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数学“量感”教学实践分析

【作者】 刘 辉

【机构】 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双龙镇五湖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量感”是指视觉或触觉对各种物体的规模、程度、速度等方面的感觉,即对于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方圆、厚薄、轻重、快慢、松紧等量态的感性认识。在教学中,教师要从量感的形成和量感的培养入手,设计出针对性的案例。本文就此进行简要分析,旨在不断提升小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 小学数学;量感;实验方法;长度单位

  一、从“量感”的形成看数学实验教学
  “量感”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量感”来源于生活,并且是一种抽象的东西。培养小学生的“量感”有助于他们理解数量相关的知识,能够培养他们的估算能力和估测能力,并能感受到数学知识带来的快乐。数学教师要注重数学知识、生活经验、学科知识之间的关联性,要组织学生大胆实验,在动手动脑过程中观察并分析那些抽象的事物。“量感”教学同样具有可操作性,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二、从长度单位看“量感”的培养
  (一)如何借助长度培养小学生的“量感”
  小学数学教学中涉及“估”这个比较特殊的技能。在“长度单位”中,首次渗透了有关长度估测问题,到了后来的“测量”,学生们才真正学习准确的测量。从目前看,“量感”培养存下如下问题:
  首先,受到教材和练习编排限制。从教材来看,“先估再测”方面的训练较少,且形式较为单一,多数学生更喜欢动手测量,忽视了估测的作用。另外,有关估测多在“量一量”环节中出现,其他环节学生动手机会较少,无法让估测深入人心。
  其次,对于教师而言,“量感”在教学中占比较小,而且位置相对尴尬。很多教师不理解“量感”的重要性,未能有效开发教学资源,更未形成完善的教学方案,有关估测的教学目标也比较模糊,久而久之,学生们的“量感”意识也就较为淡薄。
  最后,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擅长”形象思维,空间想象力较差。他们更喜欢借助直观物体建立表象,并在合作中积累某些标准。事实上,很多数学习题都和估测内容相关,但受限于生活经验的不足,在习题中不会用,或者不习惯用“估算”的情况就比较普遍了。
  (二)长度的“量感”实验的设计
  有关长度的估测,我们可以先从自己身体部位入手,比如,先测量出身体某个部位的长度,然后以此为标准去估量其他物体的长度,相关流程如下:
  首先,借助他物,探寻估量的策略。“如果我们身边没有尺子,是否能测量出某些物体的长度呢?”学生们会发现,没有尺子的生活确实很麻烦。此时,学生们就会想方设法解决问题,比如,借助自己的身高、手掌长度等来估算目标物体的长度。此时引入“一拃”的概念,以此为标准估测书本、课桌、讲台、黑板的长度。另外,在测算教室门的高度时,可以将学生的身高作为参照,或者借助不同标准的组合(身高+手掌)来测量。
  其次,由直转曲,拓展小学生的“量感”思维。在实际生活中,会有很多“不规则”的长度,比如:人的腰围就是曲线长度。量取这种长度时,要完成由“体”到“面”,然后到“线”的过程。比如,让学生估算讲台的周长,这种“长”+“宽”的估算比较容易。然后让学生估算矿泉水瓶子的周长(圆柱或长方体),这种估算难度就相对大一些了。有的学生会借助纸条、细绳先量出物体的周长,然后借助手掌进行简单估算。
  最后,借助长度估算培养空间感。长度区间对于小学中低年级学生来说较为抽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给出首要条件“某个学习用具长度超过4cm”,之后,给出第二个条件,“但该学习用具又没超过10cm”,学生们会考虑到答案的非确定性,然后用排除法一一排除,最终将该长度与具体实物对应起来,从而慢慢建立起“量感”。
  三、有关长度“量感”的教学思考
  教学实践证明,有关“量”相关的教学内容绝不能一带而过。我们可以借助不同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量感”,逐渐熟悉有关长度的不同单位和使用方法。
  (一)借助思考明确估测方向
  对于学生来说,“量感”离不开实践,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为了培养学生的“量感”,需要从实践入手,逐渐提升他们的测量操作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很多测量的情况,但又没有携带测量工具。教学设计就要适当增加此类内容,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估测,估测的价值是什么,然后才有探索估算的兴趣。在后续估量实验中,要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慢慢体会“量感”相关的内涵,然后提升个人估算水平。
  (二)明确教学策略,优化估测手段
  这里说的策略就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方式。有关这方面的实验设计,需要考虑到估测的可行性和重要性。第一,学生们能够直观地分辨出不同物体间“大”与“小”的关系。以此为基础,按照“以小估大”的思路尝试估测某些物体的长度,逐步积累估测经验。然后增加“由直转曲”内容,突破小学生的认知限制。最后,从长度估物转向空间概念。在上述过程中,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达到拓展思维的效果。
  (三)拓展延伸,丰富“估”的相关内涵
  长度知识“估”的一部分,有关“估”的内容涉及不同方面,比如:年龄、重量、体积、容积等等。培养小学生的“量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中慢慢渗透,让学生尝试用“估”解决实际问题。以此为切入点,将各种数学知识交叉到一起,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数学与其他科目不同,本身具有非常强的逻辑性和严谨性。这对小学生来说,无疑难度极高。此时,我们引入一些开放式教学内容,借助实验,让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生动起来。
  总结
  总之,让小学生在实验中体验到“量”是培养“量感”的重要方法。在教学实验中,教师必须增加实验教学内容,重视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聚焦于数学实验的本质,重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唤醒小学生的“量感”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