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析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对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推动

【作者】 袁 弢

【机构】 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教育科学研究室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为劳动教育赋能。劳动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促进中小学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校将劳动教育课程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以及中医药文化相结合。学校依据学生学段的年龄特点,在原有劳动教育的基础上,立足学校实际开展富有实效的劳动教育实践。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传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增强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为建设健康中国、发展当地中医药文化培养实用性人才。
  一、中小学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劳动促使一个人从自然人发展成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社会人,一个不会劳动、不爱劳动的人是无法在社会上立足的,学校作为一个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的社会摇篮,应当把劳动教育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目前,在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劳动教育边缘化问题。一些农村中小学对劳动教育缺乏重视,其劳动课程的教学效果不理想,潜移默化之下,教师对劳动教育愈发忽视,导致劳动教育出现了边缘化发展的迹象[1]。农村的中小学教学总是将语、数、外等学科摆在首要位置,认为劳动教育已经渗透到家庭教育中,将劳动教育边缘化。
  劳动教育理想化问题,很多中小学教师认为劳动教育同其他统考科目一样掌握知识体系即可,其实不然,劳动教育是十分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一种技能,难以在短时间内取得成效,故而教师看不到学生的学习成果、学生感受不到劳动技能的提升,慢慢的就活教育变成了死读书。
  教师开展劳动教育存在着很多阻力,急需寻找突破困境之路,让劳动教育发挥其应有的育人价值,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
  二、以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推动中小学劳动教育
  1. 兴趣导入,初探中医药文化
  近年来,“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活动掀起了一番热潮,作为“中国天冬之乡”的的内江市东兴区,积极开展天冬知识科普课堂。通过“周恩来买蜜饯”、“天冬、麦冬仙女下凡”和“苏轼与天门冬酒”等小故事激发中小学学生对家乡天冬文化的兴趣。成立兴趣小组,开展天冬手抄报、参观天冬展览馆等活动,引领学生自主了解、初探天冬的历史和文化。为了充分发挥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学校以“天冬进校园”课程的实施为依托,在提升学生劳动技能水平、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等方面进行着积极的实践和探索。
  2. 实践探索,深根劳动沃土
  为了更好的增强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体会天冬种植的不易和领会劳动带来的满足感。学校联合天冬种植基地在学校周边建立了约5亩的天冬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让学生实实在在参与到天冬等中草药的种植中去。利用学校劳动教育研学基地优势,精心打造中医药实践园—“百草园”,开展中医药文化特色实践活动。将内江天冬、黄精、艾草等中草药种植到班级劳动区域内,让学生在种植、管理中草药的过程中认识、了解中草药和中医药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从天冬等中草药的生长习性、选地整地、繁殖方法、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等方面和天冬等中草药“面对面”。伴随着天冬的成长,学生在劳作中真正体会到了劳动带来的乐趣,在田间地头感受中医药文化,让泥土的芬芳洒满校园。
  “天冬”课程为学科自然融合创造了条件。如:围绕“天冬”医药文化,语文教师与科学都是走到了一起,语文教师传授节气知识,科学教师讲解种子的构成;围绕“天冬”的成长,数学教师和科学教师联手进行测量并做统计分析;围绕“天冬”校园文化,班主任与美术教师对班内黑板报进行设计……教师们创造性地开展跨学科、多主题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有效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劳动教育的目的,在谋手脑相长,以增进自立之能力,获得事物之真知及了解劳动者之甘苦。教师在引领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同时也要注意自身的劳动示范,同时教导学生合理分工、团结协作、诚实劳动、敬畏劳动,才能有所收获,才能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逐步实现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统一的教学效果,在实践探索中培养了他们的科学精神,提高了劳动能力,也形成了他们珍惜劳动果实,增强对劳动人民敬佩和尊重的情感。
  3. 联系生活,体会劳动真谛
  要想解决劳动教育边缘化的困境,就必须让劳动教育融入生活,成为一种同基础类学科一样对生活有指导作用的学科,将劳动教育彻底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学校就“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这一课题推动了中小学生劳动教育改革,将劳动教育清晰化,劳动教育是劳动教育技术和劳动教育课程目标的总和。在以往的劳动教育教学中学校和教师总是陷入固定思维,只要一到劳动教育课,就单纯强调动手操作学生就去实践基地、农场干活;将劳动教育课程目标混同于劳动目标,以看得见的物化成果来衡量劳动教育课程的效果,于是想方设法开辟基地,开展种植,看谁的产出价值多。忽视了学生的劳动过程才是真正的精神财富。
  “天冬”在学校课程框架的基础上,融劳动教育实践课程为一体,由理论研究走向实践探索,让劳动教育真正成为学校教育体系的重要模块。劳动教育实践的开展,改变了教师的传统观念,提升了生活情趣,增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学校开展“天冬”课程的时间虽短,但是已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学校将继续整合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作用,继续开发适合学校实际的校本实践课程,进一步充实劳动教育实践内容,真正实现学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所具有的合力育人价值。在天冬劳动基地的每一寸土壤里,都洒满了学生们对未知的好奇、成果的期盼,相信在一滴滴汗水的浇灌后,收获会变得弥足珍贵。
  三、结束语
  目前,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发展方兴未艾,劳动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主体性和个人意识的培养以适应国家生产力发展和国家产业转型的时代发展变化。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各行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劳动教育要与时俱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让我们加强地方文化和劳动教育的结合,制定因地制宜的劳动教育课程,共创开放、融合、创新的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张家平,赵淑琴.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的开发与实践[J].基础教育论坛,2020(18):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