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科学态度与责任”核心素养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的实践研究——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教学为例

【作者】 高艳秋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第二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在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中,让学生养成科学态度,具有责任担当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我国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要求在化学学科中的具体体现,同时对于学生找到学习的快乐之处有很大的帮助。只有树立了远大的学习目标,才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只有具备了科学态度,才能学以致用,有所创新。
  在实际教学中,我始终秉承着这一理念。教学设计上,围绕该节课的教学内容,从生活中找到它的外延,将它引入课堂上,做到把我们书本上的知识“活化”。重视知识的生成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下面结合具体的教学设计来谈谈我的做法。
  第八单元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认识置换反应,归纳总结金属的有关反应规律。
  2.通过实验探究,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
  3.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问题做出解释。
  教学重点
  1.金属与盐酸、稀硫酸的反应;置换反应及其判断。
  2.实验探究过程和比较、分类、归纳等科学态度的培养。
  3.认识到化学材料对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
  教学难点
  1.金属与盐酸、稀硫酸的反应及其科学探究过程。
  2.置换反应及其判断。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






  教学反思
  对于金属与氧气的反应,由于在上册学生已经学习过镁和铁与氧气的反应,故采取学生自主学习加教师引导归纳的方法,穿插几个小实验,体会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采取控制变量的方法,研究金属能否与盐酸、稀硫酸反应,以及反应的剧烈程度。在此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学习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实验中还渗透了定量研究的思想,产生气体的反应除了用观察气泡快慢(定性)的方法比较反应速率外,还可以用定量的方法。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得出金属能否与盐酸、稀硫酸反应,以及反应的剧烈程度体现了他们的活动性,达到知识的深化和拓展。分析镁、锌、铁与盐酸反应的方程式,得出置换反应的概念,并通过几个具体的反应,进一步理解置换反应。然后将所学的三种基本反应类型归纳比较,实现知识的系统化。本节课从生活中的金属引入,再回归到金属在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化学对世界变得绚丽多彩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中间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整个教学设计很好地体现了“科学态度与责任”这一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