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双减”背景下边境地区小学三年级语文作业分层次设计探究
【作者】 许 生
【机构】 广西那坡县城厢镇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双减政策指出:要减少学生校内外作业量,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以及减少校外培训负担,从严治理校外培训机构;它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课外作业时间做出了具体要求。其中“减少作业量,给学生减负”的要求引起老师们的关注。它要求老师们要发挥统观全局作用,从内容,形式等方面发掘作业,提高作业有效性,以达到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和综合能力培养。为此,我校开展“‘双减’背景下边境地区小学语文作业分层次设计”课题研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内容等设计多种形式的分层作业、突出作业的针对性、动态性以及趣味性等特点,帮助本地区学生寻找学习语文的兴趣点、调动其积极性,提升作业质的同时减轻学生负担。
【关键词】 边境地区;小学语文作业;分层次设计
作业是巩固和检验教学成果的手段。它是依据教学目标,以一定的内容和方式来检查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并对学生所学知识做巩固和拓展延伸,最终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类教学活动。教师设计作业内容时,如何改变传统单一集体化要求,进而设计出更具针对性、差异性和个性化的层次性作业呢?以下是笔者初浅的探究成果。
一、遵循课程基本理念,把握作业设计的方向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基于对语文教育基本规律的整体把握,在观念层面上对语文课程改革与发展方向作的原则性阐释。它包含正确把握语文素养的内涵和构成要素等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指引教师依据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执教,充分认识并挖掘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等对语文教育特点的正确把握,以及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与探究性这三个维度,促进小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变革,努力在继承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等基础上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因此,老师在设计作业时,只有遵循课程基本理念,才能把握作业设计的方向不偏离。
例如,笔者在设计《不懂就要问》这一课你的随堂练习时,从学生阅读学习的角度出发,遵循“继承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的理念,设计“将词语和相对应的意思用线连一连。”“选字填空。”“读句子,写出加点词的近义词。”三题基础题让学生在阅读中运用字词,从而积累语句。基于“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的理念,笔者设计了“读关于读书方面的格言自悟,并与同伴一起收集1-2句名言。”和“阅读《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完成学习文后的任务。”两个拓展题让学生选做,将学生的语文学习从教室向丰富多彩的生活延伸,拓宽儿童语文学习与运用的空间。
二、立足教材分析,把握作业内容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教材分析的依据是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同时还需要参阅必要的教学参考书。教材分析促进教师对不同类型教材进行比较分析,明确教材安排的依据、内容和掌握知识点的方法等,进而就学生发展和学校、社会背景下的整体分析,把握教学设计的逻辑与方向,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内在联系设计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巩固作业,激活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提高作业的有效性。
例如,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结果,本单元以“学校生活”为主题,编排了《大青树下的小学》《花的学校》《不懂就要问》3篇课文,前两篇是精读课文,第三篇是略读课文,以游戏的形式编排了“猜猜他是谁”的习作内容,让学生体会习作的乐趣。要求学生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为本单元语文要素,目的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有特色的、自己感兴趣的词句,并能主动理解、交流阅读感受、积累。这阅读要素既提示在文中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也指向要求学生注意文中把事物当作人来写的表达;既提示学生自主学习有新鲜感的词句,又提倡在相互交流中提高认识;不但重视课内阅读的学习,还关注课外阅读中的拓展运用。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注意在引导学生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的过程中,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说出自己关注词句的理解,联系与词句有关的课后题做点拨;注意把握好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注意从写话到习作的过渡,不宜刻意强调习作与写话的不同,避免学生对习作立生畏难情绪,体会书面表达的乐趣。基于上述分析,笔者在设计《大青树下的学校》随堂练习时,设计了实践性作业题必做题,先出示课文中“这些山里来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新鲜感句子。再让学生到文中找一句,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句,老师最后做点拨;设计了口头表达的选做题——通过与大青树下的小学对比,从自己所在的校园中选择一个场景进行介绍,以课堂分享形式呈现作业结果,为写话向习作过度。在针对性的作业设计落实单元训练要素。
三、根据学生情况设计作业,保证学生完成作业的热情
实践证明,设计得当的作业能增强学生完成作业的热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完成适度的作业过程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又不能离开作业训练。为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既要考虑优等生“吃得好”,又兼顾中等生“吃得饱”,更要保证学困生“吃得了”。实现这目标,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效果不错。
(一)把握作业层次性,树立学生完成作业的信心
课程改革中,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要求语文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语文;每个人能获得必需的语文知识;不同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老师在设计作业时,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练习,真正实现分层练习。
为了作业设计更有针对性,笔者按照学生的课堂学习程度分层,将课堂知识掌握得很牢固,已经能很灵活地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解决各种问题的学生划为A层;将课堂知识基本掌握了,基本能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学生划为B层;将在学习上有一定困难,对课堂知识掌握得不是很好,对知识的运用也稍有欠缺的学生划分为C层。人后针对学生掌握得不太好的内容加强训练,针对课堂的重点、难点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因能完成作业而树立信心。
例如,在《口语交际:我的暑假生活》随堂练习部分的扩展性作业设计,笔者为A、B层次的学生设计“你暑假生活都发生了什么新鲜事,你准备给同学们分享哪件事?”呈现方式为面向全班学生口头表达分享,达到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的目的;为C层次的学生设计“图中的小朋友,暑假里正在做什么?请你看图,发挥想象,用几句话写下来。”以书面呈现。其目的是让学生根据图片的指引进行较为简单的表述,通过老师(或学生)一定的提示和指导帮助表达能力较为欠缺的同学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这两道题目的设计既兼顾学生的理解认知能力的差异,又针对不同水平的同学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因而促进不同水平学生的共同进步。
(二)创新作业呈现形式,激发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小学生对语文的兴趣,相当于为学生提供了一把打开语文学习殿堂的钥匙,这种兴趣的趋向越强烈,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就越强烈,才能达到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笔者在作业设计过程中,非常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
例如,在“猜猜他是谁”的导学案基础作业设计中,笔者根据小学生们都非常喜欢并熟悉卡通人物,他们通过读句子的描述,不难猜出所描写的人物的特点,设计了“读句子,猜卡通人物。”的比赛作业题,目的是采用猜谜语的形式让学生感知人物外貌描写的方法,营造学生较为欢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三)注重实践体验,作业内容实践化
常言道“实践出真知”,学生通过自己实际体验所获得的知识记最为深刻,理解最为透彻,掌握程度也最为牢固。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知识相对来说较为晦涩、难懂,不利于学生的掌握,所以当代教育越来越强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进行作业设计也是本作业所秉承的设计理念。实践显示,将作业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能够有效的降低学生的知识学习负担,缓解学生的课业负担。例如,《习作:猜猜他是谁?》导学案的扩展性作业“用一句话,或两句话写出你最好朋友的特点。”让学生以身边的人位抓手进行人物外貌描写的练习,不仅加深自己所熟悉的人物的了解,增进其情感,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人物外貌描写的训练,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
总而言之,“双减”背景下边境地区小学三年级语文作业分层次设计,遵循课程基本理念,立足教材分析,根据学生情况的实际情况出发,切实做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的设计作业,保证学生完成作业的热情,树立学习的信心,激活学习兴趣,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不断开拓自身的语文学习思维,强化自身的认知能力,提高语文学习能力,从而达到全面提升核心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 边境地区;小学语文作业;分层次设计
作业是巩固和检验教学成果的手段。它是依据教学目标,以一定的内容和方式来检查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并对学生所学知识做巩固和拓展延伸,最终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类教学活动。教师设计作业内容时,如何改变传统单一集体化要求,进而设计出更具针对性、差异性和个性化的层次性作业呢?以下是笔者初浅的探究成果。
一、遵循课程基本理念,把握作业设计的方向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基于对语文教育基本规律的整体把握,在观念层面上对语文课程改革与发展方向作的原则性阐释。它包含正确把握语文素养的内涵和构成要素等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指引教师依据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执教,充分认识并挖掘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等对语文教育特点的正确把握,以及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与探究性这三个维度,促进小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变革,努力在继承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等基础上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因此,老师在设计作业时,只有遵循课程基本理念,才能把握作业设计的方向不偏离。
例如,笔者在设计《不懂就要问》这一课你的随堂练习时,从学生阅读学习的角度出发,遵循“继承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的理念,设计“将词语和相对应的意思用线连一连。”“选字填空。”“读句子,写出加点词的近义词。”三题基础题让学生在阅读中运用字词,从而积累语句。基于“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的理念,笔者设计了“读关于读书方面的格言自悟,并与同伴一起收集1-2句名言。”和“阅读《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完成学习文后的任务。”两个拓展题让学生选做,将学生的语文学习从教室向丰富多彩的生活延伸,拓宽儿童语文学习与运用的空间。
二、立足教材分析,把握作业内容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教材分析的依据是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同时还需要参阅必要的教学参考书。教材分析促进教师对不同类型教材进行比较分析,明确教材安排的依据、内容和掌握知识点的方法等,进而就学生发展和学校、社会背景下的整体分析,把握教学设计的逻辑与方向,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内在联系设计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巩固作业,激活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提高作业的有效性。
例如,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结果,本单元以“学校生活”为主题,编排了《大青树下的小学》《花的学校》《不懂就要问》3篇课文,前两篇是精读课文,第三篇是略读课文,以游戏的形式编排了“猜猜他是谁”的习作内容,让学生体会习作的乐趣。要求学生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为本单元语文要素,目的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有特色的、自己感兴趣的词句,并能主动理解、交流阅读感受、积累。这阅读要素既提示在文中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也指向要求学生注意文中把事物当作人来写的表达;既提示学生自主学习有新鲜感的词句,又提倡在相互交流中提高认识;不但重视课内阅读的学习,还关注课外阅读中的拓展运用。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注意在引导学生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的过程中,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说出自己关注词句的理解,联系与词句有关的课后题做点拨;注意把握好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注意从写话到习作的过渡,不宜刻意强调习作与写话的不同,避免学生对习作立生畏难情绪,体会书面表达的乐趣。基于上述分析,笔者在设计《大青树下的学校》随堂练习时,设计了实践性作业题必做题,先出示课文中“这些山里来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新鲜感句子。再让学生到文中找一句,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句,老师最后做点拨;设计了口头表达的选做题——通过与大青树下的小学对比,从自己所在的校园中选择一个场景进行介绍,以课堂分享形式呈现作业结果,为写话向习作过度。在针对性的作业设计落实单元训练要素。
三、根据学生情况设计作业,保证学生完成作业的热情
实践证明,设计得当的作业能增强学生完成作业的热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完成适度的作业过程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又不能离开作业训练。为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既要考虑优等生“吃得好”,又兼顾中等生“吃得饱”,更要保证学困生“吃得了”。实现这目标,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效果不错。
(一)把握作业层次性,树立学生完成作业的信心
课程改革中,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要求语文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语文;每个人能获得必需的语文知识;不同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老师在设计作业时,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练习,真正实现分层练习。
为了作业设计更有针对性,笔者按照学生的课堂学习程度分层,将课堂知识掌握得很牢固,已经能很灵活地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解决各种问题的学生划为A层;将课堂知识基本掌握了,基本能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学生划为B层;将在学习上有一定困难,对课堂知识掌握得不是很好,对知识的运用也稍有欠缺的学生划分为C层。人后针对学生掌握得不太好的内容加强训练,针对课堂的重点、难点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因能完成作业而树立信心。
例如,在《口语交际:我的暑假生活》随堂练习部分的扩展性作业设计,笔者为A、B层次的学生设计“你暑假生活都发生了什么新鲜事,你准备给同学们分享哪件事?”呈现方式为面向全班学生口头表达分享,达到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的目的;为C层次的学生设计“图中的小朋友,暑假里正在做什么?请你看图,发挥想象,用几句话写下来。”以书面呈现。其目的是让学生根据图片的指引进行较为简单的表述,通过老师(或学生)一定的提示和指导帮助表达能力较为欠缺的同学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这两道题目的设计既兼顾学生的理解认知能力的差异,又针对不同水平的同学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因而促进不同水平学生的共同进步。
(二)创新作业呈现形式,激发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小学生对语文的兴趣,相当于为学生提供了一把打开语文学习殿堂的钥匙,这种兴趣的趋向越强烈,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就越强烈,才能达到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笔者在作业设计过程中,非常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
例如,在“猜猜他是谁”的导学案基础作业设计中,笔者根据小学生们都非常喜欢并熟悉卡通人物,他们通过读句子的描述,不难猜出所描写的人物的特点,设计了“读句子,猜卡通人物。”的比赛作业题,目的是采用猜谜语的形式让学生感知人物外貌描写的方法,营造学生较为欢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三)注重实践体验,作业内容实践化
常言道“实践出真知”,学生通过自己实际体验所获得的知识记最为深刻,理解最为透彻,掌握程度也最为牢固。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知识相对来说较为晦涩、难懂,不利于学生的掌握,所以当代教育越来越强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进行作业设计也是本作业所秉承的设计理念。实践显示,将作业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能够有效的降低学生的知识学习负担,缓解学生的课业负担。例如,《习作:猜猜他是谁?》导学案的扩展性作业“用一句话,或两句话写出你最好朋友的特点。”让学生以身边的人位抓手进行人物外貌描写的练习,不仅加深自己所熟悉的人物的了解,增进其情感,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人物外貌描写的训练,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
总而言之,“双减”背景下边境地区小学三年级语文作业分层次设计,遵循课程基本理念,立足教材分析,根据学生情况的实际情况出发,切实做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的设计作业,保证学生完成作业的热情,树立学习的信心,激活学习兴趣,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不断开拓自身的语文学习思维,强化自身的认知能力,提高语文学习能力,从而达到全面提升核心素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