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析“以小见大”古诗文群文阅读与写作指导

【作者】 黄廷勇

【机构】 四川省资中县龙结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群文阅读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意义重大,能够发挥“背景促实践”“树靶突重点”“数量扩阅读面”等众多作用。在古诗词教学中,群文阅读应该从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提升阶段加以考虑,本文就此进行简要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 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指导

  群文阅读形式独特且内容新颖,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近年来,群文阅读已成为开展阅读教学的有效手段。由于中学生阅读面比较广泛,古诗词阅读教学也就变得日趋复杂了一些。本文结合初中古诗词教学实践,就群文阅读的操作步骤和方法进行阐述。
  一、群文阅读的基本概念
  “群文阅读”可以简单地认定为“群文阅读教学”,相比传统阅读教学,具有一定的突破性。群文阅读是将同一类型的文章组合起来,指导学生针对性地进行阅读,从中厘清一些共性知识点。语文教师要针对某一个(或多个)议题来筛选文章,之后师生共同阅读并完成学习任务。古诗词的群文阅读具备如下几个特点:(1)文本的共性原则。同一组文章必须有明确的“议题”;(2)“整合式阅读”,群文阅读不是单一篇章的阅读,对学生的阅读品质要求较高。阅读时要从大局入手,关注多篇阅读文本,同时尝试去辨析文章内容,重构阅读认知;(3)群文阅读颠覆了传统模式。该阅读模式不局限于“翻译”“明意”“悟旨”,其基本构成包括:粗读→辨析→树靶→精析等几个主要阅读环节。
  二、古诗文群文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的意义
  (一)背景促实践
  传统优秀文化需要代代相传,这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使命。对于初中生来说,需要多接触传统文化,而阅读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此外,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都会涉及大量古诗文内容,这无疑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们要读懂、读透,甚至与古诗文的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二)精选出效质
  古往今来,我国的优秀文学作品浩如烟海,学生们所接触的古诗词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已。在阅读过程中,恰当的群文阅读要主题分明,篇数合理。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具备“火眼金睛”,通过精挑细选确保群文阅读的有效性与靶向性。
  (三)树靶突重点
  古诗文群文阅读的“议题”就是我们所说的“靶”,教师要辨析议题,确保古诗文阅读的针对性。在多篇阅读中,要学会进行对比,总结出各篇文章的共同点。通过反复强调学习重点,在学生脑海中形成固有的记忆。
  (四)数量扩阅读面
  针对阅读面相对较窄的初中生来说,在较短的时间内扩充阅读量,能够弥补阅读短板。当然,群文阅读并非简单地增加数量,学生在阅读时要理解文章的关联性,整体的系统性,最终达到“1+1>2”的效果。
  三、群文阅读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一)准备阶段
  1. 根据议题确定共性文章
  教师所选文本必须与议题相符,各篇文章具有共同的文化元素。议题一般包括:爱国、思想、叙事、抒情、写景等等。此外,根据文章的写作手法,还可以分为: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按照古诗文的朝代、题材、文章结构、作者等,也可以确定某一个议题。无论是哪种议题,都要符合学情特点,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在“以小见大”议题中,很多学生不理解这种似是而非的手法。此时,我们可以寻找具有关联性的若干篇文章,比如选择《卖油翁》《过华清宫》《赤壁》《象箸之忧》等开展群文阅读。在寻找和确定古诗文篇目时,要从收集、整理、筛选、分析、明确等环节入手。
  2. 合理的文本呈现
  明确群文阅读议题后,要合理安排文本内容,一般按照“由简到繁”的规律编排。一般情况下,学生阅读完第一篇文本后,就能找出共性特征,继而完成后续的阅读任务。当完成所有文章阅读后,还需要根据细化任务进行精读,最后完成阅读问题。仍然用“以小见大”这一议题进行分析,在所选的四篇文章中,可以将《赤壁》放在第一的位置,之后依次是《卖油翁》《过华清宫》和《象箸之忧》,这样安排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学生们也能从中找到不同的“小”——小事物、小人物、小事件、小细节。
  (二)实施阶段
  1. 整体阅读,明确阅读方向
  古诗文的群文阅读,不能专注于某一篇,要告诉学生:学生需要从主题或者写作手法等方面入手,从而保证阅读有的放矢。在“以小见大”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告诉学生,这四篇文章的共性就是“以小见大”。当然,在导入环节我们可以增加《游子吟》一诗,从小人物“慈母”,小事物(线、衣),“小动作”(缝)来表现伟大的母爱。
  2. 循序渐进,设立问题
  根据群文议题紧扣本次阅读的核心要求。在“以小见大”阅读过程中,可以设置如下几个问题:“小体现在哪里?”“大又体现在哪里?”“作者是如何把握小的?”。学生们通过认真阅读四篇文章,就能很好的把握“小”,并从中悟出道理,感怀其情。
  (三)提升阶段
  本阶段主要突出两个方面,第一,归纳总结,突破共性。学生们要学会对共性进行分析,从而保证训练的有效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能够归纳、分析、总结群文的共性与差异性。通过学习,慢慢掌握“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并能将其应用于自己的写作之中。第二,学以致用。通过群文学习掌握“以小见大”的意义,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会观察,聚焦于小事和凡人,观察身边的一花一草,在捕捉小情节的过程中,感悟人生,不断拓展群文阅读的功效。
  结语
  综上所述,对初中生来说,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该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的创新,并且这种教学具有可操作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探索群文阅读的作用和价值。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以达到提高初中生古诗文阅读能力的目标,发挥出古诗文群文阅读的最大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