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以史为鉴 立德树人——初中历史德育渗透教学策略
【作者】 江春丽
【机构】 广西那坡县德隆乡初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初中阶段是在学生时期非常重要且关键的一个时期,初中学生摆脱了小学时期的懵懂,但是并未形成稳定的道德品质和性格特征,在这个多元化、开放性的社会初中生比较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德育作为五育之首,对于初中学生的影响是深刻、全面、多维度的。历史课程又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在课堂教学当中能够借助历史引导学生提高道德行为。本文主要分析历史教学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为初中学生的德育培养提供一些教学思路。
【关键词】 初中历史;德育;教学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初中的学科教育不仅要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还要将重点放到塑造学生的优良品德上。初中历史教学作为初中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德育资源,初中历史教师有责任担负起学生德育教育的重任。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要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在认识历史时正确了解中国与世界。学生要学会以历史的角度去发现社会,汲取其中智慧,树立正确的三观。所以,对于初中历史教师来说,要以史为鉴,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一、初中历史教学德育教育重要性
(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初中历史教学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出历史教育的真正功能,引导学生正确发现人类历史,尊重史实,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以及形成正确的思想品德,学会用客观性、全面性去看待历史问题。将德育教育融入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初中历史教学的新模式。
(二)引导学生正确观念
初中学生的心智没有发展成熟,对世界充满好奇,初中教师有责任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同时能够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历史故事激发出学生探索历史的热情,在进行古代史教学时,教师将我国辉煌灿烂的艺术文化和世界其他伟大历史部分重点讲解,让学生感受古代人类的无限智慧。而近代历史部分的教学,教师将重点放到我国在面对庞大的帝国主义侵略时的英勇顽强进行自救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的民族责任感,让学生铭记历史,建立正确的思想道德。此外,在历史课堂渗透德育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构建历史知识结构,当然,德育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潜移默化且长期的过程。
(三)时代发展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人类也相应的需要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在这个现代化的大背景之下,人类的发展也逐渐进入到全球化,人类面临的问题也在不断增加,像人口爆炸、战争威胁与环境污染等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渗透,在历史教学中体现公民教育,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与民族灵魂,这是现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必经之路。
二、初中历史德育渗透教学策略
(一)运用真实历史德育素材
教师在选择德育素材时要注重运用真实、客观历史作为德育教育素材,注意“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随着影视业的发展迅速,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图片或者视频,而且大部分学生了解的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主要来自民间传说或者野史,这些素材不具备完全真实性,存在虚构内容。所以,历史教师要选择真实、客观公正的历史素材,让学生了解真实的历史,避免出现以讹传讹而造成错误观念形成的现象。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的《三国鼎立》这一课来说,这一课涉及了许多三国中的人物,学生所了解的三国中人物大多都来自罗贯中《三国演义》,虽然该部小说里的人物形象丰满,但是内容没有完全符合真实的历史事实,就拿“草船借箭”为例,小说中写的是由于诸葛亮的计谋,赞赏了诸葛亮的胆识和才智,受到后世读者的一致赞美,在真实的历史故事中,草船借箭实际是孙权的计谋,这就需要教师注重去历史去伪存真,搜集真实的史料,让学生了解真实的历史。
教师在借助历史进行德育教育时,需要遵守多面性的原则。例如在讲解秦朝历史的时候,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分析秦始皇,一方面秦始皇统一六国、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修建长城等丰功伟绩,另一方面秦始皇焚书坑儒、好大喜功、严峻刑法等,以此来培养学生客观、全面的看待问题的能力。又比如在讲解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的《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中涉及拿破仑的评价,在法国大革命的特殊时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人物来保护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时势造英雄,拿破仑便成为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英雄,拥护拿破仑的人为他是“世纪的巨人”,反对他的人则认为他是“摧残自由的暴君”,同一个人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一方面拿破仑作为法国大资产阶级的专制统治者,摧毁了共和国恢复帝制,不断发动拿破仑帝国主义战争。另一方面是改革法国,建立中央集权,颁布《民法典》《拿破仑法典》等为法国赢得繁荣稳定的生存时期。所以,在评价历史时,要注重尊重真实历史,多角度的来看待历史。
(二)选用典型历史德育素材
世界几千年的历史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史记,在进行历史德育教学时,教师要选用典型的历史来作为德育素材,更加具有可信度和教育意义。例如历史名人名言,这些名人名言大多都是对人生的总结,是历史教材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素材。像马克思的名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陆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这句可以教会学生勇于探索,不怕困难;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教育学生在面临困难时坚强不屈,把握自己的命运。中国历史的名言如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努力探索、百折不挠,尤其是理科学科的学习。此外,历史上的一些标志性事件对社会的发展带来积极或者消极影响,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历史事件来感染学生,达到德育教育渗透的效果。例如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大战,世界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互相争夺,最后俄国爆发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交战国之间的战争被推向高潮,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战争给垄断资本家带来了巨大的利润,但是将交战的人民置于灾难中,给世界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让学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激发学生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望。第二次世界大战也被叫做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教师可以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死亡人数、战争范围、伤亡等等方面来进行对比分析,学生认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更加残酷,加深学生对世界和平的祈愿以及珍爱生命的意识,起到德育教育的效果。
(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史实
教师通过对客观历史的讲解,进一步升华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增强德育教育的培养,实现德育教育的更深层次渗透。以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的《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这一课为例,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这场运动的起源是由于文化冲突与文化侵略,虽然具有局限性和落后性,但是鲜明的表达出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识。从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之后对中国人民的暴行中,让学生认识到外国侵略势力的恶行,提高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全方位的解读历史,对学生进行思想指导,让学生知道学习历史不是为了铭记历史仇恨,而是要认识历史、正视历史,使得学生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民族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教师还需要认识到知识牵引的重要作用,利用知识的纵横连接,潜移默化的进行德育教育,学生学会用历史线的眼光去观察,用历史的方法去思考并分析正确的史实。
(四)借助历史培养良好情操
孔子曾说过:“德之不厚,行之不远”。学生想要养成良好品德,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需要正确引导。“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史可以让学生“以史明鉴学会做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大量的优秀历史事迹与事件可以作为学生德育教育的生动素材,从中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比如西出阳关的张骞,西汉时期的探险家、外交家,历经磨难两次通西域,在他的身上有着不屈不挠、有胆有识、开拓进取的精神,滞留西域十几年,归来不忘初心,始终牢记民族气节[3]。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转换思想与观念,让学生的教学情境中产生情感共鸣,并且深刻感受历史富有的生命与温度,这些家国天下、忠孝节义的人文精神存在于历史学科中,值得广大中学生继承与捍卫,引导学生成长为意志强大、内心丰富、友善、有温度的个体。
三、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具有启迪、教化、引导教育学生的作用,将德育教育融入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初中历史教师需要不断拓展自身的知识面,创新教学方法,实现德育教育的有效渗透,达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李芳.对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教学方法的探究——以历史课堂为例 [J].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20(3):1.
[2]程桂林.初中历史教学落实立德树人的途径 [J]. 学苑教育,2020(16):1.
[3]吕国民 . 基于立德树人引领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探究 [J]. 考试周刊 ,2020(47).
【关键词】 初中历史;德育;教学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初中的学科教育不仅要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还要将重点放到塑造学生的优良品德上。初中历史教学作为初中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德育资源,初中历史教师有责任担负起学生德育教育的重任。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要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在认识历史时正确了解中国与世界。学生要学会以历史的角度去发现社会,汲取其中智慧,树立正确的三观。所以,对于初中历史教师来说,要以史为鉴,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一、初中历史教学德育教育重要性
(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初中历史教学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出历史教育的真正功能,引导学生正确发现人类历史,尊重史实,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以及形成正确的思想品德,学会用客观性、全面性去看待历史问题。将德育教育融入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初中历史教学的新模式。
(二)引导学生正确观念
初中学生的心智没有发展成熟,对世界充满好奇,初中教师有责任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同时能够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历史故事激发出学生探索历史的热情,在进行古代史教学时,教师将我国辉煌灿烂的艺术文化和世界其他伟大历史部分重点讲解,让学生感受古代人类的无限智慧。而近代历史部分的教学,教师将重点放到我国在面对庞大的帝国主义侵略时的英勇顽强进行自救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的民族责任感,让学生铭记历史,建立正确的思想道德。此外,在历史课堂渗透德育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构建历史知识结构,当然,德育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潜移默化且长期的过程。
(三)时代发展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人类也相应的需要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在这个现代化的大背景之下,人类的发展也逐渐进入到全球化,人类面临的问题也在不断增加,像人口爆炸、战争威胁与环境污染等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渗透,在历史教学中体现公民教育,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与民族灵魂,这是现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必经之路。
二、初中历史德育渗透教学策略
(一)运用真实历史德育素材
教师在选择德育素材时要注重运用真实、客观历史作为德育教育素材,注意“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随着影视业的发展迅速,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图片或者视频,而且大部分学生了解的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主要来自民间传说或者野史,这些素材不具备完全真实性,存在虚构内容。所以,历史教师要选择真实、客观公正的历史素材,让学生了解真实的历史,避免出现以讹传讹而造成错误观念形成的现象。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的《三国鼎立》这一课来说,这一课涉及了许多三国中的人物,学生所了解的三国中人物大多都来自罗贯中《三国演义》,虽然该部小说里的人物形象丰满,但是内容没有完全符合真实的历史事实,就拿“草船借箭”为例,小说中写的是由于诸葛亮的计谋,赞赏了诸葛亮的胆识和才智,受到后世读者的一致赞美,在真实的历史故事中,草船借箭实际是孙权的计谋,这就需要教师注重去历史去伪存真,搜集真实的史料,让学生了解真实的历史。
教师在借助历史进行德育教育时,需要遵守多面性的原则。例如在讲解秦朝历史的时候,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分析秦始皇,一方面秦始皇统一六国、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修建长城等丰功伟绩,另一方面秦始皇焚书坑儒、好大喜功、严峻刑法等,以此来培养学生客观、全面的看待问题的能力。又比如在讲解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的《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中涉及拿破仑的评价,在法国大革命的特殊时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人物来保护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时势造英雄,拿破仑便成为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英雄,拥护拿破仑的人为他是“世纪的巨人”,反对他的人则认为他是“摧残自由的暴君”,同一个人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一方面拿破仑作为法国大资产阶级的专制统治者,摧毁了共和国恢复帝制,不断发动拿破仑帝国主义战争。另一方面是改革法国,建立中央集权,颁布《民法典》《拿破仑法典》等为法国赢得繁荣稳定的生存时期。所以,在评价历史时,要注重尊重真实历史,多角度的来看待历史。
(二)选用典型历史德育素材
世界几千年的历史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史记,在进行历史德育教学时,教师要选用典型的历史来作为德育素材,更加具有可信度和教育意义。例如历史名人名言,这些名人名言大多都是对人生的总结,是历史教材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素材。像马克思的名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陆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这句可以教会学生勇于探索,不怕困难;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教育学生在面临困难时坚强不屈,把握自己的命运。中国历史的名言如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努力探索、百折不挠,尤其是理科学科的学习。此外,历史上的一些标志性事件对社会的发展带来积极或者消极影响,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历史事件来感染学生,达到德育教育渗透的效果。例如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大战,世界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互相争夺,最后俄国爆发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交战国之间的战争被推向高潮,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战争给垄断资本家带来了巨大的利润,但是将交战的人民置于灾难中,给世界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让学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激发学生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望。第二次世界大战也被叫做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教师可以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死亡人数、战争范围、伤亡等等方面来进行对比分析,学生认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更加残酷,加深学生对世界和平的祈愿以及珍爱生命的意识,起到德育教育的效果。
(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史实
教师通过对客观历史的讲解,进一步升华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增强德育教育的培养,实现德育教育的更深层次渗透。以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的《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这一课为例,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这场运动的起源是由于文化冲突与文化侵略,虽然具有局限性和落后性,但是鲜明的表达出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识。从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之后对中国人民的暴行中,让学生认识到外国侵略势力的恶行,提高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全方位的解读历史,对学生进行思想指导,让学生知道学习历史不是为了铭记历史仇恨,而是要认识历史、正视历史,使得学生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民族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教师还需要认识到知识牵引的重要作用,利用知识的纵横连接,潜移默化的进行德育教育,学生学会用历史线的眼光去观察,用历史的方法去思考并分析正确的史实。
(四)借助历史培养良好情操
孔子曾说过:“德之不厚,行之不远”。学生想要养成良好品德,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需要正确引导。“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史可以让学生“以史明鉴学会做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大量的优秀历史事迹与事件可以作为学生德育教育的生动素材,从中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比如西出阳关的张骞,西汉时期的探险家、外交家,历经磨难两次通西域,在他的身上有着不屈不挠、有胆有识、开拓进取的精神,滞留西域十几年,归来不忘初心,始终牢记民族气节[3]。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转换思想与观念,让学生的教学情境中产生情感共鸣,并且深刻感受历史富有的生命与温度,这些家国天下、忠孝节义的人文精神存在于历史学科中,值得广大中学生继承与捍卫,引导学生成长为意志强大、内心丰富、友善、有温度的个体。
三、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具有启迪、教化、引导教育学生的作用,将德育教育融入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初中历史教师需要不断拓展自身的知识面,创新教学方法,实现德育教育的有效渗透,达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李芳.对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教学方法的探究——以历史课堂为例 [J].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20(3):1.
[2]程桂林.初中历史教学落实立德树人的途径 [J]. 学苑教育,2020(16):1.
[3]吕国民 . 基于立德树人引领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探究 [J]. 考试周刊 ,202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