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物理新课标与旧课标的变化分析
【作者】 柴 妍 秦 宇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第二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基于核心素养的相关理论,结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通过比较新课标与旧课标课程理念、课程内容和维度测试等方法,以更好地理解新课标在初中物理课程中的作用,并从中归纳出新课标指导下如何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素质
【关键词】 中学物理;新课标;旧课标
一、旧课标的实施状况
新课程标准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贯彻,各种评估方法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在以往的评估制度中,“考核时”很重要,这也是目前仅有的一种评估手段。在新课标下,新课标已启动了“心评估”系统,而旧课标与新课标相比,差距更大,主要体现在四个层面:
第一,过分强调不同的作用,在每个分数统计上都有优生率、及格率和差生率,把他们分为优生、中等和差生三类,对激发他们的发展是不利的。
第二,考试命题的命题太复杂,太过重视分数,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第三、部分内容过于陈旧或与当前社会现实不符,不利于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第四、只重视学生课本知识掌握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略了学生作为人的个性差异。
二、新课标与旧课标的变化对比
新课标[2017-2020年修订)与旧教材相比,更符合教育、教学、心理和生理发展的要求;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学习与发展的需要;将三个维度的对象融合在一起,凝聚了物理学科的基本素质(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和责任感);为阶段性考试、学业水平考试、考试等考试的命题提出了重要的参考,促进了教学、科研、考试的有机结合;教材编写、教学实施等方面的改革与集成,使教学与评估工作更加具有指导意义。
以下是新旧课标变化内容主要几点的分析:
(一)课程理念变化对比
新课标秉承了2001年物理学小组在2001年所倡导的“由生活向物质文明、从物质文明走向社会”的新课程思想,强调了与自然、生活、科技进步、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强调了我们的科技素养,并使学生增强文化自信,树立科技强国的伟大理想。同时,关注我们国家的古代和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中国科学技术取得的成绩为荣,并逐渐培养起一种对祖国的归属感和使命感。
在课程本质上,新课标强调了物理学是人的科学文明的一个主要内容.新课标从物质、相互作用、运动等自然科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本质特征。新课标明确提出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课程,与小学科学和初中物理课程相衔接,与化学、生物学等课程紧密结合,具有基础性、实践性等特征。也就是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结合相应课程领域的基础实践性课程.这种更为精确的学科概述将课程的本质具体化,从而使教育活动得以高效地进行。
(二)课程内容对比
新课程标准由“必修、选修”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从12个单元变为9单元,以必修1、必修2、必修3为公共必修单元,面向初中生的学习能力素质测试;选择性必修科目1、选择性必修2、选择性必修3为选择性必修单元,面向高校入学的学习能力等级测试;选修1、选修2、选修3是选修单元,学校可以按实际需要设置选修科目,并进行自我评估。
新课程标准增加了“实验探究”和“交叉实践”两个方面的内容。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科学的探索和多学科的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积极思考,并引导学生理解物理学的基本原理,从物理的角度认识自然,培养科学的思考能力,培养科学的思考和思考的能力,培养科学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与旧课标不同,新课程标准中有一些具体的内容和活动的建议,另外还包括了一些关于“学习”和“学习”两个方面的知识。新课程标准中也有一些需要完成的实验。
(三)维度试题对比
在新课程标准中,除了物理基础知识之外,增加了“学业质量”这一项重要的指标。总体而言,学习品质分为五个层次,各层次的学习品质从低级到高级依次上升。五个学习品质的高低,既是引导学习与评价的基础,又是教师日常教学设计、命题与评价的基础,同时也是高考命题的一个主要参考。
三、新课标指引下提高学生物理学科素养的思考
(一)精准把握新教材内容的变化
根据新课标,增加了“跨专业实习”的一门科目。修订小组在前期调研基础上,将“物理与生活”、“物理与工程学”、“物理与社会发展”三个子专题,从低碳生活、健康生活、动手实践及社会热点等方面提出跨学科实践的内容要求,同时给出教学提示和学业要求。通过对物理学与能源、环境、材料、工程、信息技术等领域的紧密结合,使物理在多个领域的运用、分析与解决问题、动手操作的能力、主动的工作作风和勇于实践的精神。
(二)改进教学方式
运用现代教育方法,可以刺激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求知动机,使他们能够看到自己的发展历程,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思想和思考方式。从静态到动态,从虚拟到真实,从抽象到具体而微,把真实的本质具体化。在理论讲解环节,运用了多种形式的多媒体技术,对静态的原理进行了描写与革新,通过录像、图像、计算等手段,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进行动态、系统化。使学习者从消极的接收转变为积极的探索。改进教学方式,可以刺激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求知动机,使他们能够看到自己的发展历程,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思想和思考方式。从静态到动态,从虚拟到真实,从抽象到具体而微,把真实的本质具体化。在理论讲解环节,运用了多种形式的多媒体技术,对静态的原理进行了描写与革新,通过录像、图像、计算等手段,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进行动态、系统化。使学习者从消极的接收转变为积极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历晶,刘娇,陈红君.《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内容中行为动词的统计分析[J].物理师,2022,43(11):40-44+48.
[2]邱凯迪,袁海泉.《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情境素材建议”的内容特征分析[J].物理教师,2022,43(10):28-31.
[3]秦晓文.探析基于新课标物理实验装备和教学的新思路[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2(18):7-9.
[4]徐惺.课程标准指引下的初中学生物理解题能力发展[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2(26):92-94.
【关键词】 中学物理;新课标;旧课标
一、旧课标的实施状况
新课程标准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贯彻,各种评估方法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在以往的评估制度中,“考核时”很重要,这也是目前仅有的一种评估手段。在新课标下,新课标已启动了“心评估”系统,而旧课标与新课标相比,差距更大,主要体现在四个层面:
第一,过分强调不同的作用,在每个分数统计上都有优生率、及格率和差生率,把他们分为优生、中等和差生三类,对激发他们的发展是不利的。
第二,考试命题的命题太复杂,太过重视分数,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第三、部分内容过于陈旧或与当前社会现实不符,不利于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第四、只重视学生课本知识掌握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略了学生作为人的个性差异。
二、新课标与旧课标的变化对比
新课标[2017-2020年修订)与旧教材相比,更符合教育、教学、心理和生理发展的要求;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学习与发展的需要;将三个维度的对象融合在一起,凝聚了物理学科的基本素质(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和责任感);为阶段性考试、学业水平考试、考试等考试的命题提出了重要的参考,促进了教学、科研、考试的有机结合;教材编写、教学实施等方面的改革与集成,使教学与评估工作更加具有指导意义。
以下是新旧课标变化内容主要几点的分析:
(一)课程理念变化对比
新课标秉承了2001年物理学小组在2001年所倡导的“由生活向物质文明、从物质文明走向社会”的新课程思想,强调了与自然、生活、科技进步、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强调了我们的科技素养,并使学生增强文化自信,树立科技强国的伟大理想。同时,关注我们国家的古代和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中国科学技术取得的成绩为荣,并逐渐培养起一种对祖国的归属感和使命感。
在课程本质上,新课标强调了物理学是人的科学文明的一个主要内容.新课标从物质、相互作用、运动等自然科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本质特征。新课标明确提出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课程,与小学科学和初中物理课程相衔接,与化学、生物学等课程紧密结合,具有基础性、实践性等特征。也就是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结合相应课程领域的基础实践性课程.这种更为精确的学科概述将课程的本质具体化,从而使教育活动得以高效地进行。
(二)课程内容对比
新课程标准由“必修、选修”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从12个单元变为9单元,以必修1、必修2、必修3为公共必修单元,面向初中生的学习能力素质测试;选择性必修科目1、选择性必修2、选择性必修3为选择性必修单元,面向高校入学的学习能力等级测试;选修1、选修2、选修3是选修单元,学校可以按实际需要设置选修科目,并进行自我评估。
新课程标准增加了“实验探究”和“交叉实践”两个方面的内容。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科学的探索和多学科的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积极思考,并引导学生理解物理学的基本原理,从物理的角度认识自然,培养科学的思考能力,培养科学的思考和思考的能力,培养科学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与旧课标不同,新课程标准中有一些具体的内容和活动的建议,另外还包括了一些关于“学习”和“学习”两个方面的知识。新课程标准中也有一些需要完成的实验。
(三)维度试题对比
在新课程标准中,除了物理基础知识之外,增加了“学业质量”这一项重要的指标。总体而言,学习品质分为五个层次,各层次的学习品质从低级到高级依次上升。五个学习品质的高低,既是引导学习与评价的基础,又是教师日常教学设计、命题与评价的基础,同时也是高考命题的一个主要参考。
三、新课标指引下提高学生物理学科素养的思考
(一)精准把握新教材内容的变化
根据新课标,增加了“跨专业实习”的一门科目。修订小组在前期调研基础上,将“物理与生活”、“物理与工程学”、“物理与社会发展”三个子专题,从低碳生活、健康生活、动手实践及社会热点等方面提出跨学科实践的内容要求,同时给出教学提示和学业要求。通过对物理学与能源、环境、材料、工程、信息技术等领域的紧密结合,使物理在多个领域的运用、分析与解决问题、动手操作的能力、主动的工作作风和勇于实践的精神。
(二)改进教学方式
运用现代教育方法,可以刺激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求知动机,使他们能够看到自己的发展历程,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思想和思考方式。从静态到动态,从虚拟到真实,从抽象到具体而微,把真实的本质具体化。在理论讲解环节,运用了多种形式的多媒体技术,对静态的原理进行了描写与革新,通过录像、图像、计算等手段,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进行动态、系统化。使学习者从消极的接收转变为积极的探索。改进教学方式,可以刺激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求知动机,使他们能够看到自己的发展历程,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思想和思考方式。从静态到动态,从虚拟到真实,从抽象到具体而微,把真实的本质具体化。在理论讲解环节,运用了多种形式的多媒体技术,对静态的原理进行了描写与革新,通过录像、图像、计算等手段,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进行动态、系统化。使学习者从消极的接收转变为积极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历晶,刘娇,陈红君.《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内容中行为动词的统计分析[J].物理师,2022,43(11):40-44+48.
[2]邱凯迪,袁海泉.《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情境素材建议”的内容特征分析[J].物理教师,2022,43(10):28-31.
[3]秦晓文.探析基于新课标物理实验装备和教学的新思路[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2(18):7-9.
[4]徐惺.课程标准指引下的初中学生物理解题能力发展[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2(26):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