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信息化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策略

【作者】 余 音

【机构】 陕西省城固县董家营镇永宁寺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方式,在信息化背景下,与以往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悄然发生变化。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对于留守儿童的成长,传统的教育方式已不再完全适用。对于留守儿童教育和引导在今天的着力点,应该有新的思考和审视。准确把握留守儿童在今天信息化背景下适用的教育策略,可以为学校和家庭在留守儿童当下的心理、行为、习惯等等方面的教育思路提供参考。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我们站在新的角度去思考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为当代乡村教育找寻一个新的契机和突破口。
  【关键词】 留守儿童;家校合作;信息化策略;发展方向

  留守儿童的教育,在现下乡村教育问题中,因信息化的发展,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家校合作提供了新形式,为各方的信息沟通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对留守儿童的传统成长模式给予了新的挑战。在此基础上,让信息化背景为留守儿童教育提供支持,合理规避时代信息冲击,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旨在为信息化背景下的留守儿童教育提供有效支持。
  一、创新构思学校教育发展方向,从校到家接轨时代  
  教育以人为本,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容易忽视的是人格的培养和心理的构建。家庭环境基础对于留守儿童的身心滋养不到位,在学校教育中更应重视学生自身的身心健康。立足学生本身,为学生发展,才能达到教育的和人的长足发展。
  学校在信息化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引领,可以从更多形式完成教育教学。教师在学生身心发展、知识获取方面,可以通过视频、文章、图片、游戏、活动等等形式进行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正向反馈的激励下,在潜移默化之中完成了人格的塑造、心理的建设、知识的理解和审美的提高,由此方便学生接受新知,拓宽学生视野,在信息流中得到正向反馈和引导。
  教师的专业引领,应不止限于课堂知识教学。在留守儿童家校合作方面,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形式,进行师生互动,为留守儿童心理、行为进行教育引导点拨,达到留守儿童心理、行为的正确认知,从而实现留守儿童在校心理成长,为实现留守儿童的学习发展奠定心理、行为基础。
  教师在留守儿童家校合作的落实中,也应把学校、学生与在外务工家长的联系沟通模式建立起来,了解留守儿童的具体家庭情况,有助于教师切实参与留守儿童的成长指导和帮助,在具体情况中深入交流,达到教育手段与教育目的的一致统一。在留守儿童的学习目标、方向中,可以依托家校沟通情况做具体的分析。
  二、引导重构家庭教育思维模式,从家向爱完成转变
  家庭教育主导思想,应从传统的灌输,约束转为心理引导和行为习惯培养,把学生的自主性和生长力调动起来。从以家长为主,从家长落实,转变到以生为主,从生落实。
  家庭教育过程落实,以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现代化手段结合家庭教育理念指导,家长与学生共建和谐的家庭氛围,把教育与亲情结合,把时代与教育传统衔接。
  家庭教育结果导向,不以成绩论高低,以多维评价体系,给家长减轻家庭教育压力,从多方角度入手结合教育实际环境,践行教育实践理论,落实宣传新型教育理念,给家长家庭教育的实践新方向,让家长给予孩子成长空间。
  三、信息化背景下学生的成长,从现在到未来的自主
  信息化背景下的学生群体已经在信息的不断更新换代中受到极大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是基于身体、心理、和技能的成长蜕变,而在成长过程中,心智不成熟极易被信息诱导。关于此,笔者的建议包括以下几点:
  1、在信息摄取方式中给予多元化支持
  2、在信息摄取途径中进行引导和过滤
  3、在信息摄取时空、对象和信息处理上加以约束
  信息化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策略,不仅仅是为学校之职责,更是将教育行为方式指导融入家校合作当中,为学校教育提供理念和实际支持,把家校共育推向一个新的合作体系,让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落实到具体的行为方式,从而帮助教育者更好的处理教育教学乃至生活中的点滴,把握留守儿童现今的具体问题,在时代信息纷繁的空间里引导他们良好的成长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