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培养观察能力发展探索意识
【作者】 刘宪法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城关镇第一初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新课程背景下生物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学生自主性和探究性为基础,问题性为前提,综合性为重要内容,实践性为有效途径,过程性为评价目标,合作性为方式,开放性为外部环境的一种全新模式。观察能力是众多能力的基础,人类的一切探究活动就是从观察入手的。推进生物有效教学,教师应当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
【关键词】 观察;观察能力;探索意识
“掌握必要的文化科学技术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初步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掌握一些简单的科学方法。”是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学生有关能力的培养目标,也是我们倡导的素质教育的基础。初中生物教育应以实验,观察为主线,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变“结论式”为“探索式”,使实验,观察,思维,获得新知识几方面有机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知识,提高能力,发展特长,并具创新精神。观察能力是众多能力的基础,人类的一切探究活动就是从观察入手的。因此,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应当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方法
一、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由于每个人的知识基础,个性特点,心理素质不同,学生在学习和观察的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水平。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加强分类指导,有针对性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例如,成立生物兴趣小组,尽可能的组织学生到野外采集标本,辨认动、植物等。进行生态调查时,可以观察到大量的感性材料,这不仅大大地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还培养了观察兴趣、观察能力和科学的工作方法。特别是野外观察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热爱大自然,增强他们保护自然的意识。多指导学生的家庭观察实验,培养有意观察,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自身或周围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生物和生命现象。
二、教会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
重点观察——在观察中,要把注意力集中到重点观察对象上,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如在观察“种子的结构”时,对种子的形态、大小、颜色等作一般观察,而对种子的内部结构应作重点观察,弄清胚根,胚芽,胚轴,子叶及其功能,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为什么胚是新植物体的幼体。
顺序观察——进行观察时,要根据观察的目的,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仔细看一看观察对象具有的特征和特点。例如,在观察“叶片的结构”时,先让同学们观察各种形态的叶,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叶的临时装片,从上到下观察叶片的结构——上表皮,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叶脉,下表皮,气孔,再重点观察各部分细胞的结构特点。
对比观察——对比观察有利于迅速抓住事物间的共性和个性,进而抓住事物的本质。例如,通过观察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让同学们找出它们的相同点(都有种皮和胚)和不同点(菜豆种子有两片子叶,肥厚,营养储存在子叶里,没有胚乳。玉米种子有一片子叶,有胚乳,营养储存在胚乳里)从而确定了这两类种子的共性和个性,对于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概念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三、养成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首先,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是一种具有很强目的性的活动。它要求人们能从纷乱的事物中,迅速、正确地分辨出所要观察的对象。观察活动的这种特点告诉了我们:观察目的明确,被观察的对象就完整、清晰;观察目的不明确,被观察的对象就模糊不清,一无所得。在教学中,教师往往看到这种情况,即学生都喜欢观察生物,但观察时往往单凭兴趣出发,只愿意观察他们喜欢观察的对象,而将观察目的弃置一边。因此,教师要时刻提醒、指导他们按观察目的拟定一定的计划,按计划仔细地观察,提出问题,寻求某种答案,这样才能保证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观察的事物中。例如: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实验目的是要求学生在观察中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观察前教师应强调细胞膜紧贴在细胞壁内壁上不易辨认,有些细胞核也不太清楚,要调好光圈,光线强弱要控制适当,对细胞核的染色也要重视。使学生按照提出的目的要求去观察。通过绘制细胞结构图达到观察的目的。
其次,观察要有科学态度。实事求是是进行正确观察所必需的重要科学素质。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时,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培养。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做观察记录、绘制生物图以及对生物对象描述时,一定要符合观察到的真实情况。
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对生物学的好奇心,是激发观察兴趣、培养观察能力不可忽视的环节。在组织观察活动时,要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鼓励学生深入、细致、全面地进行观察。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观察与生物学有关的现象。学生通过观察,敏捷性提高了,概括性发展了,精确性增强了,他们就能更细致、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客观世界,形成良好的观察品质。这对于他们发展思维,锻炼分析、鉴别、判断能力,独立获取知识是极为有利的。
在教学中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主动观察事物,对所学的知识理解更深,通过不断观察,使学生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不断开拓思路,提高创新能力。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曾经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有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的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具有敏锐而精确的观察能力,对发展学生智力有重要意义。如果我们教师长期坚持对学生进行科学观察方法的培养训练,学生就会养成一种积极,主动,深入地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促进探索意识的发展。
【关键词】 观察;观察能力;探索意识
“掌握必要的文化科学技术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初步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掌握一些简单的科学方法。”是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学生有关能力的培养目标,也是我们倡导的素质教育的基础。初中生物教育应以实验,观察为主线,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变“结论式”为“探索式”,使实验,观察,思维,获得新知识几方面有机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知识,提高能力,发展特长,并具创新精神。观察能力是众多能力的基础,人类的一切探究活动就是从观察入手的。因此,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应当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方法
一、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由于每个人的知识基础,个性特点,心理素质不同,学生在学习和观察的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水平。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加强分类指导,有针对性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例如,成立生物兴趣小组,尽可能的组织学生到野外采集标本,辨认动、植物等。进行生态调查时,可以观察到大量的感性材料,这不仅大大地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还培养了观察兴趣、观察能力和科学的工作方法。特别是野外观察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热爱大自然,增强他们保护自然的意识。多指导学生的家庭观察实验,培养有意观察,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自身或周围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生物和生命现象。
二、教会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
重点观察——在观察中,要把注意力集中到重点观察对象上,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如在观察“种子的结构”时,对种子的形态、大小、颜色等作一般观察,而对种子的内部结构应作重点观察,弄清胚根,胚芽,胚轴,子叶及其功能,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为什么胚是新植物体的幼体。
顺序观察——进行观察时,要根据观察的目的,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仔细看一看观察对象具有的特征和特点。例如,在观察“叶片的结构”时,先让同学们观察各种形态的叶,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叶的临时装片,从上到下观察叶片的结构——上表皮,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叶脉,下表皮,气孔,再重点观察各部分细胞的结构特点。
对比观察——对比观察有利于迅速抓住事物间的共性和个性,进而抓住事物的本质。例如,通过观察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让同学们找出它们的相同点(都有种皮和胚)和不同点(菜豆种子有两片子叶,肥厚,营养储存在子叶里,没有胚乳。玉米种子有一片子叶,有胚乳,营养储存在胚乳里)从而确定了这两类种子的共性和个性,对于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概念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三、养成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首先,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是一种具有很强目的性的活动。它要求人们能从纷乱的事物中,迅速、正确地分辨出所要观察的对象。观察活动的这种特点告诉了我们:观察目的明确,被观察的对象就完整、清晰;观察目的不明确,被观察的对象就模糊不清,一无所得。在教学中,教师往往看到这种情况,即学生都喜欢观察生物,但观察时往往单凭兴趣出发,只愿意观察他们喜欢观察的对象,而将观察目的弃置一边。因此,教师要时刻提醒、指导他们按观察目的拟定一定的计划,按计划仔细地观察,提出问题,寻求某种答案,这样才能保证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观察的事物中。例如: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实验目的是要求学生在观察中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观察前教师应强调细胞膜紧贴在细胞壁内壁上不易辨认,有些细胞核也不太清楚,要调好光圈,光线强弱要控制适当,对细胞核的染色也要重视。使学生按照提出的目的要求去观察。通过绘制细胞结构图达到观察的目的。
其次,观察要有科学态度。实事求是是进行正确观察所必需的重要科学素质。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时,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培养。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做观察记录、绘制生物图以及对生物对象描述时,一定要符合观察到的真实情况。
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对生物学的好奇心,是激发观察兴趣、培养观察能力不可忽视的环节。在组织观察活动时,要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鼓励学生深入、细致、全面地进行观察。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观察与生物学有关的现象。学生通过观察,敏捷性提高了,概括性发展了,精确性增强了,他们就能更细致、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客观世界,形成良好的观察品质。这对于他们发展思维,锻炼分析、鉴别、判断能力,独立获取知识是极为有利的。
在教学中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主动观察事物,对所学的知识理解更深,通过不断观察,使学生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不断开拓思路,提高创新能力。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曾经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有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的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具有敏锐而精确的观察能力,对发展学生智力有重要意义。如果我们教师长期坚持对学生进行科学观察方法的培养训练,学生就会养成一种积极,主动,深入地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促进探索意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