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历史朝代中有关历史战争的解读

【作者】 黄雪梅

【机构】 四川省内江市隆昌市第一初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战争的爆发往往带有掠夺成分,掠夺往往是因为某一方资源不足,或以某种“充足”的理由对另一方发起的掠夺。被掠夺的一方,会认为必须给予自卫反击。当这两种“正义”发生碰撞时,就产生了战争这种极端的社会现象。战争是影响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历史发展的主线,本文就此进行简要阐述。
  【关键词】 初中历史;历史战争;利益集团;影响因素

  我们分析古代战争和近现代战争,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事实,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面对历史上一次又一次的残酷战争,初中生要更加珍惜美好的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一、拓土开疆,天下一家
  封建社会的战争带有典型“拓土开疆”的特征,此时土地的多与寡成为衡量国家强弱的重要标准。疆土和城池地域相邻或相近的国家屡次发动战争,“远交近攻”更是封建国家的重要对外国策。汉武帝反击匈奴直捣狼居胥,迫使匈奴不断西迁,正是这些残兵败将化身“上帝之鞭”,变成了整个欧洲的梦魇,甚至为他们送去灭顶之灾。时间来到唐朝,李靖夜袭阴山,从此东突厥灭亡,还有王玄策的屠灭印度之战。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一位马背上的皇帝,他亲自带兵八次出征漠北,为大明王朝奠定了坚实的边疆环境。后来的魏晋南北朝,更是战事不断,各方势力都在谋求统一大业。相比中华民族,殖民主义更是将战争带到世界各地,但是这种战争与正义毫无关联性,都是恃强凌弱和“一边倒”的战争。
  到了近现代,世界各国疆域基本固定,国与国之间也更加强调主权与领土的完整性。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地缘政治的存在和经济军事实力的差距,仍然存在恃强凌弱的冲突和小规模战争。两次世界大战,就是列强利益的重新分配,都具有典型的殖民主义特点。即便是两伊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也是因为石油利益而引发的战争。在和平为主旋律的当今时代,霸权主义、恐怖主义、强权政治仍然是引发战争的重要原因。也正因为如此,我们要时刻谨记“忘战必危”的思想。
  二、保家卫国,抵御外辱,驱逐强虏
  在民族之间,注定有不同的文化会发生碰撞,一旦碰撞超过安全范围,必将引发一系列的冲突。一个国家要具有高度的文化与国家利益认同感,以此形成坚如磐石的凝聚力。如果有外族入侵,也能上下齐心共同抵抗侵略。外族入侵带有“亡国灭种”的目的,被侵略国家则要殊死抗争,比如,秦汉时期的匈奴入侵,南北朝时期突厥的进攻,北宋时期面对大辽与西夏的骚扰和入侵。及至后来戚家军的抗倭战争,郑成功光复台湾之战,清朝面对着法国、沙俄、日本、八国联军的一次次攻势,都印证了上述说法。当时间来到20世纪,法西斯又为全球很多国家带来战争灾难,中国的抗日战争,前苏联的卫国战争,都很好地诠释了“正义”二字。
  在西亚地区,阿富汗面对着英、前苏联、美国等世界强国的入侵,能够一次次扛住强大的压力,也彰显了民族凝聚力的作用,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人和”。当然,战争背后隐藏着很多不可见的因素,实力严重不对称的战争,也难逃亡国灭种的厄运。
  三、吊民伐罪,剪除暴政
  为了维护普世价值,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也会为了财富、领土、人口而发动战争。通过分析可知,在众多战争中“吊民伐罪,剪除暴政”是最常见的理由,进攻(或起义)方会将自己置于道德(或信仰)的制高点,同时会定义对方“暴政”“害民”“荒谬”,从而以“救国救民”“维护主权(或人权)”的名义发动战争,为自己的行为谋求最佳的理由。事实上,这种理由并非都是言之凿凿,有的时候比较牵强,其目的是建立坚实的统一战线,赢得大多数群众的强有力支撑。比如说,春秋战国时期的很多战争,隋朝灭陈的战争,这些都带着典型的“吊民伐罪”的色彩。隋朝的建立,标志着历经三百余年的割据局面的终结。现代战争中,无论是北约肢解南联盟,或者海湾战争,以及利比亚战争,也都影射着“吊民伐罪”的成分,事实上仍然是列强巧取豪夺的名目罢了。
  四、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有关恐怖主义战争,并非现代社会的产物。只不过这种战争在古代并未占据主体位置。这种战争往往与国家民族主义相伴相生,西汉时期的单于自高自大,并且危及西域地区的安全。西域都护府调集强兵千里奔袭,最终将单于势力剿灭,整个战争都凸显了“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最强音,这类战争具有典型的反恐战争特点。东汉时期的班超,曾经多次出使西域,并以极少数兵力震慑了西域众多小国,归附于东汉的西域国家达到五十余个。班超也实现了自己立功异域的伟大抱负。在二十一世纪初期,美国假借打击恐怖主义的名义,不仅发动了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将战火烧遍了这些国家,人民群众处于生灵涂炭的境地。上述战争具有一边倒的特点,是不对称的战争,其本质就是军事独大。
  五、拓展校本教材,感受不一样的战争
  在初中历史教材中,与战争相关的知识占据重要的位置。但所选素材仅为战争史中一小部分,同时相关战争的审视视角过于狭窄,背后隐藏的因素也容易被大家忽视。为此,历史教师要有新的创意,帮助学生归纳总结,便于学生理解、识记,或者引入一些校本教材内容,比如,很多学生看过《满江红》这部影片,事实上岳飞参加过的战争达到120余次,其中有名的战役有“越州之战”“秦彝之战”“横江之战”,这些战役都能丰富岳飞的人物形象。
  总结
  总之,为了适应新的教育形势,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爱学、会学、乐学的状态,我们要打造充满活力的现代高效教学课堂。在历史教学中,要将有趣的历史战争呈现给学生,而并非单纯的血腥和杀戮。有关战争部分的教学,要让学生理解引发战争的根源、导火索,以及战争所引发的积极作用。通过长期有效的引导,学生们会客观分析历史事件,透过枪炮厮杀声去分析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