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析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作者】 贺 然

【机构】 黑龙江省大庆市东方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于4月正式落地,进一步明确了核心素养的内涵。其中对于文化自信的要求是“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文教学中,古诗文与传统文化休戚相关,学习古诗文不失为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学习中华文化的契机。此外,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与其他版本的教材相比,最大的闪光点莫过于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增加了古诗文篇目。因此,本文聚焦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篇目,分析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现状,探究教学策略的优化措施,以期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古诗文教学;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聚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智慧,奔腾在波涛汹涌的历史长河中。孔子的思想主张,仍然闪着时代的光芒;四大名著,仍然伴着孩童们进入梦乡;琴棋书画仍然在中国人的指尖流淌……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探索、研究、学习。因此在初中古诗文教学要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释放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可是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许多阻碍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因素,这让语文教师们头疼不已。
  通过对本校初中师生使用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在古诗文中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况进行随堂听课、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中,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为笔者找出解决办法助力。
  一、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现状
  (一)学生层面
  1.浮云遮望眼
  如今泛娱乐化的社会背景影响下,身边的学生,对意境浅显的流行歌曲脱口而出,字字珠玑的古诗文却吞吞吐吐;他们介绍动漫游戏时头头是道,赏析古诗词时哑口无言;他们对偶像的生日历历在目,传统节日、民族英雄等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在学生们的精神似乎在互联网+的丛林里迷失了方向。放学放假之余,手机不离手,网络流行语不离口,书架上的书籍早已蒙了灰。
  2.任他明月下西楼
  古诗文跨越千年来到学生的面前,却披着神秘的外衣。文言文中“之乎者也、古今异义词、通假字、文言句式”,古诗中“律诗绝句、平仄相对、意象意境”令学生们叫苦不迭,如果不借助工具书根本无从下手,理解古诗文的含义,已经累得满头大汗,根本无心关注其背后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加之,古诗文教学,大多教师都会采用传统的古诗文教法,通过逐字逐句的翻译,理解文本大意,学生哪能提起兴趣?课上学生沦为记笔记机器,课下学生沦为背诵古诗文的复读机,书本上密密麻麻的注释,学生哪里会觉得它们可爱?第一印象已然如此,其背后所体现的传统文化,学生哪里会去关心?于学生而言,只知道考试会考古诗文,始终在被动学习,无法建立起古诗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联系。
  (二)教师层面
  1.纸上得来终觉浅
  伴随着统一教材、课标改革、中考改革的推进,这些如浪潮般向教育界奔涌而来。其实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明白,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要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思想觉悟上去了,但是行动并未跟上。为了省事的需要、为了应试的需要、为了进度的需要,特别是许多有经验的教师不愿去深入研究,整合课本内容,其实每一篇古诗文想要讲得深入、讲出传统文化的韵味,需要语文教师在备课时下足功夫,有时不是一人之功,而是需要学校语文组集体智慧的结晶。有些教师可能在实际教学中确实做出了改变,但依旧是“新瓶装旧酒”,对于古诗文中涉及的传统文化研究较浅,隔靴搔痒,畏手畏脚,仅仅停留在表层的知识记忆,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无形中给学生徒增烦恼。
  2.去年天气旧亭台
  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传统文化教育出现在大众的视野,可教学评价始终如初。尤其是初中阶段,受中考的束缚,语文教师不得不秉承着“考试考什么,教学教什么”的理念,以当地中考为例,古诗考查两道题,选择题考查对于古诗内容的整体把握,简答题针对古诗中的某一句话做赏析;文言文以对比阅读的方式呈现,考查五道题,一道解释加点词语(实词)的含义,一道加点词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道划分句子朗读节奏,一道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一道翻译句子。由此可见,考试评价仍停留在词语、句子、主旨内容上,在这样题型设置的驱动下,教师为何不伐竹取道,直捣黄龙?何必大费周折把精力花费在与考试不相关的内容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日常评价亦是停留在机械记忆层面,学生参与感极低,按学生的想法是“用着我们听不太懂的语言,讲别人的故事,诉别人的衷肠,最后还要求我们声泪俱下,这与我们有何干?”
  二、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教学策略
  语文学科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征,意味着语文教师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无法置之不理、袖手旁观。灿烂的古诗文文化,跳动着传统文化的音符,这些音符也该奏响在每一名学生的心田,响彻每一位学生的耳畔。因此,语文教师应致力于探究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教学策略,让传统文化熠熠生辉,大放异彩。
  (一)学生的热爱
  1.前置作业留白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终身受益,那前提是你要让学生爱上语文,爱上古诗文,爱上传统文化。他们不应该是教学的局外人,在设置前置作业时,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等自主学习的方式,感悟传统文化。如讲到部编版八下语文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我会让学生分组搜集整理古诗专题,如古诗中的春夏秋冬、古诗中的湖光山色、古诗中的名胜古迹等,小组讨论挑选十五首,派代表在课上汇报。学生积极性很高,直呼可不可以多加几首,不知不觉中了解到了诗人的浪漫情怀。
  2.课堂活动丰富
  古诗文的世界与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教师讲完后,有时学生也是云里雾里,我们不妨借助多样化的课堂活动去攻破教学防线。如讲到部编版九下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时,为了让学生理解邹忌采用类比说理的方式劝说齐王广开言路,在上课伊始,让学生表演课本剧,再现邹忌和徐公的桥段,捧腹大笑之余,邹忌的劝谏艺术让学生大为惊叹。
  3.传统节日庆祝
  我国传统节日,凝结着前人的经历和文化的内涵,现在将其定格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每一个传统节日的到来,就仿佛我们与那段历史进行了促膝长谈。如历史的今天屈原投身汨罗江,而今的我们端午节踏青、吃粽子,对屈原的爱国情怀、深明大义顶礼膜拜。所以要让我们的学生做一个有仪式感的人,熟记每一个传统节日,过好每一个传统节日,耳闻不如亲历,了解每一个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感受传统节日的氛围,欢歌笑语之余,传统文化的色彩渐渐深浓,氤氲在每个学生的脑海。
  (二)教师的探索
  1.在群文阅读中初探传统文化
  课文内容的呈现不过是以点带面,无法对某一情感、某一作者、某一文体面面俱到。部编版教材打造群文阅读的意识,让初中生加大阅读量,拓宽知识面,作为教师理所应当将这种理念贯穿在古诗文教学中。如讲到部编版语文八下《桃花源记》,我们可以将陶渊明的《饮酒》《五柳先生传》结合在一起赏析,学生就会理解陶渊明身上的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
  2.在吟咏成诵中感悟传统文化
  总有人粗浅地认为孩子的精神文明建设只发生在思想政治的课堂中,殊不知古诗文中处处是人文情怀的教育。“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对于古诗文而言,只有熟读成诵,才能积累其中的传统文化经典,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自然会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清晨入校、吃饭聊天皆可读,在反复吟咏《过零丁洋》时,感悟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舍身取义;在反复吟咏《春望》时,感悟杜甫“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忧国忧民;在反复吟咏《岳阳楼记》时,感悟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明大义……和风细雨中,人文情怀在孩子们的心田里生根发芽了。
  3.在知人论世中传承传统文化
  学好古诗文,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知人论世。如讲到部编版语文七下《爱莲说》时,我列举了周敦颐的三个事例让同学们对文章的主旨有了更深一层的把握。周敦颐身上不正体现了作者的君子品格吗?周敦颐爱莲,不仅说到了,更做到了!学完一篇文章,我们不仅能够理解作者的写作主张,更应该学习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并能将次传承下去,作者的后人做到了。借助微课向同学们介绍两位具有君子品德的高洁人士,把大家带入一个更高的境界。有了这些鲜活的事例,文章情感不言而喻。
  4.在教学环节中贯穿传统文化
  当人们在平安夜乐此不疲地送苹果时,当人们在万圣节乔装打扮送糖果时,可曾记得中国人有自己的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所以,我们更要加强学生们对于传统节日的认知。当学到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时,何不借此机会告诉孩子: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当学到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时,何不借此机会告诉孩子: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吃月饼预示着团团圆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当学到林嗣环《口技》”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时,何不借此机会告诉孩子:口技是优秀的民间表演技艺,是杂技的一种。演者用口、齿、唇、舌、喉、鼻等发声器官模仿大自然各种声音,如飞禽猛兽,风雨雷电等等。能使听的人达到身临其境。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2011年,口技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样悠久而又辉煌的历史,无需多言,摆在那,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就能油然而生。
  5.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传统文化
  古诗文是灿烂文化中的瑰宝,我们不仅要在反复吟咏中感受语言的音韵美,更要学会如何鉴赏古诗文,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人生态度。当春暖花开之时,何不组织学生游春,感受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生机勃勃;当考试失利时,何不想想那个不打伞的奇男子,感受苏轼《定风波》中“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从容不迫;当互相攀比时,何不想想那个冒着大雪的穷学生,感受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的安贫乐道。这样学生们定会恍然大悟,古诗文里的美景不是信手涂鸦,古诗文里的人物不是完美无瑕,人间风光无限好,人间悲喜岁岁存。在这个物欲横流、充满诱惑的年代,需要这种朴质、纯粹的精神来引领学生掌好人生的舵。
  (三)教学的评价
  考试评价作为最直观的教学评价,势必要发挥其积极作用。应该按照“学生学什么,考试考什么”的逻辑,优化考试内容。如在试题中增加传统文化的习题,如增加综合实践题,可以这样考查:中秋节将至,妈妈犯了难,不知道如何庆祝这个节日,你能帮妈妈想想办法吗?然而,单一的考试评价无法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应该改进教学评价体系,加入学生自评、互评的环节,创新日常评价,如笔者班级坚持每周一次的“沈诗任笔,这厢有礼”的活动,让学生抽背古诗、每月一次的专题知识竞赛等,让学生的不局限于考试中,在日常学习中就能绽放自己的光彩。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文化需要传承,需要呼吸。语文教师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因此,教师们应该注重在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弘扬古诗文,改革过时的教学模式,与时俱进,让孩子们乐于、渴于、痴于学习古诗文,孩子们应该学习其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其中的精神内涵,让自己主动成长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翩翩少年。
  参考文献:
  [1]吴豹.初中古诗文教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有效性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7:34-39.
  [2]段明妍.关于初中古诗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D].南京:锦州:渤海大学,2015:19-24.
  [3]杨雅婷.初中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D].喀什:喀什大学,2019:50-66.
  [4]王秋丁.古诗文教学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以部编版初中教材为例[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9:44-52.
  [5]吴丽.初中语文古诗文传统文化教学策略研究——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D].苏州:苏州大学,2019:43-60.
  [6]刘晓晴.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4:17-23.
  [7]孔芳.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以初中古诗文教学为例[J].阅读写作,2021(6):53.
  [8]蒋锦花.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探究[J].语文叙事,2020(1-2):154-155.
  [9]杨芳俊.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古诗文中传承传统文化的教学策略[J].探索篇·课题荟萃,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