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三新背景下劳动与社会实践的开展
【作者】 李世文
【机构】 广西那坡县那坡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在全面促进教育深化改革的背景下,人才培养理念不断创新,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人才全面发展,成为学校教育实践中的重要探索方向。文章结合三新背景,对学校基于劳动教育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落实的措施进行探究,旨在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优势,践行“三新”的思想,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开展提供高素质人才保障。
【关键词】 新时代;三新;劳动教育;社会实践;高中阶段
教育贯彻落实“三新一高”战略部署,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就要以新理念定向导航,以新格局布局谋篇,以新本领积能蓄力,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和高质量科技创新发展体系,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培育时代新人,服务和支撑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在育人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新时代背景下随着国家的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党中央逐渐提高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视程度,并提出高校应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积极探索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发展格局,努力开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全新发展局面[1]。同时,国家也提出新时期在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进行变革的过程中,要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求和国际化发展的需要,主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真正做到结合中国实际开展高校教育活动,确保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能与劳动生产、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些思想的引领和政策的落实强调了劳动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为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加强劳动教育指明了方向,也推动了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全面创新。在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将劳动教育作为全面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元素,将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教育并列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能促进劳动教育的有效践行,也能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从而促进高校人才培养工作逐步实现全面创新发展。
二、劳动与社会实践的现状
(一)在劳动教育理念认知方面存在的偏差。近年来,“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2],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一方面,大多数人尚未意识到“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劳动不分贵贱”的意义;另一方面,家庭教育中还存在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劳动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相对立的倾向,部分家长认为“学习主要,劳动次要”,这些认识偏差导致了割裂的而不是融合的劳动教育观的出现。二是对劳动教育功能的认识偏差。部分人尚未从学生成长的角度理解劳动教育既是生存生活教育、实践能力教育,也是职业启蒙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当一个人认识到在劳动中有一种比获得满足物质需要的资料更重要的东西,即精神创造及自身才能的发挥,只有在这个时候,劳动才能成为快乐的源泉。”
(二)劳动教育多元主体协同机制的缺失。劳动教育不是开设一门学科课程或开展几次实践活动就能达到教育目标的,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良好的生长协同机制来维持。协同学理论的提出者哈肯认为,协同是开放系统中具有差异性的各部分之间相互协调,自组织地产生有序时空结构和功能的过程。劳动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力量的共同参与。
(三)劳动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劳动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主要表现在课程体系及师资两方面。第一,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问题。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的目的是要完成教育过程中的教学任务以及相应的教学目标,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然而现实中的做法远未达到这一要求,尽管在劳动课程的内容方面做了比较翔实的安排,但在体系方面未能实现理论要求。第二,劳动教育的师资问题。合格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保障。当前劳动教育实践中缺少专任劳动教育师资和专业培训。很多学校尚未配备专职的劳技课教师,劳动课程一般由科学、道德与法治等相关课程的教师兼任;即使有些学校配备了专业的劳技课教师,但由于学校对科研的支撑不足,师资队伍也难以得到很好的培养和发展。
三、三新背景下劳动与社会实践的开展策略
(一)将劳动教育娱乐化。劳动教育可以与社会实践、研学旅行相结合,以激发劳动教育的生机和活力。但值得注意的是,劳动教育是一种严肃的教育实践,而不是休闲活动,更不是走过场式的“劳动一日游”。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观念上将参与劳动视为逃避学习的一种休闲性质的娱乐活动,如到田里种庄稼,不是让学生出于休闲和娱乐的目的去体验,而是要让其懂得付出劳动与收获之间的关联。劳动的教育内涵要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劳动过程中,让学生出力流汗、动手实践,感受劳动的艰辛与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快乐。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尊重普通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也只有这样,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才能实现。
(二)加强师资培训,提供专业支持。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占有关键位置,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会对劳动教育实施效果产生直接影响。为保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常态化开展,需要认真反思教师培养及培训工作,为各级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开展提供优质的师资力量。具体可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国家教育组织要重视培育劳动教育师资力量,及时调整培训目标导向,摆脱单学科固定思维约束,打破传统知识讲解与技能培训的落后形式,创生出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培养方式,依托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等多媒体手段,革新培养模式。与此同时,还要立足劳动教育课程新标准和新要求,改变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协助教师理清劳动教育思想,提高教师课程开发以及教育意识。第二,结合劳动教育课程的开放性、综合性与生成性等特征,各级学校要强调跨学科与跨领域学习,推动教师相互观摩、相互借鉴,加深对劳动教育课程的认知和理解,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并在劳动活动中积极反思自我,继而更好、更全面地落实劳动教育一体化改革。此外,还要通过加强大中小学联系与家校合作,运用“双导师制”,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一体化改革建设提供良好的师资力量。
(三)深度挖掘劳动教育特色课程资源。劳动教育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尤其是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人们往往以种植业为主,只有在经历春种、夏忙、秋收、冬藏后,才能利用卖粮食换来的钱作为一家人的开销,从小生活在这里的学生对此并不陌生。一些家庭条件并不宽裕的学生,还要利用课余时间帮助父母劳动。这些学生除了在上学期间坐在教室里读书、写字外,更多的课余时间则是同父母一同出没在田间地头。这对于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作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因为具有特色的劳动教育资源,在开展劳动教育时,学生不会“手足无措”。这些地区的劳动教育资源是独一无二的,能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提高劳动教育质量。为确保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各级教育机构须深度挖掘劳动教育特色课程资源,积极构建独具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保证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可执行性,以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价值。
四、结论
通过社会实践的多方位开展,使得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实践行为,培育互助合作的团队意识,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同时拓展社会实践型劳动教育的场所,将活动空间由校内拓展至校外,为学校打开了更加广阔的实践空间与平台,有利于学生劳动内容的丰富与劳动习惯的养成。
参考文献:
[1]许瑞芳,张宜萱.具身认知视角下的劳动教育审视:基础、价值与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21(22):54-61.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S].2020.
【关键词】 新时代;三新;劳动教育;社会实践;高中阶段
教育贯彻落实“三新一高”战略部署,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就要以新理念定向导航,以新格局布局谋篇,以新本领积能蓄力,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和高质量科技创新发展体系,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培育时代新人,服务和支撑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在育人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新时代背景下随着国家的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党中央逐渐提高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视程度,并提出高校应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积极探索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发展格局,努力开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全新发展局面[1]。同时,国家也提出新时期在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进行变革的过程中,要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求和国际化发展的需要,主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真正做到结合中国实际开展高校教育活动,确保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能与劳动生产、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些思想的引领和政策的落实强调了劳动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为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加强劳动教育指明了方向,也推动了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全面创新。在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将劳动教育作为全面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元素,将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教育并列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能促进劳动教育的有效践行,也能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从而促进高校人才培养工作逐步实现全面创新发展。
二、劳动与社会实践的现状
(一)在劳动教育理念认知方面存在的偏差。近年来,“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2],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一方面,大多数人尚未意识到“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劳动不分贵贱”的意义;另一方面,家庭教育中还存在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劳动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相对立的倾向,部分家长认为“学习主要,劳动次要”,这些认识偏差导致了割裂的而不是融合的劳动教育观的出现。二是对劳动教育功能的认识偏差。部分人尚未从学生成长的角度理解劳动教育既是生存生活教育、实践能力教育,也是职业启蒙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当一个人认识到在劳动中有一种比获得满足物质需要的资料更重要的东西,即精神创造及自身才能的发挥,只有在这个时候,劳动才能成为快乐的源泉。”
(二)劳动教育多元主体协同机制的缺失。劳动教育不是开设一门学科课程或开展几次实践活动就能达到教育目标的,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良好的生长协同机制来维持。协同学理论的提出者哈肯认为,协同是开放系统中具有差异性的各部分之间相互协调,自组织地产生有序时空结构和功能的过程。劳动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力量的共同参与。
(三)劳动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劳动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主要表现在课程体系及师资两方面。第一,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问题。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的目的是要完成教育过程中的教学任务以及相应的教学目标,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然而现实中的做法远未达到这一要求,尽管在劳动课程的内容方面做了比较翔实的安排,但在体系方面未能实现理论要求。第二,劳动教育的师资问题。合格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保障。当前劳动教育实践中缺少专任劳动教育师资和专业培训。很多学校尚未配备专职的劳技课教师,劳动课程一般由科学、道德与法治等相关课程的教师兼任;即使有些学校配备了专业的劳技课教师,但由于学校对科研的支撑不足,师资队伍也难以得到很好的培养和发展。
三、三新背景下劳动与社会实践的开展策略
(一)将劳动教育娱乐化。劳动教育可以与社会实践、研学旅行相结合,以激发劳动教育的生机和活力。但值得注意的是,劳动教育是一种严肃的教育实践,而不是休闲活动,更不是走过场式的“劳动一日游”。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观念上将参与劳动视为逃避学习的一种休闲性质的娱乐活动,如到田里种庄稼,不是让学生出于休闲和娱乐的目的去体验,而是要让其懂得付出劳动与收获之间的关联。劳动的教育内涵要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劳动过程中,让学生出力流汗、动手实践,感受劳动的艰辛与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快乐。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尊重普通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也只有这样,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才能实现。
(二)加强师资培训,提供专业支持。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占有关键位置,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会对劳动教育实施效果产生直接影响。为保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常态化开展,需要认真反思教师培养及培训工作,为各级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开展提供优质的师资力量。具体可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国家教育组织要重视培育劳动教育师资力量,及时调整培训目标导向,摆脱单学科固定思维约束,打破传统知识讲解与技能培训的落后形式,创生出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培养方式,依托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等多媒体手段,革新培养模式。与此同时,还要立足劳动教育课程新标准和新要求,改变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协助教师理清劳动教育思想,提高教师课程开发以及教育意识。第二,结合劳动教育课程的开放性、综合性与生成性等特征,各级学校要强调跨学科与跨领域学习,推动教师相互观摩、相互借鉴,加深对劳动教育课程的认知和理解,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并在劳动活动中积极反思自我,继而更好、更全面地落实劳动教育一体化改革。此外,还要通过加强大中小学联系与家校合作,运用“双导师制”,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一体化改革建设提供良好的师资力量。
(三)深度挖掘劳动教育特色课程资源。劳动教育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尤其是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人们往往以种植业为主,只有在经历春种、夏忙、秋收、冬藏后,才能利用卖粮食换来的钱作为一家人的开销,从小生活在这里的学生对此并不陌生。一些家庭条件并不宽裕的学生,还要利用课余时间帮助父母劳动。这些学生除了在上学期间坐在教室里读书、写字外,更多的课余时间则是同父母一同出没在田间地头。这对于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作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因为具有特色的劳动教育资源,在开展劳动教育时,学生不会“手足无措”。这些地区的劳动教育资源是独一无二的,能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提高劳动教育质量。为确保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各级教育机构须深度挖掘劳动教育特色课程资源,积极构建独具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保证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可执行性,以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价值。
四、结论
通过社会实践的多方位开展,使得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实践行为,培育互助合作的团队意识,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同时拓展社会实践型劳动教育的场所,将活动空间由校内拓展至校外,为学校打开了更加广阔的实践空间与平台,有利于学生劳动内容的丰富与劳动习惯的养成。
参考文献:
[1]许瑞芳,张宜萱.具身认知视角下的劳动教育审视:基础、价值与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21(22):54-61.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S].2020.