微格教学比赛、教师公招模拟大赛等等。
(三)优化实践教学评价,提升教学评价全面性、有效性
对师范生的培养,学校和师范专业教师应当做好教学评价,既要通过教学评价诊断学生教学实践能力发展情况,也要利用教学评价指导学生教学实践能力进一步发展。具体而言,学校应当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不仅重视学生的期中、期末考核,更要将学生的在校表现、日常学习表现融入教学评价。例如,学生在实践类比赛期间取得良好成绩,这可以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参考依据,进而适当提升教学评价,以此发挥实践教学评价的激励作用。同时,教师应当开展指导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并推进教学评价主体多元化,一方面,教师关注学生教学实践能力发展现状,并针对学生在教学实践能力发展期间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关的指导建议,实现指导性教学评价,另一方面,教师应当将学生不同阶段的教学实践评价记录在册,从而判断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是否得到提升,也能判断学生是否处干发展,进步状态。此外,教师应当鼓励师范生对其自身的教学实践能力展开评价,实现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相融合,进而帮助师范生更客观、更准确地审视自身的教学实践能力发展状况,并制定下一步的学习计划,从而实现自我督促、自主学习,不断提升其教学实践能力。
核心素养对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在此背景下,学校、专业教师,师范生三方主体应当共同重视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意义,立足于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发展现状及培养期间存在的问题,从职业认同,自我认同,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评价笔方面采取措施,和极推进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持续发展,为学生的就业及职业发展提供关键保障。
参考文献:
[1]符晓琴.高职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培养[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2.
[2]杨萍,地方应用型高校师范生培养模式研究[J].校园,2011.
【关键词】 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
一、师范生核心素养与教学实践能力概述
(一)师范生核心素养
相较于普通高校学生,师范生的核心素养具有特殊性,由两部分构成,分别是师范生核心素养和核心素养。师范生核心素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木,主要可分为文化其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在学习知识期间形成的品质和能力,具体包括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品格。
(二)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
在师范生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学实践能力主要指师范生在课堂教学期间,为达到课堂教学目标而必须具备的教育能力,教学组织能力,教学资源整合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简而言之,就是教师将自身知识以及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加工,进而应用于课堂教学,并促进学生成长发展的能力。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意义
(一)促进师范生职业发展的现实需求
师范生在些业以后需要进入教育行业,而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则是决定师范生能否顺利实现就业,实现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从现阶段高校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现状来看,高校在课程设置、实习培训、学科教学等方面逐步推进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但或多或少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发展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职业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二)推进高校师范专业建设的必然要求
高校师范专业的根本目的在干培养德才兼备的教育人才,使其具备专业的学科知识,教育理论,教学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可以倒逼高校推进师范课程设置,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持续优化,提升人才培养效果和师范专业建设水平。同时,师范专业建设可以为其他学科专业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提供范本和经验,进而助力高校全面提升师范专业办学水平,为党和国家、社会和学校持续输送优秀的教育人才。
三、高校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策略
(一)强化学生自我认同与职业认同
职业认同不足是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发展不足的重要表现,针对这一问题,学校方面应当针对师范生开展职业规划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使师范生具备完善的职业发展规划,能够形成正确的职业认知,不断增强师范生的职业认同。一方面,学校应当合理安排职业规划教学,确保每学期都开设有职业生涯课程,推进职业规划教育常态化开展。另一方面,师范专业教师应当在教学中融入职业规划元素,帮助师范生强化职业认知,对自身职业发展作出明确规划。学校推进人文教育,引导师范生在人文类课程学习期间进行自我思考,强化自我认知,了解自身的优缺点和兴趣特长,使且且有准确的自我评价,能够辩证地看待自身的性格特点和未来发展,同时,在学校推进人文教合的背暑下,师范生应当主动涉猎人文知识,这对干师范生的人文修养,文化品格和自我认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促进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发展的必要前提。
(二)完善课程设置,推进实践课程建设
培养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应当以实践课程为依托,从高校师范专业教学情况来看,高校应当积极推进师范专业课程建设。具体而言,应当从以下方面开展。
一是完善实践类课程结构,着眼于培养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首先,需要结合学生职业发展需求,学习需求设置实践性课程,从理论教学,案例分析,技能模拟和实践模拟四方面出发,构建以理论知识为其础,案例分析为关键,技能模拟为支撑。实践模拟为核心的实践课程体系,全面促进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发展。结合核心素养要求,师范生需要具备扎实的文化基础,故而基础理论课程是必不可少的,应当组织师范生积极学习理论课程,堂握学科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设置实践课程,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此外,应当优化实践课程设置,使学生在大一、大二阶段逐步接触实践教学,进而为大三阶段的实践教学,实践实习做好铺垫,也能促进学生教学实践能力阶段性发展。
二是组织实践类比赛,实现以赛促学、以赛助学。学校可以组织实践类教学比赛,组织师范生参与教学比赛,并邀请专业教师作为评委,针对学生的比赛成果进行点评,使学生在比赛期间实现教学实践能力的发展。学校可以设置专业类教学比赛,如教学技能大赛、微格教学比赛、教师公招模拟大赛等等。
(三)优化实践教学评价,提升教学评价全面性、有效性
对师范生的培养,学校和师范专业教师应当做好教学评价,既要通过教学评价诊断学生教学实践能力发展情况,也要利用教学评价指导学生教学实践能力进一步发展。具体而言,学校应当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不仅重视学生的期中、期末考核,更要将学生的在校表现、日常学习表现融入教学评价。例如,学生在实践类比赛期间取得良好成绩,这可以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参考依据,进而适当提升教学评价,以此发挥实践教学评价的激励作用。同时,教师应当开展指导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并推进教学评价主体多元化,一方面,教师关注学生教学实践能力发展现状,并针对学生在教学实践能力发展期间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关的指导建议,实现指导性教学评价,另一方面,教师应当将学生不同阶段的教学实践评价记录在册,从而判断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是否得到提升,也能判断学生是否处干发展,进步状态。此外,教师应当鼓励师范生对其自身的教学实践能力展开评价,实现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相融合,进而帮助师范生更客观、更准确地审视自身的教学实践能力发展状况,并制定下一步的学习计划,从而实现自我督促、自主学习,不断提升其教学实践能力。
核心素养对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在此背景下,学校、专业教师,师范生三方主体应当共同重视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意义,立足于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发展现状及培养期间存在的问题,从职业认同,自我认同,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评价笔方面采取措施,和极推进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持续发展,为学生的就业及职业发展提供关键保障。
参考文献:
[1]符晓琴.高职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培养[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2.
[2]杨萍,地方应用型高校师范生培养模式研究[J].校园,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