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语”“文”联动 相得益彰——谈口语交际与习作教学的有效整合

【作者】 余华琳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房县东城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语文,口头表达谓“语”,书面表达谓“文”,显而易见,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是我们进行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叶圣陶先生说过: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在教学时,如果能有效地整合口语交际与习作,培养学生把自己的想法通过口语清晰地表达出来,再用文字记录下来,这不仅降低了习作的难度,使学生出口成章,落笔成文,还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整合的依据
  (一)依据课标,符合整合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表达与交流中提到:“乐于用口头、书面的方式与人交流沟通”第二学段(3-4年级)“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第二学段(5-6年级)可见,写作教学立足于表达,要将“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学生会说了,会写了,语文水平才是得到真正的提高。由此看来,整合口语交际与习作教学这一做法,是有其理论依据和时代背景的,是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
  (二)立足教材,可以整合
  教学中我们了解到,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在原来基础上进行了多次改革,将低年级的听说训练改为口语交际,可见新课程更注重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而到了中高年级特别是四年级,就直接将口语交际与习作整合在同一板块。在三年级至六年级大概60次左右的习作中,就有10次左右的口语交际内容与习作内容是相关联的。
  二、整合原则
  在教学实践中,对口语交际和写作教学进行有效整合,首先必须把握一个重要原则一一用“活”教材,“活”用教材,要富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就要求我们能够审时度势,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组合,更重要的是,应处理把握好“文”与“序”的关系(所谓的“文”指的是教材本身的内容,“序”指的是教材本身的编排顺序)。即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应灵活运用教材内容,创造性地调整教学顺序,做到因“文”调“序”,因“序”用“文”,最终为教学所用。三下第五单元习作《奇妙的想象》,三下第八单元口语交际《趣味故事会》习作《这样想象真有趣》,这两个单元主题一样,我们就可以应灵活运用教材内容,调整教学顺序。
  三、整合的策略
  (一)未雨绸缪,做好课前准备。
  1、教师要做好处理教材的准备。教材体现的是编者的意志,它从内容、形式到编排体系,都不具备普适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所教学生的认知基础出发,对教材进行整合。整合教材离不开研读,研读教材离不开细读;在细读教材的基础上把握教材,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整合教材,使我们“研究”的结果——教案,符合自己班上学生的认知规律、生活经验和知识能力基础。我们对教材要有胸中“一盘棋”的认识,从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角度,符合整合口语交际与应用写作教学的意识和创新求变的理念,并通过各种教学技巧,使学生不再将口语交际之后的习作当成是额外的负担。
  2、学生要做好话题的准备。例如口语交际《自我介绍》中,例如张老师在进行今天的口语交际《自我介绍》中,为交流志愿者之家这一情境,就提前为话题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主持台词、台签、礼品等,如果没有这些准备,硬是要开始表达,一定寡淡无味,也说不到点子上。
  (二)挖掘教材,使口语交际和习作无缝对接。
  我们一定不难发现,统编教科书注重整体统整教学,整个单元可以看作是一个“大概念”,围绕着这一核心,有系统地组织材料,展开学习。不少单元中的“口语交际”和“习作”是极为和谐的。而且从中年级开始,口语交际与习作教学在教材编排上逐步趋向“从说学写,说写结合”整合。例如统编四年级下册第7单元的口语交际为《自我介绍》,习作为《我的“自画像”》。这两个学习内容,话题都集中指向让学生对自我进行重新认识,通过对自我的观察,反思自我表现,促进自我成长。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实现自我推荐,完成“向他人介绍自我”的交际目的。?话题的一致性,让本单元的“口语交际”和“习作”可以实现整合。不仅如此,在学生作文草稿完成之后,还可以让学生照草稿上台再说一遍,再接受同学的评议,从说中再次寻找不足,进一步完善写法。学生就这样先说后写,说清楚再写,便会文如涌泉,水到渠成地完成从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的转化,使本单元的“口语交际”和“习作”两项教学都得以实现。
  (三)跳出教材,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在教学中要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所以我认为,在挖掘教材的同时,有时还要跳出教材的圈子,在实践生活中进行口语交际与习作,也是同等重要。除了教材中的话题,教师还应该积极创设口语交际情境,让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题材。如课前3分钟新闻小喇叭、小小辩论赛、热门话题讨论会、情景模拟、生活见闻交流等。鼓励学生平时多关心自己周围的人和事,多关心国际国内重大事实,而且要做一些简单的记录,有意安排学生进行口述见闻、说明事理、发表意见等训练,这样,天长日久,积累的素材多了,词汇也会丰富起来,对习作就不会有畏难情绪了。
  (四)提高口语交际实效,简化习作指导环节
  我们以往的习作教学,教师指导时间长,仅仅停留在“一说而过”的浅层上,学生写的时间短,90%的学生不能当堂成文,如果让学生当堂成文也没有评议的时间,就忽略掉评议这一重点环节,其实评议最能解决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在我们进行整合尝试的教学中,可以简化习作指导环节,来提高口语交际实效,在课堂上保证学生有更长的时间写作,鼓励写话有困难的学生努力写好自己说的那些话,启发写话能力较强的学生,不仅写出自己说的那些话,还应该大胆地把自己的联想、想象写出来。这样,通过口语交际与习作教学的有效整合,把更多的时间交给了学生,让他们把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所获得的在口语交际中说出来,在教师的指导、启发下把说的内容整理、润饰加工形成书面语言,实现习作“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同时也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总之,口语交际是写作的基础,习作是口语交际的扩展与延伸。将二者有效的整合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和持续研究的话题。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在实践中,放开脚步从对教材的审视与解读去寻找突破口,相信在对教学本质的全新认识中,我们会发现一个全新的教学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