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议高中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
【作者】 万承东
【机构】 湖北省老河口市高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促进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探究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将其与课堂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结合,为拓宽学生思维空间提供有力支持,在教学活动中融入更多的内容,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从而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的内容。综合来看,探究式教学法与新课改有着相同的教学理念,注重对学生实验认知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可以从探究的过程中找到问题的答案,继而将所学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有助于提升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对此,应该加强对探究式教学的研究,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来制订教学策略,以此来推动高中化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新课改;高中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教学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改革热火朝天,实验在课程活动中的占比逐渐增大,对教师设计实验教学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的实验教学方法不再适用,探究更适合高中生当前化学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才是正途。那么,如何构建适用于当前高中化学实验活动的教学模式呢?基于校内外调查研究,利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是必行之策。因此,本文将对其进行探究。
1、探究式教学法的概述
探究式教学法是新型的教学方法,不仅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规律,还与实际生活相贴近,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可以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对于高中化学教师来说,在应用探究式教学法时应该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认识到学生之间具有差异性,然后再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来制订教学策略,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应用探究式教学法时,首先要厘清这一教学方法的基本概念,然后再消除一些常见的教学误区,确保能够妥善安排教学流程,从而发挥出探究式教学法的作用,为推动高中化学教学发展带来积极影响。从实际应用情况来看,探究式教学法的应用有很多常见的误区,即教师没有准确把握探究式教学法的应用,认为所有问题都可以使用探究式教学法,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促使学生可以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其中。但过多应用探究式教学法会带来很多问题,即学生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和情绪铺垫,过多的探究式课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不仅无法达到课堂教学的理想目标,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倦的情绪,从而产生很大的学习负担。另外,还有部分教师错误地认为只要是以学生为主体就是探究,在开展相关课堂教学活动时没有进行必要的说明,致使学生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时缺乏必要的知识铺垫,难以展开针对性的思考、讨论,进而无法收到理想的探究效果。探究式教学是以思考问题、探究答案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也要发挥出引导作用,这样才能真正产生实际效果。
2、新课标下高中化学实验的探究式教学策略
2.1巧妙结合生活,创设探究情境
化学实验与现实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很多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仍旧采用原始的方法进行学习,导致他们感受不到化学学科的乐趣,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习效率的提升。基于此,教师在探究式教学中,应将实验与生活结合起来,将生活中常见的资源应用于化学实验中,使得整个流程更加生动形象,将理论知识灵活地呈现在课堂中,帮助学生强化对它们的理解与应用。因此,教师可以将实验与生活巧妙结合在一起,为学生创设探究式情境,通过实践进一步锻炼其应用技能,为后续深度学习理念的落实做好铺垫。在此基础之上不断深化知识理解,给学生提供多元发展的途径和机会,在真实的情境下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主动参与到实验中,体现出探究式教学中创设情境的价值。
2.2运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占据着重要位置,通常教师会在课堂讲台上进行演讲,但这样展示的化学现象无法直观地被看到,尤其是一些化学现象不明显的实验,从而导致很多学生难以看到这些实验现象。因此,高中化学教师要运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辅助教学,借助多媒体技术来直观地展示化学现象,让学生可以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进而收获更多的学习体验。现阶段,我国大多数高中学校已经引入了多媒体设备,运用投影设备来展示化学实验,这样能够增加高中化学教学的趣味性,促使学生可以保持对化学实验的参与热情。在教学“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化学实验时,教师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为学生投影相关的实验,让后排学生也可以看到气泡的产生速度,理解化学实验的原理,从而获得明显的教学效果。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让学生能够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为日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3分组探究,开放设计,自由参与实验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意识的现代化化学人才,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摒弃“灌输式”教学思维。由此可见,要想优化并创新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活动,教师应形成“开放”思维,在实验形式的开放性方面下功夫,同时尊重学生合作在提高实验有效性方面的作用,鼓励学生分组探究、合作创新,在团结协作中进行实验、学习化学。比如,针对教材中的化学理论,教师可预设能够验证该理论的多项合作探究实验,在教学活动中先向学生说明实验活动的目的,再出示多项实验主题,使其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活动。而后,提示作出相同选择的学生自行建立实验探究小组,引导他们在小组中自主分配实验任务、制定实验计划、撰写实验记录,跟踪监督他们完成基本的实验操作。最后,组织各个小组依次汇报实验结果,开放说明本小组的实验收获与反思,如“通过何种方式验证了理论”“形成了哪些更新颖的实验想法”“在小组创新实验中发现并解决了哪些问题”“对类似实验存在哪些建议”等。在开放的形式下,学生自由表现、自主思考;在分组的模式下,学生集思广益、合作互助。如此,实验教学气氛融洽,学生充满对化学知识的渴望,教学成果不言而喻。
2.4拓展探究实验,增长学生见识
高中阶段的学生面临着较大的高考压力,仅凭教材内容的学习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而且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对探究能力的培养起到阻碍作用。基于此,教师可以将探究式实验教学加以延伸,让学生将课堂上收获的内容拓展到课外的生活实验中,使其成为第二个学习的平台,强化知识应用技能的同时开阔学生的眼界,起到增长见识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探究式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设计出创新性实验活动,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其中,有利于进一步掌握化学知识点的本质与内涵,同时也完善了探究式教学的流程,使学生高效地进行实践学习活动。
结语
实验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将化学理论用在实处、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形成创新思维、提高科学探究品质,都离不开实验活动。而当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仍有多处亟待优化与创新之处。高中化学教师应积极克服开展实验教学活动的思维定式,主动创新,积极吸收新想法、探究新策略,尽其所能地设计新颖且富有教育意义的化学实验活动,以实现对高中生化学素养的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陈书寿.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策略[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2(33):113-115.
[2]余丽娟.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化学中的实验教学策略探讨[C]//教育教学国际学术论坛论文集(四),2022:190-193.
[3]袁秋香.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策略研究[J].学苑教育,2021(28):47-48.
[4]洪毓婷.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策略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1(19):147-148.
【关键词】 新课改;高中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教学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改革热火朝天,实验在课程活动中的占比逐渐增大,对教师设计实验教学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的实验教学方法不再适用,探究更适合高中生当前化学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才是正途。那么,如何构建适用于当前高中化学实验活动的教学模式呢?基于校内外调查研究,利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是必行之策。因此,本文将对其进行探究。
1、探究式教学法的概述
探究式教学法是新型的教学方法,不仅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规律,还与实际生活相贴近,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可以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对于高中化学教师来说,在应用探究式教学法时应该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认识到学生之间具有差异性,然后再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来制订教学策略,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应用探究式教学法时,首先要厘清这一教学方法的基本概念,然后再消除一些常见的教学误区,确保能够妥善安排教学流程,从而发挥出探究式教学法的作用,为推动高中化学教学发展带来积极影响。从实际应用情况来看,探究式教学法的应用有很多常见的误区,即教师没有准确把握探究式教学法的应用,认为所有问题都可以使用探究式教学法,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促使学生可以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其中。但过多应用探究式教学法会带来很多问题,即学生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和情绪铺垫,过多的探究式课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不仅无法达到课堂教学的理想目标,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倦的情绪,从而产生很大的学习负担。另外,还有部分教师错误地认为只要是以学生为主体就是探究,在开展相关课堂教学活动时没有进行必要的说明,致使学生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时缺乏必要的知识铺垫,难以展开针对性的思考、讨论,进而无法收到理想的探究效果。探究式教学是以思考问题、探究答案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也要发挥出引导作用,这样才能真正产生实际效果。
2、新课标下高中化学实验的探究式教学策略
2.1巧妙结合生活,创设探究情境
化学实验与现实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很多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仍旧采用原始的方法进行学习,导致他们感受不到化学学科的乐趣,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习效率的提升。基于此,教师在探究式教学中,应将实验与生活结合起来,将生活中常见的资源应用于化学实验中,使得整个流程更加生动形象,将理论知识灵活地呈现在课堂中,帮助学生强化对它们的理解与应用。因此,教师可以将实验与生活巧妙结合在一起,为学生创设探究式情境,通过实践进一步锻炼其应用技能,为后续深度学习理念的落实做好铺垫。在此基础之上不断深化知识理解,给学生提供多元发展的途径和机会,在真实的情境下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主动参与到实验中,体现出探究式教学中创设情境的价值。
2.2运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占据着重要位置,通常教师会在课堂讲台上进行演讲,但这样展示的化学现象无法直观地被看到,尤其是一些化学现象不明显的实验,从而导致很多学生难以看到这些实验现象。因此,高中化学教师要运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辅助教学,借助多媒体技术来直观地展示化学现象,让学生可以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进而收获更多的学习体验。现阶段,我国大多数高中学校已经引入了多媒体设备,运用投影设备来展示化学实验,这样能够增加高中化学教学的趣味性,促使学生可以保持对化学实验的参与热情。在教学“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化学实验时,教师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为学生投影相关的实验,让后排学生也可以看到气泡的产生速度,理解化学实验的原理,从而获得明显的教学效果。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让学生能够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为日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3分组探究,开放设计,自由参与实验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意识的现代化化学人才,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摒弃“灌输式”教学思维。由此可见,要想优化并创新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活动,教师应形成“开放”思维,在实验形式的开放性方面下功夫,同时尊重学生合作在提高实验有效性方面的作用,鼓励学生分组探究、合作创新,在团结协作中进行实验、学习化学。比如,针对教材中的化学理论,教师可预设能够验证该理论的多项合作探究实验,在教学活动中先向学生说明实验活动的目的,再出示多项实验主题,使其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活动。而后,提示作出相同选择的学生自行建立实验探究小组,引导他们在小组中自主分配实验任务、制定实验计划、撰写实验记录,跟踪监督他们完成基本的实验操作。最后,组织各个小组依次汇报实验结果,开放说明本小组的实验收获与反思,如“通过何种方式验证了理论”“形成了哪些更新颖的实验想法”“在小组创新实验中发现并解决了哪些问题”“对类似实验存在哪些建议”等。在开放的形式下,学生自由表现、自主思考;在分组的模式下,学生集思广益、合作互助。如此,实验教学气氛融洽,学生充满对化学知识的渴望,教学成果不言而喻。
2.4拓展探究实验,增长学生见识
高中阶段的学生面临着较大的高考压力,仅凭教材内容的学习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而且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对探究能力的培养起到阻碍作用。基于此,教师可以将探究式实验教学加以延伸,让学生将课堂上收获的内容拓展到课外的生活实验中,使其成为第二个学习的平台,强化知识应用技能的同时开阔学生的眼界,起到增长见识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探究式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设计出创新性实验活动,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其中,有利于进一步掌握化学知识点的本质与内涵,同时也完善了探究式教学的流程,使学生高效地进行实践学习活动。
结语
实验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将化学理论用在实处、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形成创新思维、提高科学探究品质,都离不开实验活动。而当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仍有多处亟待优化与创新之处。高中化学教师应积极克服开展实验教学活动的思维定式,主动创新,积极吸收新想法、探究新策略,尽其所能地设计新颖且富有教育意义的化学实验活动,以实现对高中生化学素养的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陈书寿.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策略[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2(33):113-115.
[2]余丽娟.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化学中的实验教学策略探讨[C]//教育教学国际学术论坛论文集(四),2022:190-193.
[3]袁秋香.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策略研究[J].学苑教育,2021(28):47-48.
[4]洪毓婷.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策略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1(19):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