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析核心素养下美术教育的价值与实施

【作者】 卢依婷

【机构】 广西那坡县百都乡初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在当代,教育不仅仅是教,更应注重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学习生活中应具备的品质和关键能力。如何让艺术课程在核心素养的引导下发挥作用,让学生的个人发展以及未来的发展有一个基础的作用。素养的形成中是需要一个时间的积累,作为美术教育者又如何把握研究教材,根据现状让学生在现有的环境中进行转换型学习,积极鼓励学生在美术创作中能够大胆实施,去展示美术文化的多样性。
  【关键词】 核心素养;美术教育;审美感知能力

  在中国当代的教育里,美术在目前的局势教育中已经是被作为一门副科,这种城乡差异状况,其实更是一种落后,也是一种可能在表面上无法看出来的一种灾难。升学率指标,在各个方面它是不受重视的学科,我觉得这种方式它是弱化艺术学科的方式,而今在均衡发展的教育趋势下,我也很庆幸,看到美术教育的大格局在时代的进程中也得到了一些变化。
  全国美术新课标的颁布,通过课程改革,促进美术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学习活动的价值与生活性,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美术新课标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四个学习领域的划分是相对的,每一个学习领域既各有侧重又互相交融、紧密相关,形成一个开放性的美术课程结构。美术教学思维方式的改变,那么教育模式、内容转型和重塑如何改变?如何将学科的核心素养落实到新课标的有效课堂教学中?
  一、核心素养下美术教育价值的多样性
  艺术总是和整个时代与整个民族的一般世界观和宗教联系在一起。历史的文化不仅仅是通过文字在叙述,加之在艺术视觉上画面,也是根植于人性之中的,美术教育不是让人人成为画家,艺术家。陶行知先生说,教师是“千教万教,教人就真”。应该怀着正确的理想信念,让他们在基础之上建立自己的特点。而不是死记硬背的教育模式,被忽视被压制自身的特点,他们是特一无二的,这也是美术教育教会他们的,没有哪个学科可以代替。它是存在大脑身体精神心灵之中,看到一个作品时,你会感到兴奋,甚至会治愈你的心灵。它教导人如何去面对身边的一切,它教导人如何去面对身边的一切,而它就像氧气一样,会使其他学科更有活力,这就是为什么也要倡导的艺术教育。
  绘画它的真正作用就是教人学会观察,它不仅仅是画好一副表面上认为好看的画,美术作品的创作来源于作者自身,一种完全不同的个人技能,就像创造力与批判性思维,而我们也不能向教一门语言一样的去教一门艺术,学习美术也是完全不同其他科目。其实从各层面来说,没有艺术就没有创新,如果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在各个行业里面的顶尖人才,那些都是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我们要以兴趣为出发点,以创新思维拓宽教学,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延伸,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把美术学科知识体现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那么人们如何开阔思维,去提出更有深度的问题呢,提供更多信息的可能性呢?让我们够超越已知的内容去思考,而今对于学生的教育,对不同领域与思考方式更加开放,而在艺术的世界充满了无法预测的可能性。 
  二、教师如何将核心素养融入新课程教学理念
  核心素养提倡两种学习方式,完整学习与原生态学习,美术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学习方式?
  1、以创新思维拓宽教学的广度与深度
  核心素养下新课程教学理念如何实施。首先,在新课标的统领下,教师真正地去理解美术课标,结合教学环境因素。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注重学生的情感和意志,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选择、设计体现学科特点并具有挑战性的生活情境,推动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可以在课程中设计活动性展开学习,以小组进行合作性学习,课堂预留展示作品的时间,达成教师与同学的课堂反思。教学中如何深入关注学科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合作学习的状态。学生如何运用思维能力解决问题,在问题中成长,而问题则是学科素养形成的载体,在观察中体现了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性。教师可以通过基本形态对应的教学环节,然后转化成新的学习方式,形成教学模式,由教学模式反思教学行为,再由教学行为生成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下的美术思维分析运用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创造活动中使用美术语言,使美术课堂发生真正的改变。根据美术学科与不同学段学生的性质与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延伸,讲解的内容太难学生没有兴趣,运用太简单的知识点达不到有效学习。所以要结合学生的时段特性进行教学,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欣赏发现身边的美好事物。发现和探究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关系,激发学生在活动中的思维与情感,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来并且加以实施。
  2、从视觉感受欣赏作品的内涵与意义
  问题是素养形成的载体,那么视觉感受则是美术学科素养形成基础。在美术新课标欣赏·评述学习领域中,通过感受、欣赏和评述,从而内化知识结构。观看、识别和解读图形、影像的作品所产生的视觉感受,在观看中能够让学生联系生活,感受到造型、材质、肌理、色彩带来的愉悦。通过活动讨论与思考去识别美术作品的内在含义,知道图像在生活学习中的作用,理解现实生活中的视觉文化价值。如傅抱石、关山月的《江山如此多娇》所表达的立意与表现,运用多媒体播放祖国的大好河山的素材视频,通过视觉感受联想作品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作品如何在画面中从“多”的气势中体现出“娇”来,这是通过视觉感受与现实生活的感受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
  3、运用现代媒介进入有效性课堂的指导教学
  课程运用现代媒介的美术视觉形象,形成空间知觉能力。首先教师要深入了解,才能够运用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共同成长。现代媒介体现社会的进步与多样化的美术发展,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从视觉上感受到作品的魅力。美术作品只能通过视觉去感受与欣赏,而多媒体的运用使学生知识的获取更加全面,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学生的感受也更加的直观。课堂使用投影仪、多媒体设备等展示学生的作品,在自评互评中提升美术课程欣赏、评述能力。在视觉上理解色彩和形的造型过程中获得知识。在核心素养的基本指导,现代媒介知识形态相对应的教学环节,注重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4、培养审美感知能力的表达
  通过学习美术课程,学生能感受美、欣赏美、发现美,形成基本的审美感知能力,能运用图像、文字和语言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与丰富的人生体验,用美术的方式美化生活和环境。教学活动与内容的开放性,学生能够对生活和艺术中的审美对象进行感知与表达,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在欣赏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时,没有美术学科的基础知识,对现代艺术的了解,学生没有整体化的审美感知能力,看到这个作品时也只会疑惑不解,也无法从视觉艺术看到作品意义。画家的作品运用象征主义,画面中的马代表着人民、那头公牛它是残暴和黑暗……这也是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在欣赏作品《格尔尼卡》时,学生只能通过文字感受到战争给人民所带来的灾难与痛苦,常是情意的,而较少认知的。在欣赏作品之前先给学生看短片《空袭格尔尼卡》,把思考的主动权留给学生,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有什么样心情?带着这些问题欣赏作品。然后简要的介绍画家背景,以及不同时期的作品风格。画家为什么这样创作?具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把思考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提出问题加以引导,把问题的形成过程交给学生。学生才能通过思考形成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素养能力潜在课程的影响就在情意方面,学生的人格、态度较容易受到学科素养的影响。
  三、结语
  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中,要有自己的理想信心,邓小平同志为中国的教育发展提出的指导方针“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要如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国家与社会的发展,是因为他们具有创意产业,它也是一个让社会发展的核心。那么艺术教育就是把我们自身的文化和视觉历史的介质。在美术教育中,就像一面镜子,我们在面对复杂的生活情境时,是否会运用我们在学习中所学习到的学习方式观念,结构化知识技能。这也美术教学思维方式的改变,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养成的,在课程中如何去兼顾孩子知识技能与个性发展,是在短暂的一节课里无法去完成的。美术教育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创新思维,如何以自身的思维方式的去解决问题才是当代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核心。
  参考文献:
  [1](德)弗里德里希˙黑格尔.西方学术思想经典(文库)/美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吉林影像出版社,2004.3
  [2]刘宏武.新课程的教学艺术指导[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4
  [3]黄光雄.核心素养:课程发展与设计新论[M/CD].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