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基于“双减”背景下边境地区小学语文作业分层次设计的探究

【作者】 王映岚

【机构】 广西那坡县城厢镇深龙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专项课题《“双减”背景下边境地区小学语文作业分层次设计的研究——以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为例》(课题编号:2022ZJY777)研究成果


  【摘 要】 伴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要求教师强化教学质量,降低学生的课业负担,加强对学生作业的指导,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提高作业的价值,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文化素养提升。基于此,本文以“双减”政策为背景,对边境地区小学语文作业分层次设计进行探究。根据学生生活实际,设计分层作业、突出作业的趣味性、多样性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实现减量增质,学生能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
  【关键词】 双减;边境地区;小学;语文作业;分层设计

  作业分层设计就是把作业的层次分开,把能完成各层作业的学生分开,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预习、随堂练习和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教师所设计分层作业是一种弹性作业结构,针对学生的学习水平层次进行选择性作业,帮助每个学生“个性化”成长,培养其自主学习习惯。作业分层设计是积极响应全面贯彻落实“双减”政策的相关要求,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以下是笔者有效的探究与实践。
  一、根据学生差异,实现因材设计分层次作业
  教师面对的是基础不同、能力不同、性格不同、兴趣不同的个体,“双减”政策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差异,在作业设计上综合考虑不同学生的智力水平、思维能力、学习习惯和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实现因材施教,设计分层作业,以此来保证作业发挥最大的价值。
  例如,面对基础学问不过关的学生,他受字、词掌握漏洞,语言表达才干的限制,接受新学问较为困难,老师了解至此,给学生设计一些基础性的作业题,加强生字词的拼读、书写、识记等。面对知识基础掌握得不错,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强的学生,布置作业的时候,笔者将更具难度的语文练习题交给这部分同学,让他们利用已有的语文知识去解答更加具有思考深度的语文问题。而面对家长文化水平较高,能帮助学生学习的,笔者则设置一些综合性实践作业,鼓励学生多和父母沟通,从父母身上汲取知识。
  总之,教师将作业层次设计,既能让优等生“吃得好”,让中等生“吃得饱”,让学困生“吃得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知识,作业完成的质量自然也就较好。
  二、特点抓住学生,提高分层次作业设计的趣味性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提高作业设计的趣味性可以激发学生内心的能量的同时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因此,教师的作业设计应富有创意,形式新颖、内容联系实际,有一定的趣味性。学生真正在愉悦的环境中,体验到查找真知和增长知识的成功乐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完成作业,提高作业完成的质量。
  例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教学完成后,笔者就三年级学生特点设计了三个层次的趣味作业。第一层次是基础连连看作业,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思考:小女孩第一次“她终于抽出了一根火柴”,看到的第一次幻景是什么? 第二次“她又擦了一根”,看到的第二次幻景是什么?……第五次“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看到的第五次幻景是什么?为了突出作业的趣味性,笔者还让学生结合连连看内容,画一幅图画,画出自己想象中的小女孩幻影的内容,将连连看内容表现得更具体。这道连连看题目和课文细节息息相关,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必须仔细阅读这一童话故事,大部分小学生对绘画都比较感兴趣,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也充分发了自己的想象力,完成了画作,提高作业的趣味性。第二层次是趣味填空题:“在这(   )冷(  )黑的晚上,一个穷苦的小女孩,没戴帽子,赤着脚在街上走着。”“她(  )冷(  )饿,(  )哆(  )嗦地向前走。”将句子补充完整,再用所填的词造句,或者写一个小故事,故事内容不限,可以是童话故事,也可以是神话故事等。这道题目符合三年级小学生的认知,趣味性较高。第三层次是联想题目,假如把小女孩换成你,试想:当你一次次点燃火柴,火柴一次次熄灭,你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对比你现在的幸福生活,把你怎么想、怎么做、怎么说?联系自身感受写出来。这道题目是一道综合性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卖火柴的小女孩儿的形象以及对童话故事的理解,旨在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激发了小学生学习的热情。
  三、凭借教材内容,突出分层次作业的多样性
  “双减”政策强调,教师要避免作业设计形式呆板、内容单调、无趣模式,要避免给学生布置重复的、单一的作业,以免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学生作业完成的质量。因此,教师在设计分层次化作业时,需要依据具体的教材内容,设置各个层面的练习,丰富作业类型,突出作业的多样性,具体策略如下。
  (一)实现预习作业的分层,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程度的自学能力,因此,教师可以从初读课文,摘录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形近字、多音字等方面入手,让学生结合自已的实际学习能力和基础知识,最大限度地了解课文内容,为后期的课文学习奠定基础。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一课为例,教学之前,笔者就依据学生的学情,设计了层次化的预习作业。第一层次,品读课文中的句子填空,例如:“这时候,森林向人们献出了(   )的山葡萄,(    )的榛子,(    )的蘑菇和木耳,还有人参等名贵药材。”等。第二层次,结合课文内容,思考问题。例如:1.“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这句中的“封”字说明了什么?。2.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介绍了我国东北的大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物产,是名副其实的    和    。如果我去小兴安岭旅游,我会选择    季去,因为    。 ”第三层次,阅读重点句子,抓住关键词,想象画面,体会词语的妙用。例如:1.春天,树木抽出新的纸条,长出嫩绿的叶子。“抽出”用得真好,我仿佛看到了         。2.“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它让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句中“浸”字用的真妙,它让我感受到小兴安岭的雾            。
  笔者设计了三个层次的预习作业,这三个层次在难度上层层递进,第一层次是必做题,第二层次是思考题,第三层次是留给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语文积累的,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做或者是不做。教师通过设置层次化作业,为学生的课前预习提供了思路,也保持了学生的预习质量。
  (二)合理规划分层训练的目标,充分发挥作业价值。
  教师在实际的分层作业设计中,要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学情,合理规划分层训练的目标,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学有所得。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一课为例,笔者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就思考了分层训练的目标。在作业设计之前,先分析了《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一课的教学内容和总体目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是一篇童话故事,故事塑造了一个慈祥的乐于助人的老屋形象,主要描写了老屋帮助了很多人为他们遮风挡雨的故事,赞扬了老屋的爱心和她的善良品质。基于此,笔者合理规划了每一层次的作业呈现方式、目标。具体如下:
  第一层次,圈一圈,划一划。一些学生的学习习惯还有待完善,在朗读课文时不习惯动笔,导致很多内容读过就忘了,这类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通常也较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就将作业目标确定为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意识到读书动笔的重要性。具体来说,让学生精读课文,圈一圈或划一划找出可以体现老屋乐于助人的句子。
  第二层次,注重学生的多元感悟。一些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好,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为此,教师在作业设计上,将标确定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学习能力,设计了多元感悟的作业,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出发,说一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如:读《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个题目时,我预测到:_____________。读到老屋说:“再见!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这句话时,我预测到________。读到课文结尾时,我预测___________。教师通过设计层次化作业,合理规划作业目标,不仅保证了学生学有所获,也为后期的作业评价奠定了基础。
  (三)加强语文课程与生活的联系,设计亲子互动类作业。
  布置亲子互动类作业,加强学生和家长的互动,从而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这也是“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教育工作的要求。设计亲自互动类作业,促进学生与家长间的人际关系,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和谐互动的语言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例如,在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完成以后,笔者就布置了分层次亲子互动类作业。
  第一层次,对于一些学习基础较弱、语言表达能力也较弱的学生,教师鼓励其回家以后,由父母监督并录制学生对课文的有感情朗读,次日到学校在课堂上进行集中播放,以公开透明的方式让学生自己选出朗读最好的视频,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也会给学生带来一种做作业非常有趣的感受。第二层次,对于学习基础较好且语言表达能力也较好的学生,让学生完成第一层次的作业基础上,教师鼓励其根据课文内容,完成本课思维导图,培养学生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第三层次,对于学习基础较好、语文综合学习能力也较高的学生,教师则鼓励学生和父母一起通过网络查找某些地方特色的美景视频,然后指导学生自己选择不同地方的特色美景,以模仿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的写作方式,写一篇相关的写景文章,通过设计此种有新意的写作形式,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写作业热情。
  综上所述,在“双减”政策下,教师面对的是基础、能力、兴趣等不同的个体,分层设计作业能够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取知识,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进步区间和努力方向,让每个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进步,而不会因看不到学习成效而失去学习热情和自信。作为教师应该学会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问题,设计丰富的作业,保证作业的趣味性,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这是“双减”政策的要求,也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