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
【作者】 何亚超
【机构】 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温水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要求教师构建能符合素质教育理念的高质量课堂教学,在全新教学理念的映衬之下,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弊端就显现了出来,无论是在原有的教学框架还是教学方式上都不能满足当下的教学需求,并且在全新的教学背景之下,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是教学改革的关键。文章以小学课堂教学为例,结合新课标对课堂教学构建的要求,将信息技术与其进行有效整合,利用信息技術与新课标教学理念的相互结合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达成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 新课标;信息技术;小学
新课标的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素养以及发展学生的个性,在小学课堂教学当中,必须要依据这一教学方向来灵活运用信息技术达成这一目标,客观认知教学的实际需求,并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能够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全新的观感,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情。
一、传统小学教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单一,教学重心偏向于考试分数
在以往的小学课堂教学当中,教师能够应用的课程教学资源非常单一,基本上都是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上的内容为主,虽然小学教学当中考虑到学生认知难度的问题,融入了很多的生活元素,但是所举的案例以及与知识点的融合都非常的单薄,要知道学生彼此之间存在的差异性较大,单一的教学案例很难满足小学阶段学生多层次化的学习需求,而且单一的教学案例,还会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全面。小学课堂教学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巩固学习的基础,让学生能够对这一学科形成基本的概念,如果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产生了一定的误解,或者是了解得不够全面的话,将会影响到他们后续的知识学习。
(二)教具落后,课堂教学的容量过小
在传统的教学当中,教师会受到所使用的教学用具的限制,为了帮助学生巩固基础,教师除了讲解基础的知识之外,还需要用板书的形式给学生讲解例题或者是布置作业,但光是抄写这些题目就会耗费教师大部分的时间。而且受到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教师还必须给课堂教学留出足够的时间去讲解各个类型的题目,这就导致整体的教学结构过于紧凑。教师就会刻意的缩减课堂教学的容量,能够与学生进行相互答疑的时间自然也就变得更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在传统的课堂当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以指令性的形式来进行互动的,这种沟通互动的形式会自然而然地让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距离,学生长时间以教师的指令为主,也会逐渐丧失与教师主动交流的想法。
(三)教学方式落后,对抽象性的知识解析不到位
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学生思维方式的提升,对很多抽象性的知识,必须要能够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对应的思维框架,让学生能够对这些知识产生独立的解读,才算是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这些知识。但是不同学生对知识解读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通过文本信息就能够大致了解该知识的轮廓,而有的学生需要在文字与图片的共同配合下,才能够完整地接受这些信息。然而传统的小学课堂教学,受到技术手段的限制,大多数教师只能够选择单一化的信息载体,无法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学习需求,从而导致部分学生对抽象性的知识解析得不到位。教学信息载体的单一性,会直接导致学生思维的培养受到影响,教师所传达的教学信息与他们的思想认知逻辑有所偏差,学生对这部分教学信息的理解就不够通透,随着这种教学信息的积累,学生对的学习畏难情绪就会逐渐增加,最终会对产生畏惧心理。
二、信息技术的优势
(一)教学信息载体的多样化
信息技术能够丰富教学信息的载体,在教师的合理规划支线能够在小学课堂教学当中借助视频、图片和音频等多种信息载体来完成教学,不仅能够让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而且有利于教师开展个性化教学,能够同时满足学生不同的认知需求,用这些教学信息载体来帮助学生解析抽象化的知识,降低学生理解这些抽象知识的难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能够对小学产生学习的热情。
(二)丰富教学资源
信息技术能够给小学教学带来非常丰富且优质的教学资源,能够使得教学的内容得以丰富。在以往的教学环境当中,教师获取教学资源的渠道是非常单一的,除了参考教辅资料,就是凭借教研会上与其他教师的交流来交换教学资源。无论是哪种方式,在执行力和资源获取效率上都非常的低。所以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教师个人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的积累非常重视,资历较浅的教师在这一方面就没有优势。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整合的路径分析
信息技术与小学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整合的判断依据就是能否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在实际教学当中,教师能够有序且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的各项功能来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学生也能够借助信息技术来提升自身的学习效率,并且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一)建立课程资源库,优化课前准备和课后复习环节
信息技术依托计算机和互联网对各种信息快速加工和整合,可以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优质的课程资源。整合信息技术与小学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就是建立课程资源库。在传统的课堂教学当中,对优质课程资源的筛选是很多教师以及学生所欠缺的,教师的主要资源渠道来源于教材和教师用书,而学生就更为狭窄,只能够借助教师的资源渠道或者是从市面上的一些教辅资料等方面来获取学习资源,这些课程资源渠道的限制给学生的课前准备环节和课后复习环节都带来了不便。所以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程资源库,能够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以及教学效率。
(二)创新教学方式,让知识变得更加直观
在信息资源库为小学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做好铺垫之后,接下来就是要进一步的在教学方式上进行创新,要降低知识的理解难度,减轻他们学习压力的同时能够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借此来满足新课标上对培养学生创新性的要求。
综上所述,新课标的主要目标就是要打破原本应试教育的教学怪圈,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能力素养和个性化发展这一方面,所以信息技术在小学课堂教学当中主要着重于提升课堂教学容量、提升教学效率以及激发学生对小学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必须要客观地认知到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技术优势,根据教学需求将信息技术所能够提供的便利充分应用到课堂教学当中,既要注重教学的个性化和新颖化,也要注重课堂教学质量以及教学节奏的把控,与学生之间能够进行沟通交流,共同完成新课标素质教育课堂的构建。
参考文献:
[1]张玉涛.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小学课堂教学的整合策略[J].天津教育,2021(14)
[2]章剑卫.基于课程整合的新型信息技术课程模式[J].浙江教学研究,2000(2)
【关键词】 新课标;信息技术;小学
新课标的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素养以及发展学生的个性,在小学课堂教学当中,必须要依据这一教学方向来灵活运用信息技术达成这一目标,客观认知教学的实际需求,并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能够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全新的观感,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情。
一、传统小学教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单一,教学重心偏向于考试分数
在以往的小学课堂教学当中,教师能够应用的课程教学资源非常单一,基本上都是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上的内容为主,虽然小学教学当中考虑到学生认知难度的问题,融入了很多的生活元素,但是所举的案例以及与知识点的融合都非常的单薄,要知道学生彼此之间存在的差异性较大,单一的教学案例很难满足小学阶段学生多层次化的学习需求,而且单一的教学案例,还会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全面。小学课堂教学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巩固学习的基础,让学生能够对这一学科形成基本的概念,如果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产生了一定的误解,或者是了解得不够全面的话,将会影响到他们后续的知识学习。
(二)教具落后,课堂教学的容量过小
在传统的教学当中,教师会受到所使用的教学用具的限制,为了帮助学生巩固基础,教师除了讲解基础的知识之外,还需要用板书的形式给学生讲解例题或者是布置作业,但光是抄写这些题目就会耗费教师大部分的时间。而且受到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教师还必须给课堂教学留出足够的时间去讲解各个类型的题目,这就导致整体的教学结构过于紧凑。教师就会刻意的缩减课堂教学的容量,能够与学生进行相互答疑的时间自然也就变得更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在传统的课堂当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以指令性的形式来进行互动的,这种沟通互动的形式会自然而然地让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距离,学生长时间以教师的指令为主,也会逐渐丧失与教师主动交流的想法。
(三)教学方式落后,对抽象性的知识解析不到位
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学生思维方式的提升,对很多抽象性的知识,必须要能够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对应的思维框架,让学生能够对这些知识产生独立的解读,才算是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这些知识。但是不同学生对知识解读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通过文本信息就能够大致了解该知识的轮廓,而有的学生需要在文字与图片的共同配合下,才能够完整地接受这些信息。然而传统的小学课堂教学,受到技术手段的限制,大多数教师只能够选择单一化的信息载体,无法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学习需求,从而导致部分学生对抽象性的知识解析得不到位。教学信息载体的单一性,会直接导致学生思维的培养受到影响,教师所传达的教学信息与他们的思想认知逻辑有所偏差,学生对这部分教学信息的理解就不够通透,随着这种教学信息的积累,学生对的学习畏难情绪就会逐渐增加,最终会对产生畏惧心理。
二、信息技术的优势
(一)教学信息载体的多样化
信息技术能够丰富教学信息的载体,在教师的合理规划支线能够在小学课堂教学当中借助视频、图片和音频等多种信息载体来完成教学,不仅能够让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而且有利于教师开展个性化教学,能够同时满足学生不同的认知需求,用这些教学信息载体来帮助学生解析抽象化的知识,降低学生理解这些抽象知识的难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能够对小学产生学习的热情。
(二)丰富教学资源
信息技术能够给小学教学带来非常丰富且优质的教学资源,能够使得教学的内容得以丰富。在以往的教学环境当中,教师获取教学资源的渠道是非常单一的,除了参考教辅资料,就是凭借教研会上与其他教师的交流来交换教学资源。无论是哪种方式,在执行力和资源获取效率上都非常的低。所以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教师个人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的积累非常重视,资历较浅的教师在这一方面就没有优势。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整合的路径分析
信息技术与小学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整合的判断依据就是能否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在实际教学当中,教师能够有序且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的各项功能来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学生也能够借助信息技术来提升自身的学习效率,并且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一)建立课程资源库,优化课前准备和课后复习环节
信息技术依托计算机和互联网对各种信息快速加工和整合,可以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优质的课程资源。整合信息技术与小学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就是建立课程资源库。在传统的课堂教学当中,对优质课程资源的筛选是很多教师以及学生所欠缺的,教师的主要资源渠道来源于教材和教师用书,而学生就更为狭窄,只能够借助教师的资源渠道或者是从市面上的一些教辅资料等方面来获取学习资源,这些课程资源渠道的限制给学生的课前准备环节和课后复习环节都带来了不便。所以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程资源库,能够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以及教学效率。
(二)创新教学方式,让知识变得更加直观
在信息资源库为小学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做好铺垫之后,接下来就是要进一步的在教学方式上进行创新,要降低知识的理解难度,减轻他们学习压力的同时能够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借此来满足新课标上对培养学生创新性的要求。
综上所述,新课标的主要目标就是要打破原本应试教育的教学怪圈,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能力素养和个性化发展这一方面,所以信息技术在小学课堂教学当中主要着重于提升课堂教学容量、提升教学效率以及激发学生对小学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必须要客观地认知到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技术优势,根据教学需求将信息技术所能够提供的便利充分应用到课堂教学当中,既要注重教学的个性化和新颖化,也要注重课堂教学质量以及教学节奏的把控,与学生之间能够进行沟通交流,共同完成新课标素质教育课堂的构建。
参考文献:
[1]张玉涛.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小学课堂教学的整合策略[J].天津教育,2021(14)
[2]章剑卫.基于课程整合的新型信息技术课程模式[J].浙江教学研究,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