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
【作者】 李官梅
【机构】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第三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社会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竞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课已经成为初中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学科,本文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进行探讨,希望能对创新型社会的构建有所帮助。
【关键词】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的希望所在。创新是不断战胜困难和挫折,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源动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人才评价的重要标准。教育是人才的孵化器,担当着人才培养的重任。
一、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在分析创新能力培养方式方法时我们有必要首先对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行研究。创新意识,又称创新精神,指的是个人具有创新的主观意愿,它是具有创新能力,实现创新成果的初级阶段,也是基本的先决性条件,同时也是保持旺盛创新能力、取得持续创新成果的意识动力,很难想象没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会取得突出的创新成果。创新能力是创新的核心和关键,是取得创新成果的决定性因素。创新能力一般包括创新方法、创新思维和创新成果。创新方法是取得创新成果的方法性因素,方法创新是取得成果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内在要求,只有思维不断更新,摆脱陈旧思维观念的左右,才能增强创新能力;创新成果是创新能力的外化,也是创新能力的具体体现和根本目的。无法转化成创新成果的创新能力是不能持久的,也是没有市场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随着人才竞争的逐步加剧,创新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教育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课程已经成为当前初中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信息技术发展而诞生的信息技术课程与传统的科目相比具有教学理念新,教学方法新,教学内容新且变化迅速的特点,初中信息课程的这些特点促进了其应在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发挥卓有成效的作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管理者和实施教学的主体,教师比之于学生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因而传统观念中常常将教师比之于再生父母,教师被置于仅次于父母的地位。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教学观念的认识逐步理性、客观。从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必须树立新型的教学观念,即:明确认识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课堂教学的目的是学生的学习,教师仅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知识的传授者,在地位上与学生平等,教师实施教学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
2.确立问题导向性教学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教学模式是教学活动中一般性的经常性的方式方法,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惯用的行为模式,其对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决定性影响。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要养成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求学生要养成主动发现问题、单独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进行初中信息课程教学时应积极主动的发问,通过提出问题引起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兴趣,通过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并帮助和指导学生养成通过应用相关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确立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质量观
人类社会产生初期由于自身知识积累有限,人们日常接触和处理的事物简单而反复,因而只需要生活中的简单学习。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文明的逐步提升,这种非系统性的学习已经无法满足人类文明继承和文明再发展的需要,教育便因此而产生,从这一点来看教育产生的本来初始意义就是为了人类知识和文明继承的需要,进一步来说为了人类文明通过教育的形式能够不断地得到提升和发展,而实现这种提升和发展的元素就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人才。一段时期以来由于相关制度和规章的不合理,教育成为人们“谋食”的工具,更有甚者一段时期内由于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教育成为高考升学的工具,在此种形势下衡量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被扭曲为考入重点中学或重点大学学生比例的高低,教育的质量被简单的等同于学生分数的高低。当前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必须树立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质量观,通过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
4.确立以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为出发点的教学目标
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创新意识决定创新意愿,并进而决定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的大小。当前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必须确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出发点的教学目标,通过培养爱动脑、勤动脑,爱思考、善思考的人才,通过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来提升教育的整体质量。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可以通过设置启发性思考题,举办知识竞赛,开办相关讲座等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5.确立以创新能力考核为中心的考核方法
教学必然要涉及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问题,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或方法对教育教学行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也是指引学生学习的向导。当前广泛存在的以闭卷笔试为主要方式方法的考核形式和内容亟待改革和创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考核方案选择和设计时必须加大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试考核,以真正发挥考核在人才选拔中的积极作用。当前来说,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考核中可以增加学生实践性内容的考核比例,检验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快速反映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确立以学生兴趣培养为出发点的教改机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不断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积极因素。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兴趣,有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助于持续性学习能力的保持,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成果的取得。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选择、教学内容的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正确取舍赢得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
初中信息技术课已经成为初中教育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学生系统接触和了解信息技术的重要形式。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加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研究有助于提升初中整体教学水平,有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创新型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曲雁.关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6月.
[2]张华英,王晖.如何在计算机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第16期.
[3]刘淑文.实施创新教育的思考.继续教育研究,2000年第4期.
[4]徐勇鹏.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第1期.
[5]刘云飞.学生创新能力在英语教学中的培养.贵州教育,2005年第12期.
[6]曾凡军.在计算机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探讨.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第16期.
【关键词】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的希望所在。创新是不断战胜困难和挫折,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源动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人才评价的重要标准。教育是人才的孵化器,担当着人才培养的重任。
一、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在分析创新能力培养方式方法时我们有必要首先对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行研究。创新意识,又称创新精神,指的是个人具有创新的主观意愿,它是具有创新能力,实现创新成果的初级阶段,也是基本的先决性条件,同时也是保持旺盛创新能力、取得持续创新成果的意识动力,很难想象没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会取得突出的创新成果。创新能力是创新的核心和关键,是取得创新成果的决定性因素。创新能力一般包括创新方法、创新思维和创新成果。创新方法是取得创新成果的方法性因素,方法创新是取得成果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内在要求,只有思维不断更新,摆脱陈旧思维观念的左右,才能增强创新能力;创新成果是创新能力的外化,也是创新能力的具体体现和根本目的。无法转化成创新成果的创新能力是不能持久的,也是没有市场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随着人才竞争的逐步加剧,创新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教育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课程已经成为当前初中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信息技术发展而诞生的信息技术课程与传统的科目相比具有教学理念新,教学方法新,教学内容新且变化迅速的特点,初中信息课程的这些特点促进了其应在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发挥卓有成效的作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管理者和实施教学的主体,教师比之于学生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因而传统观念中常常将教师比之于再生父母,教师被置于仅次于父母的地位。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教学观念的认识逐步理性、客观。从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必须树立新型的教学观念,即:明确认识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课堂教学的目的是学生的学习,教师仅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知识的传授者,在地位上与学生平等,教师实施教学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
2.确立问题导向性教学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教学模式是教学活动中一般性的经常性的方式方法,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惯用的行为模式,其对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决定性影响。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要养成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求学生要养成主动发现问题、单独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进行初中信息课程教学时应积极主动的发问,通过提出问题引起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兴趣,通过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并帮助和指导学生养成通过应用相关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确立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质量观
人类社会产生初期由于自身知识积累有限,人们日常接触和处理的事物简单而反复,因而只需要生活中的简单学习。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文明的逐步提升,这种非系统性的学习已经无法满足人类文明继承和文明再发展的需要,教育便因此而产生,从这一点来看教育产生的本来初始意义就是为了人类知识和文明继承的需要,进一步来说为了人类文明通过教育的形式能够不断地得到提升和发展,而实现这种提升和发展的元素就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人才。一段时期以来由于相关制度和规章的不合理,教育成为人们“谋食”的工具,更有甚者一段时期内由于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教育成为高考升学的工具,在此种形势下衡量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被扭曲为考入重点中学或重点大学学生比例的高低,教育的质量被简单的等同于学生分数的高低。当前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必须树立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质量观,通过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
4.确立以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为出发点的教学目标
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创新意识决定创新意愿,并进而决定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的大小。当前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必须确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出发点的教学目标,通过培养爱动脑、勤动脑,爱思考、善思考的人才,通过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来提升教育的整体质量。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可以通过设置启发性思考题,举办知识竞赛,开办相关讲座等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5.确立以创新能力考核为中心的考核方法
教学必然要涉及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问题,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或方法对教育教学行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也是指引学生学习的向导。当前广泛存在的以闭卷笔试为主要方式方法的考核形式和内容亟待改革和创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考核方案选择和设计时必须加大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试考核,以真正发挥考核在人才选拔中的积极作用。当前来说,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考核中可以增加学生实践性内容的考核比例,检验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快速反映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确立以学生兴趣培养为出发点的教改机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不断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积极因素。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兴趣,有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助于持续性学习能力的保持,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成果的取得。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选择、教学内容的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正确取舍赢得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
初中信息技术课已经成为初中教育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学生系统接触和了解信息技术的重要形式。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加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研究有助于提升初中整体教学水平,有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创新型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曲雁.关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6月.
[2]张华英,王晖.如何在计算机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第16期.
[3]刘淑文.实施创新教育的思考.继续教育研究,2000年第4期.
[4]徐勇鹏.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第1期.
[5]刘云飞.学生创新能力在英语教学中的培养.贵州教育,2005年第12期.
[6]曾凡军.在计算机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探讨.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