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实施教育惩戒的艺术

【作者】 杨玉芬

【机构】 湖北省丹江口市第二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2020年12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49号公布《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此规则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在第四条明确规定实施教育惩戒应当符合教育规律,注重育人效果;遵循法治原则,做到客观公正;选择适当措施,与学生过错程度相适应。
  那么,我们在对学生的实际实际教育中应该怎样去把握和使用惩戒呢?
  中小学生,尤其是年级较低的学生由于正处于身心急剧发展变化的时期,还很不成熟,自我调控能力相对较弱,往往会在各种活动中发生某些行为偏差。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要不要对他们进行惩罚,该如何去把握惩戒和教育?有人说,对于成长中的学生,不管他出什么错,班主任或者老师都应该热心、细心、耐心地进行教育,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能搞什么惩戒。有人却认为,对那些常犯错误、不听劝导的学生,采取惩戒的手段,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可以加深学生对行为规范的印象,减少重犯,认为对学生进行惩戒是一种爱护和教育。
  其实,惩戒能否作为有效的管理、教育手段,充分发挥其正向功能,避免负面效应,取决于使用者能否巧妙地掌握惩戒艺术。惩戒艺术,简单地说就是创造性地运用惩戒手段,取得最理想的教育效果。具体可归纳为“摸清原因、分清对象、找准时机、把握分寸”。
  首先,“摸准原因”是指当学生犯错时,教师千万不可冲动地不分青红皂白横加惩戒,而是首先应冷静地了解、分析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动机是什么?再根据差错的性质和后果,决定是否给予惩戒,给予什么样的惩戒,这样才能做到受罚者心悦诚服,主动改进,同时使其他的学生也受到相应的教育。现实中比较常见的是当学生犯错时,有的教师往往非常气恼,而且在气头上,粗暴地实施惩戒,而对学生犯错的原因,知之不全或知之不深,甚至在未查清原委时,滥惩无辜。这样的惩戒,不但不能给学生以正确的教育,效果还往往适得其反。
  其次,“分清对象”是指对犯错的学生实行惩戒时,一定要特别留意不同学生的个别差异,并根据他们的特点,慎重选择惩罚的方式、方法,做到“因人施戒”。比如,低年级的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是非分辨能力弱,他们犯错多是因贫玩或者好奇引起的,易反复。所以,对他们实施教育惩戒时应特别注意帮助他们分析出错的原因,一般宜多采取洛克、卢梭等教育家所主张的“自然后果”式的惩戒措施;对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心理活动丰富且敏感的学生,要格外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有时投以意味深长的责备眼光,比当众呵斥或苦口婆心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若对内向腼腆的女生和大大咧咧的男孩采取同样方式的惩戒,所引起的心理反应肯定是大不一样的。要真正做到“因人施戒”,必须要抓住两个关键,一是对学生之间的差异一定要了如指掌;二是要尽量让所有学生感到比较公平、公正。
  再次,“找准时机”是指在实施教育惩戒时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和适当的场合,切忌随意、随时随地进行。有些事件清楚明了,当场施罚更具有教育意义,作“热处理”的效果更好;而有些问题情况复杂,不能急于了断,需要做深人的调查分析,“冷处理”可能更妥当。有些差错具有代表性,需要提醒所有的学生注意,在公开的场合宣布惩戒,有杀一儆百的作用。而对某些个别的,偶然发生的现象,则大可不必兴师动众,只需在小范围内解决就可达到预期目的。
  最后,“把握分寸”是指要严格把握好惩罚的轻重尺度,不宜过轻或过重。过轻,起不到惩戒的作用,过重,则易导致受罚人内心不服。著名心理学家.弗里斯曼通过实验证明,惩罚的强度达到刚能唤起所需要的行为和阻止不需要的行为时最理想,我们在掌握惩戒分寸时,尤其要防止产生严重的负面效应。比如教师罚犯错的学生搞劳动,如打扫教室卫生,表面上似乎很有效果,但这对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危害很大。
  更有甚者,在对学生的实际教育管理中,如果没有把握住教育惩戒尺度,还会遭到家长和学生的反感而导致纠纷,给学校或教师造成不良后果。所以,在实际实施教育惩戒时讲求一些惩戒艺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