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核心素养视角下农村地区中学生积极心理的培养
【作者】 沈佩芬
【机构】 广西那坡县德隆乡初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农村地区中学生在家庭环境、年龄特征和个性心理上均有较大差异,为了让他们形成积极心理,既要求教师转变教育方法,也要学校、家庭等参与进来。在核心素养教育背景下,教师应该探索培养农村地区中学生积极心理的有效途径与方法,通过形成多方合力,为学生保持健康心理状态创造条件。研究中分析了核心素养与积极心理之间的联系,并提出了核心素养视角下农村地区中学生积极心理培养策略。
【关键词】 核心素养;中学生;积极心理
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是基础教育改革要求,也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主要途径。近年来农村地区中学生因心理问题,引发了很多校园恶性案件,且很多学生存在厌学情绪,父母忙于生计缺乏对孩子的关爱。受到家庭教育、生活环境等影响,为农村中学生健康成长带来了不利因素。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积极心理的培养,以核心素养理念为指导,有利于学生在自身发展中获得充足动力,帮助学生构建人身价值与意义,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学生核心素养与积极心理的关系
学生积极心理涉及层次如下:一是让学生获得幸福、自信、乐观等积极健康的体验。二是在个体成长方面,学生应具备工作能力、创造能力等积极心理特征。三是群体水平方面,学生要宽容善良,有较强的责任感,符合公民美德要求。根据积极心理学可知,积极心理是一种积极心理品种,包括认知、情感、人际等方面的力量,避免学生陷入极端。积极心理是个人品德与人格的充分体现,是一种积极、幸福的指向,与个人的幸福生活密切相关。将积极心理核心素养的内容作出比较,两者在很多要素与内容上基本相同,如自我素养、社会素养等方面,都涉及健康生活、爱惜生命、创新创造、社会情绪、人际关系等。因此在核心素养下,为农村地区中学生积极心理培养提供了明确方向与指导。
二、核心素养视角下农村地区中学生积极心理培养策略
(一)提升办学理念,改善教育环境
一是优化校园环境。农村地区中学要优化物质环境、教学环境和人际环境等,提高办学条件,配置专业的心理教师,这为学生积极心理形成创造条件。教师在课堂教学与管理过程中,要多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养成良好品质。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人际交往方面,学校应要求教师与学生平等交往、健康交往,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乐趣,在人际交往中收获成功体验。二是改善学校软环境,如校风、班风等。农村地区中学要充分运用校风促进学生良好个人品质的形成,并结合中学生心理年龄特点,以集体决策方式确定学生可以接受的班风班训。三是加强教师培训。农村地区中学要为教师创造更多接受教育的机会,并让他们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增加自身知识积累,才能更好开展对学生积极心理的培养工作。四是加强交友教育。中学生人际关系对其积极心理养成影响很大,主要是这个阶段学生发育不全面,极易受到同伴影响,通过结交负责、乐观等类型的培养,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有促进效果。五是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农村地区中学课程设置要满足法律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建设特色校本课程,为学生心理品质培养创造条件。在教学设计方面,教师要严格按照核心素养教育规定,在完成学科任务基础上,融入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让学生能够保持积极心理品质。
(二)优化教育方式,提高耐挫能力
一是对挫折有正确认识。农村地区中学要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对学生的挫折教育,确保学生对挫折的随机性、必要性和两重性有正确认知,这样有利于减少学生受挫损害程度。学校可以通过设置心理健康课、邀请心理专家开设讲座、组织抗挫经验班会等方式,让学生具备挫折知识心理基础,今后面对挫折不会惧怕,而是敢于应对与挑战。二是建立信心,直面挫折。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挫折,能够战胜,让学生有信心战胜一切挫折,有足够的胆量与勇气。如很多学生学习上有很大困难,教师应通过因材施教的方式,帮助学生降低学习难度,形成自信,迎接各种考验。三是将积极心理培养融入到学科教学中。中学很多课程都包含心这方面的教育内容,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有意识的影响学生,让学生保持积极心理。如历史课程中可以通过各种人物事迹,引导学生学习其坚强意志。语文课程中反映人物心理的描写,也对学生积极心理培养有一定效果。农村地区中学教师要将心理教育内容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不仅关注知识教育,更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心理教育。
(三)开展实践活动,实现知行合一
长期以来,农村地区中学教学既要有理论部分,更好加强实践,教师要主动创设各种情境,促使学生获得好的体验,确保学生在活动体验中提高学习成效,也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良好品德。在素质教育深入实施过程中,社会实践也逐步成为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有效方法。在中学教育中为了让学生有亲身体验的机会,教师要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这些课程中懂得如何生活、积极生活,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为了提高对学生积极心理培养效果,还要将其融入到农村地区中学德育工作中。具体来说,教师要借助传统节日契机组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精神内涵。如3月12日植树节组织学生参与植树活动,培养学生环保精神。清明节开展纪念英烈活动,通过缅怀烈士,感受现在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让学生对祖国人民充满热爱。不仅如此,也要将学生兴趣社团充分利用起来,这是培养学生积极心理的有效手段。学生参与兴趣社团后能够将自身才能展示出来,收获成功,体会付出的快乐,养成自强自信的品质。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提(下转第47页)(上接第48页)升,让学生真正形成积极心理,避免活动出现流于形式的情况。
(四)促进家校合作,促进学生发展
学校是农村地区中学生重要成长地方,对学生积极心理培养具有关键性作用,当然也离不开家庭教育,这对学生也有较大影响。农村地区学校要主动与家长保持联系,促进家校合作,在家长配合下促进学生更好成长与发展。农村中学也要开通微信公众号平台,将积极心理培养内容推送给教师、家长和学生,并将学生成长中的先进事迹展示出来,确保家长能够看到孩子身上的优点,也逐步意识到培养孩子积极心理的重要性。农村学校还要通过家长讲座、家长会等形式,将积极教育理念宣传给广大家长,也为他们讨论与学习创造条件。因为农村地区很多学生父母常年在外,家中只有老人,他们一般对孩子非常宠溺,当父母与老人在教育观念、行为上出现显著差异后,将对学生积极心理培养带来影响。因此学校还要与学生祖辈加强联系,做好沟通工作,赢得他们的支持,确保对学生积极心理培养工作的更好开展。
三、结语
总之,我国教育改革深入推进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对此农村地区学校、教师和家长也要引起重视,结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利用各种方式与途径渗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尤其是农村中学教师要主动示范,不断完善自身知识体系,将学科教学与核心素养培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并始终保持积极心理,为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打牢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燕,李雪慧.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9,21(04):154-157.
[2]王燕,葛爱荣.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现状调查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28(02):54-56.
[3]王金学,宣岩,马楚萍,多杰昂欠,刘燕.民族寄宿制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现状调查[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20,31(07):486-490.
[4]李军兰.中学生认知风格与积极心理品质的关系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7(15):21-23.
【关键词】 核心素养;中学生;积极心理
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是基础教育改革要求,也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主要途径。近年来农村地区中学生因心理问题,引发了很多校园恶性案件,且很多学生存在厌学情绪,父母忙于生计缺乏对孩子的关爱。受到家庭教育、生活环境等影响,为农村中学生健康成长带来了不利因素。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积极心理的培养,以核心素养理念为指导,有利于学生在自身发展中获得充足动力,帮助学生构建人身价值与意义,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学生核心素养与积极心理的关系
学生积极心理涉及层次如下:一是让学生获得幸福、自信、乐观等积极健康的体验。二是在个体成长方面,学生应具备工作能力、创造能力等积极心理特征。三是群体水平方面,学生要宽容善良,有较强的责任感,符合公民美德要求。根据积极心理学可知,积极心理是一种积极心理品种,包括认知、情感、人际等方面的力量,避免学生陷入极端。积极心理是个人品德与人格的充分体现,是一种积极、幸福的指向,与个人的幸福生活密切相关。将积极心理核心素养的内容作出比较,两者在很多要素与内容上基本相同,如自我素养、社会素养等方面,都涉及健康生活、爱惜生命、创新创造、社会情绪、人际关系等。因此在核心素养下,为农村地区中学生积极心理培养提供了明确方向与指导。
二、核心素养视角下农村地区中学生积极心理培养策略
(一)提升办学理念,改善教育环境
一是优化校园环境。农村地区中学要优化物质环境、教学环境和人际环境等,提高办学条件,配置专业的心理教师,这为学生积极心理形成创造条件。教师在课堂教学与管理过程中,要多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养成良好品质。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人际交往方面,学校应要求教师与学生平等交往、健康交往,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乐趣,在人际交往中收获成功体验。二是改善学校软环境,如校风、班风等。农村地区中学要充分运用校风促进学生良好个人品质的形成,并结合中学生心理年龄特点,以集体决策方式确定学生可以接受的班风班训。三是加强教师培训。农村地区中学要为教师创造更多接受教育的机会,并让他们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增加自身知识积累,才能更好开展对学生积极心理的培养工作。四是加强交友教育。中学生人际关系对其积极心理养成影响很大,主要是这个阶段学生发育不全面,极易受到同伴影响,通过结交负责、乐观等类型的培养,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有促进效果。五是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农村地区中学课程设置要满足法律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建设特色校本课程,为学生心理品质培养创造条件。在教学设计方面,教师要严格按照核心素养教育规定,在完成学科任务基础上,融入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让学生能够保持积极心理品质。
(二)优化教育方式,提高耐挫能力
一是对挫折有正确认识。农村地区中学要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对学生的挫折教育,确保学生对挫折的随机性、必要性和两重性有正确认知,这样有利于减少学生受挫损害程度。学校可以通过设置心理健康课、邀请心理专家开设讲座、组织抗挫经验班会等方式,让学生具备挫折知识心理基础,今后面对挫折不会惧怕,而是敢于应对与挑战。二是建立信心,直面挫折。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挫折,能够战胜,让学生有信心战胜一切挫折,有足够的胆量与勇气。如很多学生学习上有很大困难,教师应通过因材施教的方式,帮助学生降低学习难度,形成自信,迎接各种考验。三是将积极心理培养融入到学科教学中。中学很多课程都包含心这方面的教育内容,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有意识的影响学生,让学生保持积极心理。如历史课程中可以通过各种人物事迹,引导学生学习其坚强意志。语文课程中反映人物心理的描写,也对学生积极心理培养有一定效果。农村地区中学教师要将心理教育内容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不仅关注知识教育,更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心理教育。
(三)开展实践活动,实现知行合一
长期以来,农村地区中学教学既要有理论部分,更好加强实践,教师要主动创设各种情境,促使学生获得好的体验,确保学生在活动体验中提高学习成效,也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良好品德。在素质教育深入实施过程中,社会实践也逐步成为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有效方法。在中学教育中为了让学生有亲身体验的机会,教师要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这些课程中懂得如何生活、积极生活,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为了提高对学生积极心理培养效果,还要将其融入到农村地区中学德育工作中。具体来说,教师要借助传统节日契机组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精神内涵。如3月12日植树节组织学生参与植树活动,培养学生环保精神。清明节开展纪念英烈活动,通过缅怀烈士,感受现在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让学生对祖国人民充满热爱。不仅如此,也要将学生兴趣社团充分利用起来,这是培养学生积极心理的有效手段。学生参与兴趣社团后能够将自身才能展示出来,收获成功,体会付出的快乐,养成自强自信的品质。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提(下转第47页)(上接第48页)升,让学生真正形成积极心理,避免活动出现流于形式的情况。
(四)促进家校合作,促进学生发展
学校是农村地区中学生重要成长地方,对学生积极心理培养具有关键性作用,当然也离不开家庭教育,这对学生也有较大影响。农村地区学校要主动与家长保持联系,促进家校合作,在家长配合下促进学生更好成长与发展。农村中学也要开通微信公众号平台,将积极心理培养内容推送给教师、家长和学生,并将学生成长中的先进事迹展示出来,确保家长能够看到孩子身上的优点,也逐步意识到培养孩子积极心理的重要性。农村学校还要通过家长讲座、家长会等形式,将积极教育理念宣传给广大家长,也为他们讨论与学习创造条件。因为农村地区很多学生父母常年在外,家中只有老人,他们一般对孩子非常宠溺,当父母与老人在教育观念、行为上出现显著差异后,将对学生积极心理培养带来影响。因此学校还要与学生祖辈加强联系,做好沟通工作,赢得他们的支持,确保对学生积极心理培养工作的更好开展。
三、结语
总之,我国教育改革深入推进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对此农村地区学校、教师和家长也要引起重视,结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利用各种方式与途径渗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尤其是农村中学教师要主动示范,不断完善自身知识体系,将学科教学与核心素养培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并始终保持积极心理,为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打牢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燕,李雪慧.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9,21(04):154-157.
[2]王燕,葛爱荣.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现状调查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28(02):54-56.
[3]王金学,宣岩,马楚萍,多杰昂欠,刘燕.民族寄宿制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现状调查[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20,31(07):486-490.
[4]李军兰.中学生认知风格与积极心理品质的关系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7(15):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