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鼓圈在融合教育中的运用

【作者】 戴小红

【机构】 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特殊教育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鼓圈活动是国际上很流行的一种演奏形式,常用于音乐团体活动中。本文就鼓圈在普通人群和特殊人群的融合中,所进行的设计及起到的作用与效果进行论述,文中列举课例鲜明、层次清楚,俗中见致。
  【关键词】 鼓圈;融合;情境;潜能;游戏;冥想

  鼓有丰富和舒服的音色,鼓最有表现力的是他的节奏,能够用来传递语言,传递信息。鼓圈有自己一套独特系统,最常见的是一个人在中间指挥,通过个人的手势和声音,大家不断地变换节奏,使得鼓声、节拍融合在一起。它能舒缓你的情绪,同时其澎湃的声音也能够宣泄心中的情感。参与者在鼓圈活动中得到成长,大家可以一同回归音乐最原始的魅力,并且有所收获。普通儿童和特殊儿童之间通过鼓圈游戏互相交流,从而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体验合作与沟通,分享与包容。鉴于此,本文也提出了创设情境、挖掘潜能,开展游戏以及放松冥想四个方法,希望鼓圈在正常儿童和特殊儿童之间的融合运用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创设情境,理解接纳
  在教学中结合理论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将抽象的理论以及道理转化于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逐渐渗透的暗示作用,在鼓圈环节中,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彼此理解、接纳,提升特殊学生的社交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及用学到的知识观察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事物,解决生活中面临的难题。创设出一个具体情境很重要,在教育中进行情境教学,也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更好地参与活动。
  例如,在鼓圈之《快乐端午》主题活动中,由于夏季气候不稳定,本人借助一些特殊音效的乐器模拟出大自然的蛙鸣鸟叫,雷雨天气,通过情境带领学生从嘈杂的环境静下心来,让他们感受到大自然的幽静,再过渡到传香包送祝福,感受节日的氛围与乐趣。在传香包的最后,可能会出现有的孩子手上没有香包,有的有香包,在这个环节中也能培养学生学会分享的品德。同学们不仅传递了香包,还传递了祝福,传递了鼓圈精神,大家共同创造一个美好和谐的世界。
  二、挖掘潜能,增强自信
  鼓圈是个特别能挖掘潜能的游戏,孩子们变得更自信了。只有真正的走进鼓圈才会发现,亲近音乐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人的生命与节奏息息相关,心跳和呼吸就是上天赋予人类的最初节奏。如果你能够完成“敲”和“打”的动作,再有一点点注意力和理解力,就能乐在其中,尽情享受。记得有一次,笔者问大家:“谁想上来当指挥啊?”当很多人还在迟疑的时候,一位行动不太方便的脑瘫孩子用微弱的声音说:“我来。”于是,他颤颤巍巍地走到圈中,努力地挥起那双稚嫩的小手,时而蹲下,时而垫起脚尖,时而转圈,他用他那不协调的肢体艰难地带领大家做出大声、小声、轮奏、滚奏,他的头抬得高高的,他的双眼不再迷离自信地用他那炯炯有神的双眼带领大家一起跟随,引领在场的各位一起创造音乐并赢得了阵阵掌声,他的表现感动了在场的每个人,此时此刻,谁又能说他不是在用生命演绎音乐呢?谁又能说不是音乐和鼓圈改变了他呢?所以说鼓圈活动,能让孩子们提升自信心,从而大胆地表达,展示自己。
  三、开展游戏,展开合作
  鼓圈活动也是一种音乐游戏,游戏有助于锻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体验游戏的乐趣,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游戏。设计游戏时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理解程度都要考虑在内,要争取照顾到每个学生。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教学中一种基本模式,我们注重学生的发展空间以及合作交流,组织一些小组合作,在小组合作中放开自我,能在其他成员的帮助下提高自己,促使特殊学生与正常儿童之间的相互理解,团结起来,互相包容与关爱。
  学生在音乐素养上虽然有着很大差异,但是每次活动时,大家都能在引导师的带领下,成功合作,从而很好地融入到鼓圈。例如,在“听音找物”游戏中,引导师先把礼物藏起来,请一个同学来找,圈中的朋友们通过手中的乐器敲击出不同音量的声音来引导他找礼物,当他靠近礼物的时候大家就用大声提醒,如果他远离这个礼物得时候,大家就用小声来提醒,直到帮助他找到礼物为止。玩这个游戏的目的是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激发大家参与活动地热情,使大家连接更紧密,从而培养学生的专注力、合作能力。在“鼓的呼唤”游戏中,引导师由简到难,循序渐进地带领大家进行乐器对话,这就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引导师的动作,进一步熟悉游戏规则,为下个环节做铺垫。在“爆米花”游戏中,引导师邀请普、特学生自由跳到圈中当小小引导师,通过不同的方式带领大家即兴演奏,可以借助道具也可以自由舞动用自己的方式示意大家即兴演奏。例如:引导师借助道具男女生卡片,提示不同性别的同学进行独奏、齐奏,小小引导师还可以通过抛接接,带领大家做滚奏与停止切换,也可以变换游戏规则,圈中演奏乐器的同学必须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才能确保演奏不失误,这样同学们的注意力不知不觉地得到了锻炼,而且配合度,默契度也得到了提高,激发出学生协作的精神和培养团体归属感。引导师通过视觉、听觉提示,带领大家演奏出不同音乐,这样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充分地展示自我,放飞自我。
  四、放松冥想,深度聆听
  冥想能让参与者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参与者在活动中会相互包容,互相连接,分享快乐,逐渐地抛开烦恼融入团体,使学生放松下来,能产生鲜明的情感体验,并产生积极的社会性学习行为和良好的自信心,并从他控变成自控,由注重自我到注重整体活动和他人行为。
  在大自然冥想活动中,引导师邀请一部分学生借助一些特殊音效乐器:“风铃、雨声筒、雷声鼓、溪水鼓、鸟叫器、蛙鸣器、海洋鼓等”模仿出风声、雨声、雷声、溪水声、鸟叫声、蛙声和海浪的声音,通过语言提示学生闭上眼睛展开想象,似乎自己走进了丛林,来到了海边,仿佛自己就是那只欢快的鸟儿,可爱的蛙虫,自由自在的小鱼,通过引导语和创设大自然的声音让学生逐渐放松下来,提示孩子们尝试互相聆听,在合适的时间运用手中的乐器给予圈中声音支持,或强或弱,交替进行,逐渐进入深度聆听、深度合作,每位参与者在这个圈中都有贡献,形成一部曼妙的交响乐,孩子们不知不觉地从刚才的喧闹中安静了下来,进入深度聆听,感受鼓圈的另一种意境。
  总之,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有效利用鼓圈游戏运用到正常学生与特殊学生之中,使课堂更加丰富生动,融合鼓圈是一个需要长期实践的过程,需要不断探索,针对学生的特点,带领学生在玩中学,润物细无声地把鼓圈理念“分享、连接、支持、包容”渗透到活动中,充分体现了有教无类、不教而教的教育思想,以及参与者人人平等,和而不同的融合理念。当然,在日后的教学我会继续积累,继续研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学生实际,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培智学校《唱游与律动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版)
  [2]程坚伟.“鼓圈”心育实践初探[J].江苏教育.2019(08)
  [3](美)亚瑟.赫尔.鼓圈精神[A].国会图书馆.1998
  [4]谷德芳.团体音乐治疗技术之一——鼓圈简介[J].第九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论文集.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