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家庭关系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作者】 零愿平

【机构】 广西那坡县幼儿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家庭作为孩子最早接触的环境,对孩子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尤其是父母之间的关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幼儿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能够使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得到更好的发展。本文基于家庭关系和亲社会行为的相关理论,阐述了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中,如何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以及一种亲密、和谐、温暖、自由的家庭关系。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然而许多家庭却忽视了它的重要性,尤其是父母,从而对孩子的亲社会行为产生了负面影响,本文针对其负面影响提出了几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对策建议。
  【关键词】 幼儿;家庭关系;亲社会行为;影响;发展对策

  一、引言
  亲社会行为是一种积极的社会行为,受到人类和整个社会的肯定和鼓励,对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进步具有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在培养儿童亲社会行为的过程中,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家庭作为孩子最早接触的环境,对孩子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尤其是父母之间的关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家庭关系的作用如此重要,但当前家庭中仍然存在许多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负面因素。因此,我们让父母意识到家庭关系对孩子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是微妙的,让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价值观,纠正错误的教育观念,提高自己的素养。为幼儿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使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家庭关系及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相关理论
  (一)家庭关系的概念
  家庭关系是家庭环境中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所产生的影响和限制。同时,人们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心理情绪和环境情绪包括:学习环境、生活习惯、教养方式、生活情操、道德规范、人情等。良好的家庭关系可以教育孩子性格开朗、活泼、热情、大方、勤奋、好学、诚实、守信、谦虚、合群、文明、爱劳动、将卫生等;不良的家庭关系教育出来的孩子则会让他感到自卑、胆小、多疑、嫉妒、自私、孤独、懒惰、放任自由、不懂礼貌、言行粗俗等。在学龄前儿童适应家庭环境的过程中,父母是接触最多、最直接的对象,也是他们最喜欢树立的榜样。从而形成自己的心理思维和人格特征,家庭关系的好坏对学龄前儿童的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
  (二)亲社会行为的概念及发展
  1.亲社会行为的含义
  亲社会行为属于一大类社会行为。根据其目的和动机,个体社会行为可分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两大类。亲社会行为是指在社会人际交往过程中,有利于他人的事物的行为和倾向。如:同情、关怀、分享、合作、谦虚、帮助、安慰、协助、捐赠等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合理、平等的竞争行为也是一种亲社会行为,因为它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并且可以转化为合作和帮助行为。这是一种积极的社会行为。而反社会行为是指那些违法的或社会上不能接受的社会行为,属于消极的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是学龄前儿童中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消极行为。
  2.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利他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他律阶段和自律阶段。道德行为的他律主要是以自我为中心,只有在他人的引导和要求下,才会愿意帮助他人。由于他们在这一时期的认知发展水平以自我为中心,导致缺乏移情能力。自律阶段道德行为的发展已经脱离了以自我为中心。他们有自己的意识和想法,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事情的好坏。在这个阶段,孩子的同理心能力也开始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同理心能力也在发展。越是帮助别人,越懂得得到帮助后的感恩,伤害别人的时候,心里就不安。因此,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加强,这与他们的道德发展直接相关。
  三、幼儿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一)家庭环境方面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是否合理,要求是否恰当,是否尊重他们的决定,是否存在体罚和变相体罚,与孩子互动的过程是否公平、民主。如果父母能有效合理地处理这些,就会激发孩子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父母与长辈之间一句简单的鼓励或问候,都会直接影响他们的行为。
  就比如一个刚开始学走路的宝宝,所以总是摔倒。一倒下,他就会坐在地上哭。父母或祖父母看到会心疼,生怕孩子坐在地上太湿。他跑过去把他们抱起来。所以,孩子只要在以后的学走路中跌倒,就会等着有人抱抱他,不想自己站起来。这样的孩子需要花了很长时间才学会走路。反之,同样是刚开始学走路另一个宝宝,每次摔倒都会坐着哭,但是他的爸爸妈妈没有马上去抱孩子,而是鼓励她自己站起来,告诉孩子她是最真棒,是最勇敢的宝贝”。几次之后,这个孩子再摔倒的时候,她会慢慢地自己站起身来,继续学者走路,这样她很快学会了走路,因为她也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父母对幼儿的精神鼓励在幼儿学习中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过分溺爱孩子的家庭生活强势,父母没有及时激励孩子,让他体验成功的喜悦。父母知道如何激励和引导孩子,是孩子们可以从学习得到的成功喜悦。所以,在未来的成长中,她乐于鼓励和帮助他人,这有利于孩子利他行为的产生和发展。
  (二)父母教育观念及方式方面
  孩子们个性的形成是通过不断的模仿而形成的,父母对任接待事物的态度,可以说意味着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也都能可以反映出他们是什么样的人,还影响孩子教育观念的形成,从而对孩子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它不是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直接过程,它需要通过转化为孩子们的教育态度和期望来进行参与,那就是是父母教养方式和行为的体现。现在的一些父母,特别是生活在农村的孩子,家长望子成龙、望女程凤太心切了,导致他们错误地认为“成才”必须是在“棍棒”下才会诞生。在他们的教育理念中,他们总是觉得没有必要和幼儿阶段的孩子讲道理,认为他们太小讲了孩子也听不懂。只要孩子不听话,就会暴力教育。他们觉得只有这样做,孩子才能记住得更深,以免日后犯同样的错误。这些家长根本想不到,这样大大损害孩子的自尊,不利于日后利他行为的形成。同时,教育观念的形成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发展。
  案例:我们小班的杨智萱小朋友,据他家长反映说,刚刚进幼儿园的时候,每次周末在家玩玩具,他喜欢把玩具撒得满地都是,爸爸妈妈喊他收玩具时,他却乘大人不注意的时候,偷偷跑过去把大人刚刚收拾的玩具扔在地上,妈妈只是一直在那里喊杨智萱别扔了,停下来”。大人越是喊,他就越把玩具扔出来,因为他很好奇他为什么要停下来,他觉得挺好玩的。但大人们却没和他多说什么,马上就对杨智萱动武,打他,这家长觉得只有打他他就不敢再这样做了。
  通过对这已案例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这个阶段的孩子处于人格和自尊的形成阶段,父母对教育的误解,不仅容易让孩子养成粗鲁的性格,还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粗暴的性格对孩子未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有着负面影响。
  (三)家庭关系方面
  良好的家庭环境是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快速稳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人们常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换言之,孩子的行为是父母行为的间接表现。如果孩子有一个温馨、幸福、平等、民主、幸福的家庭。那么他就会有更多的机会表现出利他行为。这样的生活环境,会让孩子自发地沉浸在充满欢乐的创意活动中,促进孩子独特个性的形成,家长在为孩子做决定的时候,家长又该怎么做呢?首先,必须征求孩子的意见。其次,和孩子分析事情的利弊。最后,在尊重儿童的基础上再做出决定。因此,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孩子更容易形成利他行为。利他行为也是自愿的亲社会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会对其他事物产生这种友好的行为,让孩子能更好的处理更多的问题,更好地实现亲社会行为。另外,父母的榜样作用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实现利他行为的关键。因此,良好的家庭关系为孩子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稳定的基础,我们只有维护家庭的完整和亲子关系的和谐,才能促进孩子良好社会行为的形成。
  四、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对策建议
  (一)注重关注孩子的成长细节
  人们常说:“细节造就性格,细节决定成败。”因此,家长多关注孩子成长的细节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仅要关注他们的衣、食、住、行、陪伴等日常生活习惯,还要关注他们在幼儿园的所有行为。但是,在生活中,有些家长却是把孩子上幼儿园后,不不闻不问了,每天送孩子去幼儿园后,不再过问孩子在园的情况,有时老师主动打电话联系,都还不耐烦,觉得教育孩子是老师的事。其实,这样做是不对的,家长要和老师经常沟通,和老师了解孩子在园的表现,另外,把孩子在家都表现告诉老师,让老师也能了解孩子在家的生活习惯,很好的达到家园共育,以便促进孩子形成利他行为。
  (二)重视亲子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也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真实情感的直接表达。这种情绪的表现有助于孩子培养对他人的关心、帮助和爱。所以,从孩子的出生到性格的形成,再到父母的提升,都要做好与孩子的不断沟通,互相学习。它不仅是生活中的交流,更是学习和情感上的交流与互动。让孩子与自己的交流变得轻松愉快。同事,不要盲目地给孩子灌输你那所谓的原则,因为幼儿阶段的孩子,特别是2岁到3岁的孩子。这阶段是自我意识的主要时期,也是人格混乱的时期。因此,在还孩子交流的过程中,要多注意自己说话的语速、语调、表情、态度,还有,最重要的是家长必须要学会倾听,倾听孩子的想法。这样,父母在孩子眼里就像自己的朋友,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三)密切家庭成员的关系
  这里所说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拉近孩子和父母的关系,还要拉近孩子和其他长辈的关系,比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作为家长要处理好大人之间的关系,因为他们的关系好坏,也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因此,父母应该多与孩子沟通,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尤其是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要为孩子起到表率作用。爷爷奶奶不应该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表现出重男轻女的情绪。这些都不利于家庭的和谐与幸福。另外,家长不要吝啬你的夸奖,日常中可以多夸奖家人的优点,努力包容别人的缺点。
  五、结束语
  家庭关系对孩子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是最直接、最重要的,也为孩子良好品格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量的事实证明,幼儿期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孩子在此期间接触最多的父母。因此,作为家长,应该抓住这个关键时期,努力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教育、帮助幼儿从形成帮助他人、合作、分享、安慰、同情等良好行为。
  参考文献:
  [1] 王眉竹.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J]. 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 2016(5).
  [2] 于跃. 鞍山市大班幼儿的父母教养方式、情绪智力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J]. 山西青年, 2016, 000(002):51-52.
  [3] 郑庆友, 卢宁. 幼儿父母陪伴自尊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J]. 中国学校卫生, 2016, 37(1):4.
  [4] 白玲玉. 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研究[D]. 延边大学, 2019.
  [5] 邓雪娇, 姜卓君.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J]. 现代经济信息, 2019(17):436-436.
  [6] 杨眉. 幼儿父母陪伴自尊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的相关研究[J]. 读书文摘(中), 2019(1):0284-0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