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 熊 艺
【机构】 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观阁镇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在小学阶段是儿童创新能力开发的最佳时期,学习音乐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长期以来,传统的教育模式严重地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思维品质被压抑,在无形中削弱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创造性;探究性;策略
作为一名音乐课教师,要全面完成音乐教学任务,不能不重视音乐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这一关键环节。创新精神是人在创造活动中逐渐凝聚而成的一种胆识与气魄。创新意识使人总想去创造,而创新精神则使人敢于创造、勇于创造。新教材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音乐教学中针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谈一谈。
一、激发兴趣,进行创造性教学
兴趣是调动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动力,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导入新课时,用流动的画面来体现教学意图,创设出绚丽多彩、声情并茂的环境,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及享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教学强调“用教材教”“授人以渔”,因此,教师必须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在音乐教学中,学生喜欢轻松、愉快、平等的课堂氛围,学生的心情舒畅了,思维也活跃起来了,学习的积极性就这样一次次地被调动起来,兴趣浓厚了,学什么都那么有滋有味。“源头活则流泉清,根本固则叶宽松。”课堂教学蕴涵着鲜活的生命力,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师生互动得到有效发挥,学生的生命潜能才能释放出熠熠生辉的火花。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还学生自由的空间。
二、创建和谐,进行探究性学习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现代教学弘扬的是人的主体性。因此,音乐教学中开展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最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学生只有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才会勇于举手发言,发表自己观点;才会勇于表现自我,标新立异。在音乐课上,最明显的就是能大胆自信地唱和表演。运用情感交流,教师应该通过语言、微笑、眼神、手势等媒介与学生产生表情互动,相互感染。如歌曲《可爱的羊群》是一首描写辽阔、美丽的蒙古大草原的优美、抒情的歌曲。学生受到感染,有的舒展双臂、有的身体轻轻摇动,脸上带着喜悦的笑容,表达内心的体验。可见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通过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促进了师生间、生生间的合作。同时,和谐的环境也能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学习。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沟通学生与音乐的桥梁。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能使学生的心情愉快,情绪轻松,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在充满自信的状态下主动去探究,去创造,因此民主是创造性学习的重要保证。长期以来,在课堂上我们都以教会学生为目的,习惯地把学生当作教学的对象。虽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一直是我们教学的宗旨,但在实际中,往往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唱孩子学,教师跳孩子跟,教师讲学生听,要想成为教师眼中的“乖孩子”就必须上课认认真真,规规矩矩地听老师讲,接受老师的每一句话,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常此以往,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甚至扼杀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原有的一点创造精神也被磨灭了,他们本能够经过探索学会“捕渔”的方法,现在却只能形成概念,只有无条件接受,形成一种学习上的惰性与依赖性。有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控制越少,学生体验的自由度越大,活动的自主性越强,其创造发挥得越好。不要对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力加过多的限制,对于小学生就连座位也不一定要固定,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学生心理上得以宽松,自由、愉悦就可以为创造性发挥打下基础。音乐教师的责任,不是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音乐家,而是让学生热爱音乐,鼓励学生时时有新的认识,创造一个能自由探索的音乐空间,充分挖掘他们的音乐才能,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四、引导学生做表演,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边唱边演是小学生喜爱的一种教学形式,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更喜欢用动作来表达情感,表现欲同想象力一样。表演是学生乐于参与的一种音乐活动,也是培养学生音乐综合能力的一种很好的形式。当然,要表演有时就少不了一些小道具,我们教师可以让学生开动脑筋,亲手制做不同的动物头饰,自己设计舞蹈动作,也可以让他们自由组合,进行舞蹈创编,把歌曲的内容和内心的感受通过肢体语言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们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作能力。
五、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有创造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源动力
音乐实践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参与想象心理活动,作曲是一种创造性的想象,表演是一种再造想象,欣赏是一种知觉想象,音乐的非语义性,不具象的艺术特点,可以给人在广阔的想象天地中感受表现和创造音乐美,同时,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培育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其创造力的发展,首先应注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扩大音乐文化视野,教学内容应贴进学生生活,具体:鲜明、生动的音乐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想象力的发挥;恰当的媒体运用等,能帮助学生拓宽想象空间,妥贴的教学环境创设不但能促进儿童对音乐的感知、理解、鉴赏,更能有效地引发创造的可能性。其次音乐的想象是自由的,但也不是脱离作品的胡思乱想,应引导学生准确感知,理解音乐,结合对音乐作品的时代背景创作思想、体裁、风格,按一定的思维定势,展开想象,再次应注意鼓励学生根据一定的内容,展开想象,进行即兴创作活动和运用音乐材料创作音乐。
总之,要使学生在课堂中有效地学习,并在音乐教学中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得以培养,我们应该明确:当学生有兴趣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他们学得最好;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来呈现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时,他们学得最好。音乐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通过音乐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霞.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新课程(上),2011.
[2]唐梅.浅析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新课程(小学),2012.
【关键词】 创造性;探究性;策略
作为一名音乐课教师,要全面完成音乐教学任务,不能不重视音乐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这一关键环节。创新精神是人在创造活动中逐渐凝聚而成的一种胆识与气魄。创新意识使人总想去创造,而创新精神则使人敢于创造、勇于创造。新教材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音乐教学中针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谈一谈。
一、激发兴趣,进行创造性教学
兴趣是调动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动力,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导入新课时,用流动的画面来体现教学意图,创设出绚丽多彩、声情并茂的环境,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及享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教学强调“用教材教”“授人以渔”,因此,教师必须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在音乐教学中,学生喜欢轻松、愉快、平等的课堂氛围,学生的心情舒畅了,思维也活跃起来了,学习的积极性就这样一次次地被调动起来,兴趣浓厚了,学什么都那么有滋有味。“源头活则流泉清,根本固则叶宽松。”课堂教学蕴涵着鲜活的生命力,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师生互动得到有效发挥,学生的生命潜能才能释放出熠熠生辉的火花。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还学生自由的空间。
二、创建和谐,进行探究性学习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现代教学弘扬的是人的主体性。因此,音乐教学中开展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最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学生只有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才会勇于举手发言,发表自己观点;才会勇于表现自我,标新立异。在音乐课上,最明显的就是能大胆自信地唱和表演。运用情感交流,教师应该通过语言、微笑、眼神、手势等媒介与学生产生表情互动,相互感染。如歌曲《可爱的羊群》是一首描写辽阔、美丽的蒙古大草原的优美、抒情的歌曲。学生受到感染,有的舒展双臂、有的身体轻轻摇动,脸上带着喜悦的笑容,表达内心的体验。可见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通过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促进了师生间、生生间的合作。同时,和谐的环境也能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学习。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沟通学生与音乐的桥梁。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能使学生的心情愉快,情绪轻松,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在充满自信的状态下主动去探究,去创造,因此民主是创造性学习的重要保证。长期以来,在课堂上我们都以教会学生为目的,习惯地把学生当作教学的对象。虽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一直是我们教学的宗旨,但在实际中,往往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唱孩子学,教师跳孩子跟,教师讲学生听,要想成为教师眼中的“乖孩子”就必须上课认认真真,规规矩矩地听老师讲,接受老师的每一句话,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常此以往,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甚至扼杀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原有的一点创造精神也被磨灭了,他们本能够经过探索学会“捕渔”的方法,现在却只能形成概念,只有无条件接受,形成一种学习上的惰性与依赖性。有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控制越少,学生体验的自由度越大,活动的自主性越强,其创造发挥得越好。不要对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力加过多的限制,对于小学生就连座位也不一定要固定,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学生心理上得以宽松,自由、愉悦就可以为创造性发挥打下基础。音乐教师的责任,不是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音乐家,而是让学生热爱音乐,鼓励学生时时有新的认识,创造一个能自由探索的音乐空间,充分挖掘他们的音乐才能,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四、引导学生做表演,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边唱边演是小学生喜爱的一种教学形式,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更喜欢用动作来表达情感,表现欲同想象力一样。表演是学生乐于参与的一种音乐活动,也是培养学生音乐综合能力的一种很好的形式。当然,要表演有时就少不了一些小道具,我们教师可以让学生开动脑筋,亲手制做不同的动物头饰,自己设计舞蹈动作,也可以让他们自由组合,进行舞蹈创编,把歌曲的内容和内心的感受通过肢体语言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们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作能力。
五、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有创造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源动力
音乐实践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参与想象心理活动,作曲是一种创造性的想象,表演是一种再造想象,欣赏是一种知觉想象,音乐的非语义性,不具象的艺术特点,可以给人在广阔的想象天地中感受表现和创造音乐美,同时,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培育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其创造力的发展,首先应注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扩大音乐文化视野,教学内容应贴进学生生活,具体:鲜明、生动的音乐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想象力的发挥;恰当的媒体运用等,能帮助学生拓宽想象空间,妥贴的教学环境创设不但能促进儿童对音乐的感知、理解、鉴赏,更能有效地引发创造的可能性。其次音乐的想象是自由的,但也不是脱离作品的胡思乱想,应引导学生准确感知,理解音乐,结合对音乐作品的时代背景创作思想、体裁、风格,按一定的思维定势,展开想象,再次应注意鼓励学生根据一定的内容,展开想象,进行即兴创作活动和运用音乐材料创作音乐。
总之,要使学生在课堂中有效地学习,并在音乐教学中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得以培养,我们应该明确:当学生有兴趣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他们学得最好;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来呈现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时,他们学得最好。音乐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通过音乐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霞.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新课程(上),2011.
[2]唐梅.浅析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新课程(小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